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大唐抗旨才能变强 > 第904章 送别

第904章 送别

作者:李秋李世民 返回目录

“只是我这一走,长安城中的许多事,却是放心不下。”


说完,他先是看向韦挺和冯立。


“韦挺,冯立。”


“你们二人现如今均已经遭到了打压。”


“一个被卸任了黄门侍郎,调去了冷衙门。”


“一个干脆辞去了所有官职。”


“但眼下的这种境况,绝不会持久。”


“耐住性子,切莫冲动。”


“相信等到陛下从献陵归来,一切也都会有个说法。”


说完这些,他又看向了马周。


深叹一声,皱眉说道:“要说我心中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芙蓉园。”


“现如今李秋领兵在外。”


“经过这一番事。”


“李秋以及你们芙蓉园,已经同太子和东宫快到了水火难容的地步。”


“你回头,立即安排可靠之人,赶赴河州。”


“去告诉李秋,在陛下回到长安之前,无论他想什么办法。”


“无论他要去哪,都千万不要返回长安。”


“将在外,君命还能有所不受。”


“可当他一旦回到长安,直面面对太子时,就太过被动了。”


“这么下去,是很容易出现大乱子的。”


“同时,我听说可心丫头是不是又快要到了临产的日子?”


“这种时候,万万不能大意,马周,你一定要照看好芙蓉园中的事务啊!”


听到此,马周也是一脸郑重的点头应下。


“王大人,您放心。”


“自从王爷领兵出征的那一天起,我,以及整个芙蓉园中都已经是严加防范。”


“受房大人的嘱托,大理寺和京兆府两边,也是对我芙蓉园多有照顾。”


“一些闲杂人等,想要靠近都难。”


“平阳公主,更是几乎每天都到芙蓉园那边去坐一坐。”


“就是生怕有什么意外的事情发生。”


“但若是这态势继续恶化下去的话,所有的这些怕都是徒劳。”


“如今王爷和云中公主殿下两人不在,我这心里说实话是真的没底。”


听着马周话中的深层含义,魏征、韦挺、冯立三人尽皆眉头紧锁。


而王珪,此刻停顿了一下,想了想说道:


“若是站在芙蓉园的角度上,马周你的担心,并非全无道理。”


“不过以我的估计,是断然到不了那一天的。”


“陛下总不会眼睁睁的看着这刚刚安定下来的大唐,重新再动荡起来不是?”


“当然,一旦真的有最坏的情况发生。”


“那就不惜一切代价,无论如何也要先将罗可心、武珝,孩子,送到安全的地方。”


在说完了这些之后,王珪又无比郑重的看向了魏征。


“玄成啊,自打玄武门之后的这些年来。”


“我也是深感陛下的器重与洪恩。”


“像我们本就是罪臣,也没有什么个人的东西好想。”


“所以就无时无刻的都在想着尽心职守,辅佐陛下治理好这大唐。”


“但是,对于你,韦挺,冯立,李秋,咱们这些同生共死,患难之交。”


“我必须要尽我所能的去维护。”


“你我二人,比他们都要年长一些。”


“阅历多些,职位高些。”


“现如今,我若是离开了长安。”


“这件重任,就要交到了玄成你的手中。”


“你无论如何,都要将这些人,尤其是李秋,照看好了。”


“若陛下在城中,你想怎样,我都不会劝你。”


“可眼下这东宫不比陛下,你遇事,行事,切莫冲动啊!”


这些年来,尤其是自从王珪做了宰相之后。


处处都想着给这几个人说好话,撑口袋。


就是后期魏征和韦挺的受重用,冯立的被重新启用。


都离开不王珪恰到时机的运作。


在他们这个小群体里,王珪一直都是老大哥的作用。


现如今,听着王珪的嘱托,魏征的心境也是已经开始渐渐发生了转变。


无比认真的,将这件事答应下来。


同时,也是眼眶微红,认真的叮嘱王珪,这同州此行,一路小心。


一定要回来!


……


两天后,王珪的马车缓缓的启程。


赶赴同州。


为他送行的魏征、韦挺、冯立几人。


站在那里遥望了许久。


直到彻底看不见了马车的身影,他们才略微动了动。


此时此刻,他们三人的心中是有些哀伤和凄冷的。


想当年在太子建成麾下时,众人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后来经历那场巨变后,他们虽然仍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


但总是免不了罪臣的这个标签。


所以在遭遇到王珪这种境遇时,他们这些人也是往往会被伤的最深。


同时,他们心底也都怕。


如此年纪和身体的王珪一旦去了同州之后,怕是就再也回不来。


前天的那顿酒,今日的这一次送别,会成为诀别……


就在这边众人送别之时。


在东宫之中,也到来了几位神秘的来自于吐蕃的客人。


这几个人,都是松赞干布派来的得力之人。


在见到太子之后,虽然也非常恭敬,有礼。


但是在话语之中,却是暗含着强硬。


“……无比尊敬的太子殿下。”


“我们几人是奉我家赞普之命,悄悄来此拜见。”


“按照之前的约定,我们会帮助太子殿下,除去那一队大唐的使臣。”


“而殿下您,会答允和亲之事。”


“同时还有送给我吐蕃几批工匠。”


“但是,当初您所说的一队百余人的使团,突然间就变成了五万人数之中的精锐。”


“为了能够履行我们的承诺,不负太子殿下您的嘱托。”


“我们赞普调集十万精锐,打着羊同国的旗号,对他们进行伏击。”


“只可惜,我们吐蕃乃小国,兵器、铠甲,战马,远远不能和大唐相比。”


“这一战下来,更是折损了六万之众。”


“损伤惨重。”


“我们赞普,也是异常的愤怒。”


“所以想要派我们到您这来,讨一个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