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李秋李世民 > 第442章 这黑锅不白背

第442章 这黑锅不白背

作者:免费阅读 返回目录

不过,李世民想象中的是挺好,但是这些御史和士族群臣,却是丝毫不给他留面子。


等早朝一开始,就由御史大夫萧瑀率先发难,带领着群臣奏本,抨击北平王李秋的屠城之举。


说我堂堂圣国,礼仪之邦,这么做又与突厥蛮夷们有何区别?


还有一些什么不祥之征,要严惩北平王李秋等言论。


对于萧瑀这般近乎发疯一样的姿态,李世民的心中其实倒是挺理解的。


萧瑀的妻子,是文献独孤皇后的娘家侄女。


李渊是文献独孤皇后的亲外甥,李渊与萧瑀之妻是姑舅表兄妹。


萧瑀与太上皇李渊的关系也是非常好。


在大唐建立之前,李世民接到萧瑀夫妻俩,都是要敬称表姑,姑父的。


这也是为什么,唯有萧瑀一个人,身为武德时期重臣,却依然在贞观时期活跃了近二十年。


还屡次被任相的。


这一次萧瑀之所以如此疯狂,还是因为他那同胞而生,一起长大的亲姐姐,萧皇后。


当年隋炀帝惨死,隋朝灭亡之后,萧皇后辗转几个枭雄之手,最后又跟随义成公主去了东突厥。


但是在薛延陀部首领乙失夷男和执失思力、契苾何力等杀了阿史那贺逻鹘,企图灭亡突厥之时。


两边发生了惨烈的大战。


像萧皇后、义成公主等突厥有影响力的人物,尽皆遭到了杀害。


但是,这些事情都是发生的极其仓促,没有丝毫的消息传回,大唐这边更是对此一无所知。


站在萧瑀的角度上,李靖、李秋、唐俭等人回来述说的这一切,都可能是编造的。


而实打实发生的,他所知道的事情,就是李靖、李秋等人大军攻入了突厥王帐。


然后下令屠城,只带回了无数金银珠宝和古董文物回来。


以及,就是他亲姐姐萧皇后的死讯和一些遗物。


其实,就是这些遗物和相关讯息,都是人家唐俭顾及旧情,知道萧瑀和萧皇后的关系,才特意留心打探的。


毕竟他们两家,也都算是前朝的重臣,有些旧情和渊源。


但没想到,如今萧瑀倒打一耙,把唐俭也一起怨恨上了,就认为是他们下令屠城,把自己姐姐和相关人都一起杀了。


对于这些御史和群臣们对李秋的奏本,李世民是面沉如水。


可无奈之下,眼看着同这群讲理讲不清楚,李世民也就只好直接拍板下了定论。


“这一次,大军屠城之举,确实有伤天合。”


“无论是主帅李靖,副帅李秋,尤其是监军唐俭,以及其他将领,都难逃治军无方的干系。”


“但碍于他们之英勇,为我大唐创下了偌大功绩。”


“此次功过相抵,绝无下次。”


“同时,任命李靖为兵部尚书,侯君集调任吏部尚书,任职尚书省。”


“而监军唐俭,这一次下令屠城的始作俑者,理应受到重罚。”


“贬去其检校黄门侍郎之职,罚俸半年,到光禄寺任职光禄卿去吧!”


对于李世民的这种祸水东引的做法,自然是无法让群臣信服。


凭什么他北平王李秋犯下的错事,却要让唐俭背黑锅?


可是面对着群臣的目光示意,唐俭却是十分光棍的跪倒谢恩。


直接就认下了这口硕大的黑锅。


当初长孙大人叮嘱他好好反省,唐俭已经反省的非常妥当了。


所以从昨天回到府中开始,他就闭门谢客,对那些前来游说,联合他的朝臣一个都没见。


这眼下,人间监军唐俭都主动认了罪,当今圣上也都拍了板,御史们、群臣们也没有什么证据,还能怎么样?


可以说,从一开始,李世民就早已经暗中为李秋寻好了出路。


这个唐俭,虽然没起到最初的监军作用,但却在这里派上了用场。


……


在散朝之后,一肚子苦水的唐俭闷着头,叹着气只身往外走。


那些御史和群臣,对于他自然是异常的嫌弃和排挤,连招呼都不屑与他打。


尤其是当萧瑀从他身旁路过之时,唐俭急忙的快步走上去。


就要同萧瑀解释,并且告诉他关系萧皇后和义成公主的诸多消息。


可是哪成想这性格向来古怪的萧瑀直接一甩袍袖,气哄哄的径直离开了。


就好似这萧皇后是死在了唐俭的手上一般。


见状于此,本就是失落的唐俭心中,更加显得惆怅和一言难尽。


这时候,长孙无忌笑着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


“唐俭啊,不就是一个光禄卿吗?”


“我倒是觉得这个差事也挺好的。”


“正好你平时也喜欢诸多美食,如今正好得利,平时想吃什么就让这些御厨给你做点。”


“你放心,陛下仁德,不会追究与你的。”


这唐俭,本来与长孙无忌的关系就不错。


而这一次的大军回来途中,他们这些人朝夕相处了快两个月,每天下棋、饮酒作乐。


这感情更是深厚了许多。


此时听到长孙无忌调侃,唐俭无奈的摇了摇头,“唉,长孙大人啊,您可就别拿我寻开心了。”


“我唐家祖上,哪一位都是朝廷的扛鼎重臣。”


“唯独我,如今都弄成了光禄卿。”


“这若是将来到了那一边,怕是无颜面对列祖列宗啊!”


听了他的话,长孙无忌大笑,轻轻拍了拍他的大肚子。


“唐俭啊,你就把心放进肚子里。”


“你的功绩,陛下是不会忘记的。”


“听我一言,你就安心做你的光禄卿,也不用去在意这些人的眼光。”


“怕是用不了多久,你就能追随你家祖辈的脚印,成为我大唐的重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