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大唐:开局掳走李世民 > 正文卷 第一百六十七章 贞观律例

正文卷 第一百六十七章 贞观律例

作者:我本无忧 返回目录

长孙皇后对苏墨此人,兴趣极浓。记得此人,不止一次为陛下出谋划策,语出惊人,长乐公主对此也更是赞不绝口。


也不知这苏墨,本宫何时也能见上一面?


李世民听太子如此言说,高兴地点了点头,乾儿得高师苏墨的指点,这进步,真不小啊!


看来,我老李三番五次叫他去拜师,一点儿都没错!


李承乾听父皇母后一个劲儿地夸赞,这《金刚经》的做工与速度,心中亦是喜滋滋的,像抹了蜜一样甜。


苏大哥这活字印刷术,发明的也太牛了吧?


果然不出苏大哥所料,父皇这么快就龙颜大悦,对我李承乾也是如此得赞不绝口!


说实话,这改进技术后的速度,我东宫上下是万万没有想到的!


本以为,怎么着也得一个月的时间吧!可哪想?这短短不到十天的时间,便能将这么厚的一卷《金刚经》,全部地完工!


这速度和质量,还真是没得说!


看来,本太子还是有点儿低估这活字印刷术的效率,没想到竟是如此之高……


这么算来的话,刊印一本书,不知得比普通的雕版印刷快多少倍!


李世民瞧着今日李承乾,即使听了夸赞,亦是镇定有神,不骄不躁。


更不似往昔,取得点儿小成绩,就按捺不住脸上的笑容。甚至会去炫耀一下,生怕别人不知道是自己的功劳。


今日一见,泰然镇定,谦逊有礼。从其谈吐和行动中,李世民不难发现,这李承乾的心性和格局,也都提升不少呢!


看来,我儿愈发懂得为自己的父亲分忧,而且还能不居功自傲,懂得吃苦耐劳。


想必这孩子,定是彻夜督促着东宫上下,刊刻着《金刚经》雕版,全力以赴来完成,这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吧?


定是通宵达旦,熬了不少个日夜吧?


李世民欣慰的猜想着,却从未料想过一点。哪里能猜到,这竟然是李承乾改进了印刷技术?


这活字印刷之法,李承乾在轻轻松松地玩耍之间,就给毫不费力地搞定了。


“《金刚经》的刊印,真乃我大唐之幸!乾儿,此次真是辛苦你了!”长孙皇后再次夸耀道。


李承乾微微一笑,谦卑地行礼说道:“为父皇母后分忧,亦乃儿臣之幸。”


听此回答,李世民愈发欢喜满意,这跟着苏墨去青云山寨学习后,对事能不骄不躁,这才是一个太子,该有的品格嘛!


便下旨奖赏道:“来人?赐太子金银珠宝!”


李承乾心中一乐,赶紧再次拜谢其父皇母后。


回至东宫,李承乾躺床上琢磨着,区区刊印《金刚经》,便得父皇母后之青睐,若是能?


看来还得继续着眼于改进技术,不能仅仅只限于东宫,可如何才能让这活字印刷术发扬光大呢?


太子李承乾也是头疼,辗转反侧,不仅要有馆藏的古书,更要去刊发点儿百姓迫切需读的书吧?


……


大唐,立政殿内。


陛下李世民正秉着御笔,细致地批阅着朝臣们的奏折,只听中宫内侍前来禀报。


“陛下,房相、长孙大人、魏大人正在殿外求见。”


“传!”陛下李世民简单地说道。


宰相房玄龄进门之后,便直奔主题道:“陛下,臣等自陛下登基,便一心编写《贞观律例》。”


“将隋朝的《大业律》和初唐的《武德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前后增删数百次,今日之稿,已悉数完成,请陛下过目。”


李世民赶紧放下了手中的毛笔,迫不及待地接了过来。


陛下李世民怎会忘记?自己登基后的第二天,就赶紧下令编写一部真正属于贞观年间的律法。


隋朝和武德年间,诸多案件审理不清,政法律令要么陈旧过时,不能符合当下百姓之需要。


要么便是法令本身就存在着争议,县官断案之时,也是左右为难,模糊审判。


就拿上次杜如晦碰到的那个侯爵疑案,还不是因为律法之不严明?这才留下了不少漏洞?


李世民深知,大唐律法,乃老百姓心中的标尺,是百官乌纱之准绳。


这连日赶工,多次推敲修订。而今,我大唐《贞观律例》终于问世了!


李世民按捺不住地喜悦,激动地一页一页地翻看着,频繁地赞许点头。


长孙无忌亦是在一旁称赞道:“陛下,有此《贞观律例》,以后的案子也能判得更加清晰!”


“陛下仁厚,废除了如此之多严苛的重刑,百姓们若是读此法律,定能是称赞不已。”


“古往今来,还没有哪个君王能像陛下这样‘重德减刑’,真是百姓之福,大唐之幸啊!”


陛下李世民嘴角微微上扬,长孙无忌这个老狐狸,马屁拍得在理。


李世民高兴地称赞道:“诸位爱卿亦是辛苦了!”


“魏爱卿,你们门下省瞧着没什么疏漏,便交由中书省刊发吧?”


李世民瞧着桌上的《贞观律例》,很是满意。


“此番律法,一定要下发至各州各县乃至各乡,务必让官员精心学习!”陛下李世民继续补充道。


魏征直言不讳,上前一步禀报道:“陛下,这《贞观律例》之细节,恰切无疑,无可争议。”


“但臣方才思索,正有一事,甚为紧急,亦颇感为难。”


宰相房玄龄和长孙无忌愣了一下,朝魏征投向了好奇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