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召唤万界之神话帝皇 > 第五十二章 朕准备废节度使制度,爱卿有何想法?

第五十二章 朕准备废节度使制度,爱卿有何想法?

作者:回到原初 返回目录

皇宫。


永安宫。


李祀望了慕慕一眼。


“陛下...”


慕慕急忙低头,不敢直视皇帝。


刚才,太后和她说的那些话,一定被陛下听到了...


那么羞人的话语,慕慕现在想起来,恨不得钻进地缝里去。


“母后,找我何事啊?”


李祀目光一转,看向旁边的太后,开口说道。


慕慕闻言,鼓起勇气说道:“陛下,太后,奴婢先行离开了...”


慕慕知道皇帝和太后有事要说,自然不敢在旁边打扰。


虽然,太后经常跟她说,要抓住一切的机会,多跟陛下相处...


但慕慕心里清楚,太后的话,那是站在太后的角度上说出来的。


如果她真的不知进退,缠着皇帝,恐怕会适得其反。


所以,太后的话,慕慕并没有全听进去。


陛下整日忙于国事,如果再被她缠着,恐怕会更辛苦。


慕慕离开后,太后才开口道:“陛下,最近一段时间,可要注意休息啊...”


“谢谢母后关心,朕会注意的!”


李祀微微点头。


“不过,陛下,之前没纳妃,哀家也不好说什么,但如今,陛下已经册封了一个美人,却没有一点临幸的打算,哀家什么时候,能抱上一个大胖孙子啊...”


“哀家有愧于先帝啊...陛下一天没有诞下龙子,延续皇族血脉,哀家这心里,就一日不舒坦...”


李祀听到太后这些话,思索了片刻,开口道:“母后,这件事我会考虑的。”


“听到陛下这么说,哀家就放心了...”


太后说到这,停顿了半秒,继续说道:“可怜伊人,到现在还在养伤...”


太后提到澹台伊人,自然是想让李祀,顺便也将澹台伊人收入后宫。


只可惜,李祀听到这话,就当没听见。


又跟太后聊了一会,李祀起身离开。


李祀回到长生殿,发现龙案上又多了一些奏折。


近侍太监走上前:“回禀陛下,这些奏折,是曹督主送过来的!”


“曹督主担心陛下有事,就没让奴才告知陛下...”


近侍太监恭敬说道。


“知道了。”


李祀坐回龙椅宝座之上。


曹正淳能在这个时候,送奏折进来,说明这一定是皇帝想要知道的。


否则,完全可以等到明日,跟其他奏折一起送上来。


李祀打开奏折,一眼扫去。


奏折上是关于河西一地的详细信息。


河西位于大唐北方边疆地区,与突厥等地接壤。


大唐在河西囤兵五十万,设立河西节度使的目的,便是为了防突厥。


突厥位于北方,属于游牧名族,民风彪悍,突厥铁骑堪称骑兵之最,哪怕有河西节度使常年驻守,突厥铁骑也时常冲破防线,在大唐边疆地区烧杀抢掠。


李祀看着这些奏折,眉头紧锁。


河西一地,河西节度使掌握一切大权,李祀现在思索的是,如果将河西一地收了回来,该如何管理?


若是撤掉河西节度使一职,又该以什么职位,进行代替?


这点非常重要。


否则,数十上百年后,又是一个新的拥兵自重的地方节度使。


这与李祀事与愿违。


“节度使制度啊...”


李祀轻叹一声。


大唐的节度使制度,根源在于节度使权力太大!


地方节度使拥有了行政、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权力。


长此以往下去,节度使在自己的地盘上成了小皇帝,势力越来越大,自然会出事。


只是,如果单纯的收回节度使权力,又不行!


节度使镇守边关,抵挡异族入侵,需要的就是统筹一切的权力。


否则,要是事事都需要跟皇帝禀告,得到皇帝允许,时间上根本来不及。


等到皇帝的命令,从长安传到节度使跟前,恐怕边关早就被异族攻破了。


以河西为例。


从长安到河西,即便是快马加鞭,日夜赶路,至少需要三天。


来回就是六天。


也就是说,如果节度使没有统筹一切的权力,当节度使做出一个决策后,最快需要六天,才能实行。


平时还好,但如果是在异族入侵时,就不合适了。


战场瞬息万变,别说六天,六个时辰都足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


李祀正在思索,废除节度使制度后,究竟以什么样的制度代替...


李祀沉吟了片刻,开口说道:“传杨太尉入宫。”


杨太尉全名杨青林,是当朝太尉。


太尉乃正一品官员,与宰相同级,不过却是虚职。


没什么实际权力。


平时朝堂之上,杨青林也不多说什么,皇帝让他做什么,他便做什么。


与群臣之间,也没什么交流。


并且,从来不接受任何贪污受贿。


为人极为低调。


李祀之所以记得他,是因为,杨太尉,是先帝交给他的顾命大臣。


是李祀绝对可以信任的对象。


在李祀记忆中,先帝对杨太尉,非常看重。


只不过,自李祀登基以来,杨太尉就表现的十分不起眼。


李祀也就没理会他。


一炷香后。


杨青林领旨入宫。


在长生殿门口,杨青林神色惊疑不定,他看了眼旁边的近侍太监,低声说道:“敢问公公,陛下宣微臣来此,是何事啊?”


近侍太监神色不动:“太尉进去不就知道了?”


杨青林只能走入长生殿。


“见过陛下!”


杨青林连忙行礼。


李祀摆了摆手:“不用了。”


李祀望着一脸恭敬的杨青林,开口说道:“来人,赐座。”


“微臣不敢...”


杨青林满脸惶恐。


李祀随意说道:“朕要你坐,你便坐,难道,爱卿准备抗旨?”


“微臣...”


“微臣谢陛下隆恩...”


杨青林只能坐下。


此时,杨青林心里七上八下,摸不着圣上的意思。


作为臣子,揣摩圣意,非常重要。


如果一位臣子,能够摸清圣意,知道皇帝在想什么,那必然会仕途顺利。


如果摸不清,那就是伴君如伴虎了...


此时,杨青林就摸不准陛下的心思。


陛下这个时候将他召来,并且给他赐座,究竟有什么事?


杨青林想不到,也不敢想。


李祀见到杨青林坐下,也不废话,直言问道:“杨爱卿,朕准备废除节度使制度,不知爱卿有何想法啊?”


李祀话音刚落,杨青林脸色大变。


他万万想不到,皇帝将他召如宫中,竟然是废除节度使制度。


节度使制度,关系到边关安危,牵一而动全身,绝对不能随意废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