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李秋李世民 > 第416章 李承乾的顶嘴

第416章 李承乾的顶嘴

作者:免费阅读 返回目录

同时,一股极大的后悔随之冲上了脑海。


此时的他都恨不得立即下一道旨意,将李秋给紧急调回来。


半晌后,他才摇摇头,叹息说道:“这一次李秋出征前,面对着突厥十几万大军,也是生死未卜的。”


“罗家那个丫头,也是一个性情刚毅之人。”


“由于放心不下,所以也就带着五千步卒,从幽州赶来长安支援。”


“至于这一次的出征,四万人中有三万都是李秋的幽州玄甲军。”


“一来是他自己极力要战,二来,也是担心军队的战力。”


“实在是离不了他啊!”


听到此,太上皇李渊愤怒,“大唐的那些州府官吏,朝廷中这么多大臣,都是干什么吃的?”


“流民流民解决不了。”


“打仗打仗也不行。”


“什么都得李秋的幽州十三州来一力解决!”


“我堂堂大唐,何以至此?!”


面对着太上皇的不满和责怪,李世民的心中深叹了一口气。


纵使在从大安宫中离开,回到皇宫的路上,李世民的心中都是罕见的百转千折。


有些心不在焉,魂不守舍。


今天太上皇的那一番话,还是不经意间触动了李世民心中最为柔软的那根神经。


是啊,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就算李秋是别人家的孩子,他小小年纪就已经为这个大唐,付出了这么多。


他都得好好的怜惜、眷顾。


这更何况,李秋还是自己的一直亏欠的亲生儿子呢?!


这怎么自己对于这个世间的全部的无情,都聚集到了李秋自己一个人的身上?!


想着想着,李世民没有回承庆殿,御书房。


而是直接去了长孙皇后那边。


每当李世民心中有心事之时,也是习惯了,非要来长孙皇后这边,才能安心。


不要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就以为他是一个多么的无情、薄情之人。


正相反,他是一个牵于多爱之人,尤其是对于自己的这些子女。


这一方面,从李世民对这群皇子、公主们的对待等很多事情上都能轻易的看出来。


诸如封赏很重,把这群子女全部留在长安,自己的身边,不忍心让他们吃苦等等。


当然了,像吴王李恪应该算是个比较倒霉,自己作死的特例。


就当李世民走入立政殿之后,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太子李承乾竟然从洛阳赶了回来。


看样子,李承乾也是刚刚回宫的样子,身上的衣服还没有换回黄袍。


正在那跪在长孙皇后身前,哭诉呢。


这时候,一见到李世民也走了进来。


李承乾如同习惯中所做的一样,尽显孝心,当即又跪向了李世民。


“父皇!”


“儿臣这去往洛阳的一路。”


“无时不刻,都在挂念着父皇和母后的安危。”


“每天夜里,都要被那些血腥、残忍的噩梦所惊醒。”


“每天,儿臣都要跪在神佛面前为父皇和母后祈福。”


“真的是上天保佑,父皇和母后安康,我大唐渡过了此次劫难。”


看见儿子如此孝心,长孙皇后直接走过来,怜爱的将李承乾给扶起。


而此时心情正颇为内疚和复杂的李世民,却是对李承乾的这种孝心没有丝毫的动容和回应。


这在以往,是绝无仅有的。


见到李世民如此,李承乾的心中也是不由得一惊。


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这无往而不利的杀手锏,这一次竟然没起到应该有的效用?


也就在这时,李世民目光炯炯的凝视着他,无比认真的一字一句的告诉他:


“李承乾,你身为我大唐太子,一国之储君。”


“难道当突厥大敌压境,我大唐和朝廷危若累卵之时,你就只知道跪在神佛面前祈福?”


“要是那祈福有用,为什么突厥强敌年年来袭?”


“为什么我大唐已经连续三年的旱灾,饥荒?!”


“朕现在就告诉你,朕和你母后能够安康,这个大唐之所以能够平安的渡过劫难。”


“不是因为什么狗屁神佛,而是因为北平王李秋他率着四万幽州玄甲军及时的杀到。”


“因为北平王他一剑杀了突厥的可汗,重创了突厥的大军!”


“现如今,北平王他又再次率队出征,去攻打草原突厥各部落,为我大唐扫平威胁。”


“而你这位大唐的皇太子,竟然还在这里对着你的父皇、母后哭鼻子,抹眼泪!”


“李承乾啊李承乾,你如今也已经不小了啊,怕是也只比那北平王小一两岁?”


“可你看看他,再看看你自己。”


“你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够长大,成熟起来,真真正正的为朕分忧,担起这如山重的李唐江山?”


李承乾的性格,本质上属于忠厚仁义类型,是有些偏怯懦的。


换成以往,被李世民这么严厉的训斥,他早已经变成了猫儿一般。


可是这一次,因为李世民多次拿那个北平王李秋敲打自己,比较自己。


不知怎地,李承乾的心中就极其的不舒服。


之前那一直深深压在心底,在大安宫中自己的母后慈爱的偷偷给李秋夹菜的场景,又再次浮现在了眼前。


于是乎,可能是出于嫉妒和被愤怒冲昏了理智。


他面对着李世民的训斥竟然罕见的顶了嘴。


“父皇,孩儿生下来就是父皇和母后的长子。”


“就注定了是这大唐的太子,一国之储君。”


“孩儿从小,也就一直跟随父皇和老师,学习这治国之策。”


“孩儿要做的,就是如何去用好人,用好每一名文臣、武将,运筹帷幄,治理好这大唐江山。”


“可那北平王李秋,虽然是孔武有力,但也无非是个素有战功的商贾罢了。”


“孩儿实在是不懂,父皇为何要偏偏将儿臣与这样一个大唐的武将相比较。”


“而且要是这么论的话,父皇您自己的武艺不也比不过秦琼、尉迟敬德……”


还没等他的话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