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李秋李世民 > 第727章 把治国当成了做生意

第727章 把治国当成了做生意

作者:免费阅读 返回目录

“李秋这个小子,最大的优点是身家极其干净。”


“没有家族,没有背景,没有乱七八糟的利害关系。”


“在以往,也没人去奏本他。”


“只是自从他做了这右仆射之后,才渐渐多了起来。”


“关于他的奏本,定然全都是关于近日来政务方面的。”


“所以只需要将这些政务过目一下,其中关于李秋的对错也就一目了然。”


“若是李秋有过,不用看奏本,也能处理他。”


“倘若无过,这些奏本也是诬告。”


“无需理会。”


听到此,王珪也是附和说道:


“陛下所言极是。”


“李秋虽然性格莽撞,但却是真的一心为国,一心为民。”


“心无旁骛。”


“不然,他也不能在民间,在军伍之中有如此好的一个美名。”


“无论这些朝臣、御史如何看轻他,不满他,但我大唐数万百姓的心,却是雪亮的。”


“不过这个李秋,也忒过胡闹了些。”


“尚书右仆射,那是何等重要的一个位置。”


“又岂能像他这样胡乱处理政务的?!”


一边说着,王珪也就如李世民所言,帮忙挑选起关于李秋的奏本来。


而这时候,李世民也颇为得意的大笑说道:


“王珪啊,你还别说,起初朕见到这么一大堆政务文书之后,也是同你想的一样。”


“差点就把李秋这小子叫过来,狠狠的训上一顿。”


“但是当朕随意翻了翻他批示的政务后,倒也挺是有趣。”


“标新立异,确有一番别样的见解。”


说着,就把李秋处理过的几份政务文书丢了过来,给王珪观瞧。


其中的一份,就是关于康国请求归附一事。


王珪看了看,随之有些提心吊胆的看向了李世民。


“陛下,李秋直接将康国归附这件事给否了?”


“这如此做,确是有些越权了。”


听到此,李世民不以为意的摆摆手。


“其实这里面大多数的政务,都是李秋直接做过最终决断的。”


“不过玄龄处事谨慎。”


“就悄悄的将他觉得不妥当的政令挑了出来,送到了朕这里。”


“关于康国这件事,朕倒是觉得李秋处理的很好。”


“前代的帝王们,都喜欢招抚遥远地域的藩国。”


“以求得到降服远方的盛名。”


“让康国这样的小国归附,没什么实际的作用。”


“只会过分的劳民伤财,让民生更为凋敝。”


“如果康国归附后,一旦他们遇到危急情况,按照道义我们又不能不去救援。”


“师行万里,岂不疲劳?!”


“劳百姓以取虚名,朕不为也,亦不愿也。”


“但李秋这小子,却是把朕这国务当成了他家芙蓉园做生意。”


“本着不做亏本的买卖,而拒绝了康国的归附。”


“殊途同归,倒也有趣。”


“不仅是这件事,还有其他的李秋处理的不少政务。”


“虽然颇有偏激,但着实是不错。”


“就比如兵部禀报的,民间多有隋朝风气,自残身体以躲避兵役、徭役,这等厌恶之事。”


“李秋他就直接下令,予以重责,且加重徭役。”


“自打克明之后,尚书省许久未有这等雷厉风行的处事做派了。”


“李秋这小子,着实是让朕出乎意料,给了朕一个惊喜。”


见到李世民此刻心情大好,王珪也是急忙趁机说道:


“李秋在右仆射这个位置能体现出他的价值。”


“其实这也多亏了陛下能知人善用。”


“敢于提拔和启用朝中的官员,臣子。”


“以李秋的年纪,就能居此要位,怕是历史上也是颇为罕见。”


听着王珪这恰到好处的逢迎,李世民的心情更是大好。


“呵呵,王珪啊,怕是你忘了。”


“当年朕做秦王时,就曾做过这尚书令。”


“比如今的李秋是大了些,但也不是太多。”


王珪这时候笑着点点头,然后就将袖口里面的那份政令给取了出来。


放到了李世民的近前。


“陛下,今天臣来,其实也是为了这件事。”


“这份政令,是李秋起草,递交上来的。”


一边听着他的话,李世民一边将这份奏折打开来观瞧。


自然就看见了里面那由傅奕写就的那篇关于佛教的奏折。


随之眉头就微蹙起来。


见到李世民面色有变,王珪心中深呼吸一口气。


然后将早就准备好的说辞温和的说了出来。


“陛下,近年来,我大唐战事不断。”


“又受到连续三年的灾荒影响。”


“百姓户数锐减,百姓凋敝,生活颇为困苦。”


“近来兵部那边征兵、征粮的压力很大。”


“听说李秋曾对兵部的人说,前线的战事,是抵御外辱最重要的大事。”


“无论如何都不能有半分阻滞和耽搁。”


“剩下的兵和粮草之事,交由他去想办法。”


“可他毕竟只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孩子,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


“这一国之事对于他来说也是过重了。”


“偏偏这时,太史令傅奕就找到了他。”


“于是他就把目光放在了这些庙宇里,只受供奉,却不事生产,不养父母,不出徭役,不服兵役,不忠陛下的僧侣身上。”


“而且自丝绸之路开辟以来,我中原的庙宇是越来越多。”


“有很多地方的州府,将百姓的民生置之不顾,却先要建立庙宇为自己躲灾祈福。”


“尤其是近些年来,由于徭役和兵役的加重,去做僧侣而躲避赋税徭役的人也是越来越多。”


“也实在是不怪李秋将目光放在了他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