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李秋李世民 > 第211章 封德彝,病死

第211章 封德彝,病死

作者:免费阅读 返回目录

前礼部尚书温大雅,前礼部侍郎李百乐两人被免职,虽说只是倒霉,受到了封德彝的连累。


在别人看来,真正的同李秋的关系不大。


不过,在有了前车之鉴后,新上任的礼部官员,也不可能对李秋的婚事不重视。


以至于尽善尽美,将每一个细节都几乎做到了极致。


另一边,本就病未痊愈六旬年纪的封德彝,在遭受了如此重击后,还没等被驱逐出京,就直接病死在府上。


这些年来,三朝元老,宰相封德彝前呼后拥,何等的风光。


可是在他死后,全程竟没有一个官员前来吊唁。


唯有他的学生,岑文本一人,不顾那些流言蜚语,依旧为自己的老师行孝。


这件事,自然也是被李世民所知,还因为他的忠孝,对他予以了嘉奖。


在古代,人们对忠义二字,看的极其重。


整个社会都是在倡导着忠孝仁义,尤其是皇权,更是处处彰显着这些。


如今封德彝倒台,可谓是对朝中的士族群臣们,来了一个敲山震虎,重磅打击。


以至于在短时间内,他们心中有所顾忌,言、行各方面都收敛了很多。


甚至是有少数的官员,都开始重新站队,来到了中书省宰相王珪、秘术监魏征,黄门侍郎韦挺等人的这边。


此消彼长之下,魏征、王珪等人推行的抚民以静的治国策略,开始快步推进。


不过,士族中间,重新选定了以宰相萧瑀为核心,依然是步步阻拦。


在朝堂之上,这处事严厉刻板,简单直率的萧瑀就与魏征因为这治国之策再次争吵起来。


“魏大人,这治国理政要务实,又可如你这般好大喜功?!”


“治国正如治病,先得号准了脉,弄清楚这病人能不能治。”


“若能治,可以治到什么程度?”


“对一个沉疴已久的病夫,就不能奢谈什么治好了,该让他挑二百斤的重担,还是三百斤的重担?”


“你这般胡乱下方子,是要治出乱子来的。”


魏征本身也是个直脾气,此刻也是来了气,“听萧大人的意思,我好像是把错脉了?”


萧瑀轻哼了一声,接着说道:“这三皇五帝的时候,民风淳朴,尚可用大道化民。”


“可夏商周以后,人心渐渐浇薄,一代不如一代。”


“所以秦朝专用法律,汉朝杂用霸道,眼下的世道,比之秦汉,乱象更重。”


“所以,这当务之急,是先以严刑峻法以治乱,延住脉保下命再说。”


“还提什么大治?!”


“你这与白日呓语又有什么区别?!”


听了他的这番直接人身攻击的话,魏征也是大怒。


不过还是强压住怒气,同他辩理:“萧大人,此言谬矣。”


“正是因为持久的战乱,才有了大治的可能。”


“在年前,长泽郡王李秋在接纳城外的一万多流民时,萧大人,以及这朝堂上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去亲眼去见过,了解过。”


“可是我,长孙大人,王珪大人,甚至是陛下和娘娘,都亲至到了芙蓉园。”


“为那些百姓们设粥,熬药。”


“自从那时起,我深深感触到,这天下黎民百姓,民心是有多么的淳朴,思治之心有多么迫切。”


“也正是乱后易教,犹饥人易食也。”


“只要民心所向,没有办不成的事!”


“如果朝廷能够下决心,何愁百姓们不与朝廷患难与共?”


要是单论辩证,这萧瑀又哪里是魏征的对手?


况且,魏征说出来了最致命的一点,那就是当初城外的一万多流民,他魏征,甚至是陛下都亲至过,给流民盛过粥,同流民们接触过,交谈过。


人家有发言权。


可你们这些士族老爷们,是不屑去看那些流民的,在今天争辩之时,你们这不就是纸上谈兵,泛泛之谈吗?


你们有什么资格啊?!


于是乎,这萧瑀争辩不过魏征,就更加的恼羞成怒,人身攻击起来。


“呵,魏大人,你终究只当过东宫的洗(xian)马,不知道治理一个国家的难处。”


“当前国家积弊这么深,你这些高谈阔论,太不务实啊!”


魏征冷哼了一声,“正因为这个国家病的太重,才更需要从根本上治起。”


“我看,萧大人的这番见解,才是真的不合时宜!”


看见他们两个在下面吵来吵去,李世民皱着眉头,重重敲了两下龙案。


“行了,你们不要吵了!”


“乱后易教,犹饥人易食也,朕也觉得,魏征这句话说得有道理!”


“不过天子一日万机,一人听断,安能尽善?”


“传朕的旨意,让五品、六品的官员们,也同样参与进关于治国理政的讨论中来。”


“真想要看看,更多人的意见如何?!”


李世民话虽然是这么说,可他那一句觉得‘乱后易教,犹饥人易食也’有道理。


也就直接给这场争论拍了板,下了定论。


所谓的让五品、六品官员也都参与进来,无非也就是给这些士族官员们一个台阶下罢了。


就在几天时间后,李世民还是采纳了魏征等人治国的观点,认为天下可以大治。


制定了抚民以静,鼓励农桑的国策。


历史上影响深远,最为著名的贞观之治,也就以此有了雏形。


也就在这时,新上任的宰相戴胄,对李世民奏本说道:


“水旱凶灾,前圣之所不免。国无九年储畜,《礼经》之所明诫。”


“今丧乱之后,户口凋残,每岁纳租,未实仓廪。随时出给,才供当年,若有凶灾,将何赈恤?”


“故隋开皇立制,天下之人,节级输粟,多为社仓,终于文皇,得无饥馑。”


“及大业中年,国用不足,并贷社仓之物,以充官费,故至末涂,无以支给。”


“今请自王公已下,爰及众庶,计所垦田稼穑顷亩,至秋熟,准其见在苗以理劝课,尽令出粟。”


“稻麦之乡,亦同此税。各纳所在,为言义仓。”


“若年谷不登,百姓饥馑,当所州县,随便取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