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陈江海林婉秋 > 第一千四百零七章 这更像是实践的总结

第一千四百零七章 这更像是实践的总结

作者:重生1998 返回目录

这要是放在以前,陈江海当着这么多企业家说这样的话,很多人肯定会嗤之以鼻。


要真是这样的话,为什么国内销量榜前列的那些,永远是那些没有什么技术的企业?


可是自从长宏跌入神坛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华夏的民族企业,是不是走错路了?


倪星宇和柳明智关于技工贸和贸工技路线的争论,到底谁对谁错?


尤其是秋海凭着技术成功地踏入世界五百强,越来越多的人陷入沉思。


一个企业,到底是以利润为主还是以技术为主?


底下的人还在思考当中,台上的陈江海竖起三个手指,继续自己的发言。


“对于华夏的民族企业,我有三点期望。”


“第一点就是,我希望未来的五年之内,国内的民族企业能够摆脱现状,拥有属于自己的技术专利和产品,不再受制于外资企业。”


“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拿出一定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之中,巩固来之不易的成绩。”


“第二点,我希望我们的民族企业能够走出去。


不要把眼光局限于国内,海外市场才是我们的目标。”


“至于第三点的话,我希望国内有越来越多的民族企业,能够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这个名单。”


“我们要让全世界都看到属于我们华夏的品牌,为华夏经济扛起一面大旗!”


陈江海的这一番话铿锵有力,让在场的企业家都激动了起来。


刚才陈江海的那一番话,为不少人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路是很难走,但终究是要走的。


很多人已经在想,华夏企业的崛起之路,也许就是从今天开始的。


台下的掌声十分的热烈,久久不能平息。


此时的陈江海也有点激动,他等这一天实在等太久了。


从秋海一路发展到今天,他无时无刻不想着一件事。


那就是华夏的民族企业,何时能够真正崛起?


今天在这里,陈江海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希望台下的这些企业家们,都能把这些话给听进去。


宁瑞峰用力拍着双手,此刻心情格外跌宕。


关于长宏的未来,他当然有自己一番深思熟虑的想法。


可是这些想法,总让宁瑞峰觉得少了点什么。


听完这番话后,他顿时茅塞顿开。


是啊,一个企业想要做大做强,绝对离不开属于自己的技术!


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不是说一说而已。


长宏之前的失败,已经给宁瑞峰敲响了警钟。


宁瑞峰痛定思痛,一直都在思索,长宏接下来要走什么样的路。


殊不知,路就在他的眼前,他根本就没有注意到。


秋海这么成功,完全按照秋海的模式来不就好了?


研发,经营,销售……


抄作业这还不会吗?


一想到这里,宁瑞峰就下意识地拽紧了拳头,感觉浑身热血澎湃。


他巴不得现在就回长宏去,把心里关于长宏未来发展方向,全部写下来。


路找好了,资金也到位了,长宏要崛起了!


与此同时,同样激动的还有倪星宇。


他没想到陈江海今天会说这么一番话。


陈江海的观点,跟倪星宇的技工贸是相同的。


而且陈江海要说的更接地气,更容易让人理解。


因为这更像是实践的总结。


而秋海则身体力行的践行了这种理念,也确实取得了耀眼的成就,本身就极具说服力。


当然,能在这么多民族企业家面前,说这么一个观点,是需要足够的勇气和底气的。


在多年以前,倪星宇就跟很多人说过这么一个观点。


那时候的企业家,对这个观点根本都不认同。


甚至有不少的人还嗤之以鼻。


主要原因还是国内的经济环境造成的。


要是在研发上投入太多资金的话,很多企业都活不到产品研发出来的那天。


正是有太多例子的存在,才会让这么多企业不支持这么一个观点。


此消彼长,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柳明智贸工技的观点。


在他们看来,一个企业连生存都做不到,就不要谈什么研发了。


倒不能说这些人错了,只能说不同的环境下要采用不同的策略。


现如今华夏正值改革开放期间,国家对于企业有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这种情况下,民族企业完全可以开始转型了。


经过前面一段时间的资本积累,相信这些企业都有了一定的资金。


他们如果还想继续发展壮大,而不是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的话,那就必须拿出资金放在研发上面,修炼内功才成。


不然的话,随着市场的发展,随着其他企业的进步,随着国外企业的入场,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商场如战场。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独有的技术和产品,那它的战斗力可想而知,最后肯定会被市场所淘汰的。


这一点,到了二零二零年尤为明显。


现如今,全国上下大概有上万家的家电企业。


可是到了二零二零年,真正能叫出名字,还让消费者认同的,恐怕也就十家不到。


这么恐怖的淘汰率,对于所有的企业来说,绝对是一个很恐怖的数据。


一旦前期的决策错误,那到了后期基本没有挽回的余地。


长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之前它走的就是技工贸的道路。


并且它在这条路上,是一条路走到黑。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


整个企业被市场瞬间淘汰,没有任何缓冲的余地。


现如今的华夏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大多是草莽出身。


这些人当中大部分,都是小学,初中文化毕业。


要能从里面找出一个本科学历的,真可谓是屈指可数。


在他们看来, 只要能够赚钱就是好企业。


殊不知,赚钱只是一个企业最基本的东西。


然后左右企业发展的,永远是他内在的东西,比如说产品和技术。


缺少这些东西,一个企业被市场淘汰只是早晚的问题。


只能说,知识文化水平局限了这些人的认知能力。


他们普遍认为,华夏可能未来几十年都会是这个样子,发展速度不会太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