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李秋李世民 > 第617章 以一己之力,收求天下书

第617章 以一己之力,收求天下书

作者:免费阅读 返回目录

大唐,长安。


自上一次李世民遣孙思邈给太子李承乾瞧过足疾之后,宫中的御医对于太子之病,更是废寝忘食,日夜不歇的寻求诊治之法。


但无奈,一连想了数日,研究了好久,都是没有任何的起色。


到最后,病急乱投医之下,他们最终认为这是邪祟入体导致。


以药力难以驱除。


于是在李世民的默许下,就把各种高僧,隐居秦岭的‘得道高人’都给请了出来。


到东宫中给太子驱邪。


但结果,依然是同以前一样。


见不到丝毫的收效。


眼看着太子的足疾越发严重,以至于走路都颇为的艰难,李世民内心深处,也是甚为厌烦。


偏偏这期间,那些站队魏王李泰的大臣们,在朝堂上、私下里,都是越发的活跃起来。


似乎太子的足疾,激活了他们那一直压抑在内心深处的邪恶的种子。


从王之功,可能是每一个文臣、武将心中都无比期望和迫切的。


对于眼下的这种局势,以及自己的病情,李承乾此刻比谁都要敏感!


在他的心中,最恨之人,自然就是当初害了自己的那个亲弟弟,李泰。


其次,就是那汉王李元昌和道士秦英。


正如当日孙思邈所说,假如自己不乱吃他们弄来的丹药,这足疾断不至于严重至此。


哪怕是维持以前的那样,也总好过于现在!


……


另一边,在芙蓉园。


自有乐公主出嫁和程咬金的女儿事情办妥后,芙蓉园中的生活也恢复了正常。


当初,李秋答应下魏征,收罗天下书籍。


筹建芙蓉书院藏书馆。


经隋末大乱,天下经籍图书大量散失。


且很多古书,图形文字晦涩难懂,往往被人抛弃。


如今李秋以一己之力,收求天下图书,对献书者重加钱帛,予以奖励。


这也是功在千秋的一件好事。


现如今随着茶叶产业越来越火爆,利润越做越高,李秋芙蓉园这边真的是富甲一方。


不差钱。


所以对于献书者的奖励和定价,给的也是颇为诱人。


大概一本千字左右的寻常书籍,就要给到2000文左右。


像那种越是珍贵,有意义的孤本,给出的价格还会高出许多。


至少,芙蓉书院这边给出的定价,要两倍于,几倍于市面上的价格。


而且最难得的一点,芙蓉书院这一次收书,来者不拒。


只要你肯卖,我就给钱。


哪怕是我这里有重复了的版本,那也买。


于是乎,这个消息一经发出,就在长安城和长安城周边,引来了轩然大波。


现如今,芙蓉书院的名头,已经彻底的响彻世间。


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在百姓心中的信誉度,简直是高过了官府发布出来的那些公告。


像有些无能、贪婪的官吏们,还能经常反悔,朝令夕改,欺凌百姓。


但是芙蓉园和芙蓉书院绝对不会如此。


以往已经数次验证过了,芙蓉园和芙蓉书院是绝对不会让百姓吃亏的。


于是,每天来芙蓉园外献书的百姓,早早的就排起了长队。


并且随着消息的传播,还有天下各个州县之人,正在带着自己家的藏书向着这边聚集而来。


虽说芙蓉园这边,有大量的人手,也不差钱。


但是这么大的一个工程,其难度和繁琐,还是大大超出了李秋等人的意料。


比如说,在献书之人将书籍拿过来后,你得进行一个初步的鉴定和定价。


第一时间把钱款付给人家,同时也能提高整体的效率。


这期间,像马周、武珝、孙思邈,以及芙蓉书院中的所有教习,都已经上阵。


勉强还可以应付。


但是,在成功收购了书籍之后。


这后面的繁琐流程和麻烦事才刚刚开始。


比如你得对这些书籍进行修补,修葺,初步的分类。


在分类后,还有诸如增置楷书,重新缮写,详细的整理、编纂等等一系列专业、复杂的工作。


一见到此,李秋只觉得自己头大如斗。


于是乎,他就找到了魏征,说自己要撂挑子不干了。


说是自己这边仍然出钱。


但是其他的所有事情,自己芙蓉书院都不管了。


这种东西,实在不是以一人之力能搞的了的。


剩下的事,让魏征自己想办法去。


其实,对于李秋的这种举动,无论是魏征,还是马周。


几乎所有的文人,爱书之人,都是感激的不得了。


在那个时代,文人们对于文化的传承,编撰、整理,简直是看的比命都重要。


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种拥有伟大精神的人,才能使后世能见证的了这么多的历史。


以及所发生过的重大事件。


一见到李秋没耐心,要撂挑子不干,魏征当时就急了。


连连许诺剩下的麻烦事,由他来想办法解决。


哄着李秋一定要把这样一件功在后代的好事做下去。


以他们芙蓉园的人力、物力、财力,名声,以及便利的地理位置。


简直就是进行这次收书活动的最理想的选择。


若是李秋这边不干了,怕是这件事基本上也就黄了。


随后,在魏征的游说之下,当即就有一大批重传承,轻名利的学究、大儒,浩浩荡荡的来到了芙蓉园中帮忙。


他们来时也已经说了,自己这番并不是在给北平王这个商贾做工。


更不会要他们芙蓉园一分好处。


就连一口饭,一口水,他们都占芙蓉园的便宜。


他们为的,只是这些无比珍贵难得的古书,以及为了后世子孙。


让李秋觉得好笑的一点是,这些老学究,大儒们,性格当真是古怪,顽固。


而且说到做到,就连喝水,吃饭,都有人从长安城中送过来。


绝不同芙蓉园发生一文钱的关系。


而且从他们的眼神中,李秋也是能够看出。


他们对李秋,甚至是马周在内,都有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排斥感,厌恶感。


仿佛受不了他们身上的铜臭味一般。


可是当他们在面对这一本本破旧的,残破的古书之时。


那爱惜的,仿若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个无比美丽的少女一样。


以至于他们每翻一页,都生怕会弄疼了这本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