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李秋李世民 > 第十六章 还敢狡辩

第十六章 还敢狡辩

作者:免费阅读 返回目录

很快,王珪被太监带了上来。


在拜见了李世民和长孙无忌之后,王珪恭敬的将奏本高举于头顶。


“陛下,臣有本要奏。”


李世民一招手,让太监将王珪的奏本传过来,佯装问道:


“哦?不知你要奏什么人呐?”


“回陛下,臣要奏蜀王李恪,身为皇子,却豢养恶奴,目无法纪,强买强卖,欺凌百姓,实在是有损天颜。”


这时,李世民快速的将王珪的奏折浏览了一遍,然后愤怒的冷哼一声。


“这个蜀王,可真是越活越有出息了!”


“来人呐,把蜀王给朕唤来!”


起初,王珪在听到了李秋那边的遭遇后,直接是气得不行。


李秋这么有才华和爱心的一个年轻人,你这蜀王不就是欺负人吗?


于是乎,第一时间他就写了奏折,入宫觐见。


在他认为,李秋毕竟是一个小小的商贾,对面的可是堂堂的皇子殿下。


相差太过悬殊,且蜀王也仅仅是砸了李秋的店,再没有了其他。


自己这次觐见,八成是要被呵斥,或者不了了之的。


而且,因为此事得罪了蜀王和蜀王身后的那些重臣,也是必不可免。


但就算是这样,王珪也没有任何犹豫的坚持前来。


他已经是死过一次的人,而且一身正气的他,也不在乎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可是,李世民在看了自己奏折的反应,却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


很明显,在一名小小商贾和自己儿子之间,李世民竟然选择了站在了李秋的一方。


凭借着多年的敏锐经验,王珪的心中就总觉得有哪里不太对劲,可又一时间想不出来什么。


另一边,在蜀王府,当听到了太监传达的旨意后,蜀王李恪都诧异了。


这个时候父皇传见我,又能有什么事?


等到他以最快速度赶到承庆殿中,见到了李世民、长孙无忌和王珪三人的脸色时,一瞬间心里的侥幸就消散无形了。


“儿臣见过父皇,见过长孙大人,王大人。”


要是换做以往,李世民对自己的这些儿子,多数时都是怜爱和和蔼的。


可是今天,李世民直接用饱含怒气的眼神瞪了他一眼,“蜀王,今天你带着家奴打砸百姓的小店之时,端的威风啊。”


“已经有谏议大夫将奏本奏到了朕这里。”


“朕问你,你可知罪?”


在诸多的皇子中,李恪向来是以胆色和善辨而著称的。


他也知道,李世民最欣赏他的就是这一点。


于是今天他如同以往一样,不料却是打错了算盘。


“回父皇,若是因为今日那酒馆一事,儿臣不知罪。”


听到他这句话,看着他此刻身上这股不认错的‘胆色’,李世民气得紧握的拳头都青筋毕露。


但最终还是艰难的压制了一下心中的火气,“呵,好一个不知罪!”


“那朕就给你一个机会,说说你不认罪的理由!”


这时,李恪还不望偷偷的怒视了王珪一眼,潜台词是这个梁子本王记下了。


“启禀父皇,市面上卖的最上品的酒,无论是红曲还是女儿红,不过也三百文一斗。”


“可那区区无名小店,却是把酒卖到一斗万文。”


“这不是拿天下人当傻子不成……”


还不等他的话说完,李世民再也抑制不住心里的怒火,直接抄起身旁的那个原本打算珍藏的射天狼的酒坛。


朝着李恪身前就砸了过去。


嘭的一声,酒坛碎裂,在李恪的脚下摔得粉碎。


“混帐!”


“睁开你的眼睛瞧瞧,这酒坛是不是射天狼?”


“难道朕也是口中所说的拿一万文去买酒的傻子不成?!”


“你堂堂一个皇子,眼高于顶,人浮于事,竟然跑去欺压一个小小的可怜商贾。”


“打砸人家的店,还要害人家的命,你眼中还有王法吗?!”


自己父皇也喝过这酒?!


这一瞬间,李恪的魂儿差点给吓飞了,径直的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下一刻,一股钻心的疼痛充斥到了他整个人的身体里。


原来,他这一跪,恰好就跪倒了那酒坛的残骸之上,一些锋利的碎片也透过衣服扎入到他的身体里。


可是眼下这种场景,他哪里还顾忌什么疼痛,急忙的磕头认罪。


“儿臣不知父皇也喝过这酒,儿臣错了,儿臣知罪。”


“只是父皇所说的打砸了那家小店,还要害那个商贾的性命,这儿臣是真的冤枉啊。”


“那些打砸小店的,也只是长久以来气不过他天价酒的兵士和百姓,与儿臣无关啊。”


“这一点京兆府尹张蕴古张大人也在场,他可以为儿臣作证。”


此时此刻,李世民真的是恨的牙根直痒,“好!”


“你还敢在那里狡辩,今天朕就让你心服口服。”


“来人,去把张蕴古给朕传来!”


大概一炷香之后,张蕴古火急火燎的被召进宫来被问话。


在此过程中,李恪也使劲了浑身解数,不断的偷偷给张蕴古递眼神。


大概意思就是,本王此刻已到了绝境,需要张大人抬抬轿子,给本王救救场。


这份天大人情,本王一定会加倍报答张大人你的。


原本正常的情况下,李恪的这种策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在朝中,只要不是那种死敌,一般都是花花轿子人抬人,大家都要顾及一下情分和面子的。


况且,一方是皇子,一方只是一个小小商贾,这种选择实在是太过简单了。


只可惜,李恪一是算差了李秋的真实身份,不知道长孙无忌在背后的影响。


二呢,张蕴古这个人吧,虽说聪敏有才,但相对还是太过刚直。


怕是就算没有长孙无忌的支撑,他都未必会如李恪所愿。


如今就更别说国舅爷,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就在当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