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重生之农门娇女林娇娇 > 第1967章 变革

第1967章 变革

作者:全文阅读 返回目录

朝廷上,再大的事,对于百姓来说,其实都没有太大的影响。


毕竟养家糊口四个字,已经占用了他们太多的心思。


顶多偶尔闲着时候,议论两句罢了。


作为百姓,谁能让他们吃饱穿暖,谁收赋税少,就是值得他们效忠和拥护的好帝王。


就像皇后娘娘苏醒后,第一日上朝就罢了一个老臣的官。


所有人都是听听就算了,毕竟他们不指望这老臣吃饭。


但随后,皇后雷厉风行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就同他们妾身相关了。


教育司成立不过几月,如今尚且还没有完成,在整个大元村庄都建造小学堂的任务。


朝堂上,新的旨意就到了。


大元从此推行基本教育法,但凡大元孩童,不论男女,七岁入小学读书,学习写算德育,三年后毕业。男女有别,可以分班教导,若有阻拦女童入学者,视同偷盗罪,父母发配做苦力三年。


无一例外,绝不容情。


村寨满百户,单独建学校。不满百户,就近村寨合并建校。


学校建设,三年义务教育,中午供给孩子一顿午饭,一年四季四套衣衫,所有费用归属各州府,从税费里扣除,不定时由朝廷派人抽查。


也欢迎乡绅巨贾捐献银两助学,朝堂会给予嘉奖。


至于所有小学堂的教员,先招募有志之士担任。分期到州府,轮流培训。培训之后,就是正式教员,通过考评,以后薪资会有升降。


京都之外,大元第一座师范学院一月后开建,姚老先生为首任院长。


面对整个大元招募学子,品行过关,年满十五岁,所有青年男女都可以来报名参选。


选中之后,两年为一期,学习如何教导学童。


参与小学基础教材的编撰…


总之,教书司先前因为单独列出一个部门,出尽了风头,后来出京建小学堂,远离朝堂,又被众人遗忘。


如今再次飞上风口浪尖,不知道多少人懊悔之前的轻视。


当然,像周山长这样的,就是欢喜的忘形了。


前进学院后山的小楼里,姚老先生带了老花镜,正在认真写着奏折,周山长在一边说的眉飞色舞。


“周栋这小子,真是有些运气。自小调皮纨绔,我还以为这小子要废掉。不想,他跟着林安和三生,倒是出息了。


这几月在外边没少吃苦,也没见他写信回来哭诉。


如今可真是辛苦有回报了,整个京都,家家都想把子弟塞进教育司呢!”


姚老先生冷笑,应道,“教书育人,可不是玩闹之事。教育司不是给谁养孩子的地方,你同我说说就罢了。


回去之后,也告诉你那些徒子徒孙,如今虽然是皇后娘娘在理政,你们别觉得是个女子,就心存轻视。


打江山,皇上自然是无人可敌,但论起治理江山,皇上也是对皇后唯命是从。


万一谁犯到皇后手上,别怪皇后不容情。”


周山长想起几个弟子,确实有把家里不成器子弟,塞去师范学院的意思,他心里一紧,赶紧应道,“师兄放心,我回去就敲打他们几句。”


姚老先生再没说话,手下奋笔疾书,片刻放下了手,笑道,“我说皇后处置朝政比皇上厉害,你还别不服气。


你看这奏折,有了规范格式之后,写起来挑理分明,还省了不少笔墨。


以后啊,那些满篇歌功颂德的人,怕是要头疼了。”


周山长也是笑了起来,“我也看了新奏折格式,简洁明了。开篇只给两句话,其余都是奏报之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建议和批复。


想必,皇后娘娘也是不耐烦看那些献媚的折子。有那个功夫,不如陪陪皇上,多教导太子和公主了。”


姚老先生不知想到什么,眼底闪过一抹暗色,捋着白色的胡子,应道,“基础教育只是第一项政令,陆续还有会别的政令下来。大元,慢慢要走上一条,完全与先前不同的路。”


果然,如同老先生所说,又过了半月,教育司这边的热闹还没等平静下来。


卫生司,也随着一张圣旨在大朝会上直接成立了。


第一任司长,没有从朝堂中选出,居然由皇后娘娘主管。


副司长两位,一位是前进学院的医科教授程大夫,一位特聘了传说中的医谷谷主,顺带把医谷一百多大夫都纳入了卫生司的麾下。


加者学院医科的众多学子,立刻就拉出了三百多人的队伍结构。


以京都为中心,每个州府都要建立医学院。


卫生司会分配大夫过去,分后勤和医科两部分人手。


后勤主管监督当地府衙配合,规范所有百姓遵守卫生条例。


比如水源的保护和净化,州府县城村屯的公共卫生,不能喝生水,游医野医的统计入册,常见疫病的防治。


医科则建立医院,主治外科,搜集病症成册。


为以后实现全民免费医疗,提前做准备…


不得不说,这一次就是所有人都眼红,也是没有办法了。


因为会读写,进了教育司,还有滥竽充数的可能。


但医科这东西,专业性太强了,一个不好,就是人命关天啊。


所以,即便医谷众人的加入,有些突兀,甚至可以说异军突起,抢摘了一个大大的果子,也没人有本事抢回来。


紧接着,全国性的道路规划,也提上了朝堂商议的日程。


特聘林贵和谷远两人为匠师,享受朝廷五品官员的俸禄待遇。工部配合,开启了路路通长期计划。


以京都为中心,像各个州府扩散。州府再到各个县城,县城再到大部分的村屯。


包括内陆运河的栈桥码头建造,江河堤坝的修葺。


前进学院机械科的学子们,顺理成章进了工部。虽然只是挂名,还需要做出成绩,才能收到认可,得以升迁。


但寒门出身,甚至匠户出身,居然有登上朝堂的一日。


这让太多人看到了希望,也让原本的世家豪门开始恐慌。


他们突然发现,最近十年来,从林家开始进京,所有一切就都在慢慢改变。


百姓们挺起了胸膛,家里吃得饱,日子过得好,孩子有是读书,病了有人医治。


而他们的势力和特权,却被打压的所剩无几。


特别是改年号之后,大元多出了太多他们不懂,也插不进手的行业。


而这些新兴行业,带动了太多的寒门学子,也远远把他们抛在了外边。


像周家,唐家,崔家,几位阁老,甚至一些有远见之人,早早就把家族子弟送去前进学院了。


如今一同抓住这些机会,倒霉的只有他们这些世家豪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