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李秋李世民 > 第934章 哪门子草民

第934章 哪门子草民

作者:免费阅读 返回目录

这侍中一职,乃门下省宰相。


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要时常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


可以说是李世民身边最重要,使用频度最大的一个官职。


若是侍中用人得当,李世民就能省下很多心。


整个朝廷的政务运转,也随之流畅许多。


可若是这侍中一职用人不当,那就将是处处掣肘。


整个朝廷的政务运转都会极其的阻滞。


而现如今的高士廉和以前的王珪,就是这个例子。


虽说这高士廉之能力,学识,做一位宰相足以。


并且他以前也做过宰相。


但却不适合做这门下省的宰相。


相对王珪来说,简直是差的不要太多。


随即,李世民略有些疲惫的摆摆手。


也懒得在这种时候去斥责高士廉。


随即便想到了同在门下省的马周。


若是想知道具体李秋那边的动态,怕是没有人会比马周更加清楚。


于是便直接问道:“去把你们门下省的马周给朕找来。”


一听到此,高士廉不由得为难,“陛下。”


“这马周,早已经辞了官。”


“不在我们门下省了……”


听到此,李世民不由得皱眉,“辞官?”


“他那个人,一辈子的心愿,就是入朝为仕。”


“他竟然会主动辞官?!”


“算了,你去把门下省韦挺给朕找来。”


此时此刻,高士廉已经觉得自己头皮都发麻。


“陛下,这韦挺已经被调去了光禄寺。”


“并被外派到了下面的州府协助赈灾事宜。”


“此刻也没在皇城之内……”


在听到了他的话后,李世民不由得冷哼了一声。


“哼,好啊,真的好啊!”


“从王珪,到韦挺,再到马周。”


“朕不过离开长安几个月,你们就把朕的这门下省给换了个遍?”


“你现在就到芙蓉园,去把马周给朕找来。”


“另外,拟一道旨意。”


“升韦挺为中书侍郎,马周为黄门侍郎。”


“让他们两个即刻回来任职!”


听着李世民的吩咐,高士廉急忙是连连应下。


去筹办这几件事。


当他从御书房中走出来时,后背都已经被自己的汗水打湿。


大概半个时辰后,并没有官袍可穿的马周出现在了御书房之中。


这时候,埋头处理政务的李世民直接就问道:“李秋现如今在何处?”


马周随之躬身说道:“回禀陛下,我家王爷在接到陛下的圣旨后。”


“就立即带领大军,日夜兼程赶回长安。”


“现在应该已经到了泾州附近。”


“距离长安城还要有几天的路程。”


听到此,李世民不由得皱眉,催促道:


“你现在就派快马去告诉他,朕已经返回长安。”


“让他脱离大军,领一队快骑,火速返回长安着手赈灾事宜。”


“告诉他,三天之内,务必出现在朕的面前!”


这时候,马周躬身说道:“陛下之吩咐,草民立即去办。”


“另外,之前在大唐境内刚有水患之时,我家王爷和两位王妃就早已经交代,准备好了一切。”


“现如今在幽州等十三州,以及燕云,辽西之地。”


“早已经将赈灾用的粮食准备妥当。”


“随时可以将粮食运往各州府,赈济灾民。”


听着他的话,李世民不由得心中叹了口气。


然后大有深意,略微愤怒的看了马周一眼。


“那你还在等什么?”


“立即去找房玄龄和唐俭,让他们协户部,工部,吏部之人。”


“去将这些粮食分拨下去。”


“还有,朕已经封你做了黄门侍郎。”


“不要再那里草民,草民的。”


“我大唐的百姓可没有你们这种胆量和主意!”


“你现在也不用去领什么官服,直接到门下省报道,处理政务。”


听到此,马周躬身领命,退了出去。


而李世民,则是心里面叹气一声。


对太子李承乾更为失望。


李世民自己,当年也是从皇子和秦王的阶段走过来的。


所以他对这些皇子间的争斗和手腕,也是颇为的理解。


只不过,这一次太子的做法太过着相。


就他在门下省更换的这些人,都是什么人!


身为君主,在任用官员之时。


一定要人适其事,事得其人,人尽其才,事尽其功。


而太子如今所做的一切,仅仅是为了打压异己,巩固自己的势力而去。


如此一来,就显得太小家子气,太没有格局了一些。


……


第二天,在朝堂之上。


当众人礼毕后,也就由专人汇报了一下各地的灾情。


其中像荆州,岳州,复州等少数州府,虽然也遭遇了大水。


但剩余未受灾的部分农田,种植了来自于幽州的新种子。


现如今已经进行完收割。


万幸产量颇丰,虽然仍是需要朝廷方面赈济。


但起码缺口不大,均摊下去后,不至于有流民饿死。


相对于其他州的绝境,要好了太多。


这时候,李世民目光凌厉的扫视过众人。


语气无比严厉的质问道:“在朕当初临走之前,特意叮嘱过这春耕之事。”


“在当时,工部也已经定下了春耕的各项安排和各州府。”


“但是为何,朕如今所见与当初差异如此之大?”


“种下新种子的州府会如此之少?”


“太子,这件事你如何解释?!”


听着李世民的责问,感受着这大殿之上鸦雀无声,让人呼吸困难的压抑气氛。


太子李承乾随之出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