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寇季魂穿北宋 > 第0731章 群英荟萃

第0731章 群英荟萃

作者:免费阅读 返回目录

你是不是跟先生合谋害我?”


赵絮盯着包拯厉声质问。


包拯面孔略微一红,他二十多岁的年级,被一个十几岁的姑娘揪着耳朵,那儿受得了。


包拯挣脱了赵絮的手,面色沉重的盯着赵絮道:“姑娘请自重……男女授受不亲……”


赵絮听到包拯这话,娇嗔道:“你既然知道我是一个姑娘,为何还跟先生合谋害我?”


包拯正色道:“今日为了姑娘,包拯已经向寇枢密撒了慌,此举已经违背了包拯做人的本意。如今姑娘指责包拯跟寇枢密合谋害你,实属不该。”


赵絮闻言,是又好气又好笑,“照你的说法是本姑娘无理取闹了?”


包拯郑重的点头。


赵絮被气笑了,喝斥道:“好你个黑炭头,竟然敢指责我,你可知我的身份?”


包拯上下打量了赵絮一眼,道:“姑娘能拜入到寇枢密门下,家世自然非比寻常。但包拯又求不到姑娘头上,所以不惧姑娘的身份。”


“呵!”


赵絮笑了一声,盯着包拯哼哼道:“那我要是当朝公主呢?你既然是士子,那就注定要入朝,入了朝,你就是赵氏之臣。


我若是当朝公主,便是君。


你乃赵氏之臣,便是我的臣。


若我为君,你为臣,你惧不惧我?”


包拯听到这话,脸色一变,下意识的跟赵絮拉开了距离。


然后一脸惊愕的盯着赵絮。


当朝公主,那可都是金枝玉叶,岂会跟他这个穷酸书生混在一起。


汴京城的富贵人家,都喜欢榜下捉婿,可那是榜下。


榜文一出,那些穷酸书生们,摇身一变,便变成了进士,成为了官,脱离了穷酸书生的范畴,跟汴京城内的富贵人家同属一个阶级。


如此,才能被那些富贵人家召为女婿。


在张榜之前,你见到过那个富贵人家,会争着抢着将穷酸书生往府上拉?


公主那是富贵人家中的富贵人家,跟他可是有天壤之别的。


赵絮见包拯一脸惊愕,古灵精怪的吐了吐舌头,哈哈笑着,“骗你的……瞧你吓的……我朝出了阁的公主,一个个年龄早已超过了四旬。


未出阁的,只有卫国大长公主和刚诞下还没来得及赐封号的公主。


卫国大长公主喜道法,一直在宫里潜心研读道典,又是待嫁的年龄,不可能出宫。


刚诞下的小公主,不过一丁点大,就更出不了宫。


你觉得,我跟他们像吗?”


包拯略微愣了一下,眼前的姑娘,跟皇室诸多公主中的卫国大长公主年龄相仿,只是卫国大长公主赵絮,喜欢佛道两家的典籍,并不是什么秘密,据宫里的传言称,公主已经修到了水波不兴的地步。


官家为此头疼不已。


年前的姑娘,古灵精怪,十分调皮,跟传闻中的卫国大长公主大相径庭,应该不是公主。


赵絮拜师寇季的事情,是赵祯和寇季私底下决定的,并没有宣之于众。


赵絮也是被赵祯私底下送到寇府的。


汴京城内,除了少数几个人以外,大部分人并不知道此事。


而知道的人,绝对不会将此事宣扬出去。


因为此事涉及到赵絮的名声。


赵絮一个未出阁的姑娘,居住到寇府,甭管是为了什么,都会被人议论。


大宋以前没有秘密,可不代表现在没有秘密。


以前的皇宫是个筛子,现在的皇宫却密不透风。


以前透露皇室的秘密不会有事。


现在透露皇室的秘密,很有可能会死。


赵祯可不似先帝赵恒。


赵祯杀起人来,一点儿也不手软。


石家一门的冤魂,至今还在菜市哀嚎,没人敢在这个时候,为一件小事,去挑衅赵祯的威严。


也正是因为如此,卫国大长公主赵絮居住在寇府的事情,知道的人不多。


也正是因为如此,赵絮的话,包拯信了。


包拯得知赵絮不是公主以后,松了一口气。


赵絮见此,有些不悦的道:“你不喜欢公主?”


包拯摇摇头,坦诚的道:“你若是公主,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你。”


顿了顿,包拯说了一句十分扎心的话,“不过天底下有志气的读书人,没几个会娶公主……”


赵絮的心一瞬间被扎了个通透,脸上布满了寒霜。


包拯还以为赵絮不信他的话,就耐心的给赵絮解释道:“在我朝,娶公主可不是什么好事。娶了公主,得了驸马之位,看似尊贵,但却失去了仕途。


有志之士,又岂会因为一个驸马之位,放弃仕途呢。


也只有那些碌碌无为、贪慕虚荣的人,才会去娶公主。”


包拯顺手又在赵絮的心脏上扎了两下,赵絮脸上的寒霜更浓,她咬着贝齿,低声道:“照你的说法,我朝公主,千金之躯,就只能嫁给那些碌碌无为、贪慕虚荣之人?”


包拯十分真诚的点点头。


赵絮牙齿咬的咯嘣作响。


包拯见此,一脸愕然。


赵絮可能意识到了自己神色不对,咬着牙解释道:“你也说了,我能拜到寇枢密门下,身份肯定不凡。我确实有些身份,从小跟卫国大长公主交好。


听了你的话,我替她生气。”


包拯听到了赵絮的解释,略微点了点头。


赵絮的这个说法,倒是说得过去。


赵絮不等包拯再次开口,就将《女诫》丢到了包拯手里,“你白天抄的东西被先生看出了破绽,先生罚我再抄一百遍。


你帮我抄,先生说了,你写的勾,比我的圆润,还有其他几处破绽。


你好好找找,别再让先生看出了破绽。”


包拯一脸愕然,“我凭什么……”


赵絮凶神恶煞的冲着包拯做了一个鬼脸,“你敢不替我抄,我现在就大喊,说你欺负我……”


包拯闻言,一脸苦笑,“我抄就是了,我就是被寇枢密请来做抄录的,帮你抄写《女诫》,也算是在做工。姑娘千万别拿自己的名节开玩笑……”


包拯意识到了自己遇上了一个小魔女。


只是小魔女明显有些胆大妄为。


他知道他算是栽了,就只能依照小魔女的吩咐去作。


左右不过是几篇《女诫》而已。


赵絮见包拯答应了,哼哼了两声,指了指放在桌上的吃食,“我也不是没良心的人,你帮我抄书,必然伤神,我帮你取了一碗官燕,给你补补。”


包拯瞧了一眼赵絮所指的吃食,确实看到了一盅类似燕窝的东西,他对赵絮拱了拱手,“多谢姑娘……”


“哼……”


赵絮哼了一声,离开了厢房。


她到厢房里找包拯,指责是假,实则是为了找个借口将寇季罚抄她的任务,交到包拯手里。


包拯叹了一口气,凑到了桌前开始吃东西。


吃完了以后,开始帮赵絮抄书。


这一抄,就是十数日。


包拯很努力的在模仿赵絮的笔迹了,可还是瞒不过寇季的双眼。


造假,寇季是专业的。


包拯那点道行,真的不够寇季看的。


所以包拯模仿了许久赵絮的笔迹,依旧被寇季看出了破绽。


寇季果断给赵絮加倍。


赵絮自然就找到了包拯头上。


寇季从一开始就知道此事,但却没有出面去阻止此事,也没给包拯其他抄录的活儿。


十数日后。


寇府迎来了另一个学子,一个十分年轻的学子,一个性子和赵絮一样跳脱的学子。


苏洵苏老泉。


苏洵此前一直在文昌学馆内求学,并没有跟着韩琦等人外出去历练,主要是他年龄太小的缘故。


寇季在包拯入府十数日后,觉得包拯一个人已经不足以完成他交代给赵絮的任务了,就把苏洵唤了过来。


苏洵在拜会了寇季以后,就被寇季安排到了包拯旁边住下。


苏洵见到包拯的第一眼,说的第一句话,十分的不客气。


苏洵年龄比包拯小,个头却跟包拯相当,还略微比包拯富态一点,也比包拯白,所以见到了包拯,他第一句话就是。


“你可真黑……”


包拯上下瞥了苏洵一眼,不咸不淡的道:“墨汁也是黑的,无墨不成文……”


苏洵眼前一亮,对包拯道:“比一比?”


自从韩琦等人去了河西以后,苏洵俨然成了文昌学馆的学霸级学生。


文昌学馆内的那些学生,没一个是他对手的。


他性子跳脱,又好斗,喜欢跟人一较长短。


文昌学馆内的那些学生,很快被他打趴下了。


苏洵在文昌学馆内没对手,闲的发慌。


碰见了包拯,自然起了意。


他心思活络,知道包拯能被寇季留在府中,必然有过人之处,所以就盯上了包拯。


包拯瞧出了苏洵心中的斗志,也没有认怂。


决定教训一下苏洵这个出言不逊的小子。


赵絮在二人对上的时候,恰巧路过,然后给二人做了裁判。


二人在赵絮的主持下,斗起了诗文。


然后。


苏洵完败。


斗词。


苏洵完败。


斗经。


苏洵完败。


几场比斗下来,包拯将苏洵压的死死的。


包拯在寇季面前,谨言慎行,那是敬重寇季的身份。


但是面对苏洵,那是锋芒毕露。


苏洵丝毫不是包拯的对手。


苏洵败给了包拯以后,立马回房去发奋图强了。


包拯也回房开始温书了。


只是两个人,都没有逃脱赵絮的魔掌,被赵絮给逮住,帮她抄写《女诫》。


往后一段日子。


一个又一个的士子,进入到了寇府。


苏洵照例,挨个上门挑战,有输有赢。


一直到,欧阳修等人回京……


年关将近。


寇府上热闹非凡。


寇府内聚的士子多,每日吟诗作赋的本就热闹。


又临近年节,士子们远在他乡,没办法回家跟家人团聚,就只能借着寇府,找一丝家的温暖。


所以他们闲暇的时候,帮着寇府的仆人一起准备年货,跟寇府的仆人打成了一团,自然更加热闹。


寇季、范仲淹并肩站在正厅门口,看着那往来的士子们。


范仲淹略微有些迟疑的道:“先生,您说说,住在您府上的士子,今科会有几人高中?”


寇季笑道:“差不多全部吧……”


范仲淹吓了一跳,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担忧,“先生,此前您提醒过我,要低调行事,谨防发生舞弊案,您也拒绝了那些士子们投卷。


可您如今邀请这些士子们进入到府上,又打算取中他们,会不会跟您的本意不符?


此事若是传扬了出去,肯定会被人诟病。


到时候满朝文武都会针对您的。”


顿了顿,范仲淹又补充了一句,“官家那边,恐怕也会对此颇有微词。”


科举取士,是帮朝廷选才。


选出的英才,那都是官家的人。


如今寇季将一帮士子邀请到府上,并且打算取中他们,有一种把控科举的意思。


满朝文武能答应?


官家能答应?


科举乃是公器,岂会容寇季一人所掌?


寇季没有回答范仲淹的问题,而是笑着反问道:“你觉得我取中他们,对他们而言,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


范仲淹略微愣了一下,果断道:“对他们而言,自然是好事,可对先生而言,却不是什么好事。”


寇季笑道:“此次恩科,我已经跟官家商量过了。在恩科的时候,由官家和三位宰当场出题。所以中间不存在舞弊的可能。


在科考过后,我也会将士子们的文章张贴出去,供给所有人阅览。


士子们是不是凭借真本事被朝廷取中的,一目了然。


所以舞弊的事情,已经不需要担心了。”


范仲淹一脸愕然。


官家和三宰当场出题?


那可是比殿试才有的殊荣。


寇季直接拿到会试上用,他还真不知道说什么好。


不过官家和三宰能答应,那他就算有什么建议,也只能保留。


若真如寇季所言,由官家和三宰当场出题的话,确实不存在作弊的可能。


除非官家和三宰配合着寇季作弊。


但那可能吗?


如此一来,寇季邀请这些士子入府又是为了什么,提前收买人心?


那官家为什么会答应?


要知道,寇季收买人心的话,最紧张的肯定是官家才对。


寇季似乎看出了范仲淹心中的疑惑,笑着道:“此事是前几日,我和官家商量过后定下的,所以没来得及告知你。”


范仲淹缓缓点头。


寇季说的话,和他所作的事情对不上。


那么必然是近期出现了什么变数,范仲淹自然理解。


寇季在范仲淹点头以后,继续道:“我之所以让他们住在寇府,并且让府上的人好吃好喝的伺候着他们,主要是为了补偿他们。”


范仲淹眉头紧皱着,心中充满了疑惑。


寇季却没有多做解释。


此次恩科选取进士,主要是用来修书的。


修的是智慧馆里的书,以及一些寇季夹带的私货。


他们在修书的同时,必然会被书中的一些知识所影响。


有人会在印证了那些书里的知识以后,深陷其中,成为那些知识的信徒。


当他们成为科学知识的信徒以后,注定要成为儒生们要对付的那批人,注定会被所有儒生所针对。


他们要承担骂名,要承担精神和身体上的各种摧残。


他们也会化身为斗士,跟儒生们斗下去。


当然了,那都是以后的事情。


在智慧馆里的书籍彻底整理完了以后,寇季是不会让它们面世的,也不会让他们将书籍的内容传扬出去。


即便是要传扬,寇季也会选择一个比较稳妥,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的方式。


比如套着儒家的壳子,称之为儒家新学。


但即便如此,依然会有争斗发生。


寇府内的士子,要跟寇季一起,参与到争斗中。


所以寇季才将他们纳入到府上,让他们吃好了喝好了,顺便让他们互相结实一番,结下深厚的友谊,以方便以后的争斗。


赵祯正是知道寇季的目的,所以他不会去怀疑寇季,反而暗中在背后支持着寇季。


范仲淹在暗中猜测寇季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寇季则静静的站在正厅门口等待着什么。


许久许久以后。


寇季等的人出现了。


一行风尘仆仆的人,跟范仲淹入京是一样的打扮,在寇府仆人引领下,进入到了寇府内。


范仲淹看到了他们以后,有些愕然。


寇季则笑眯眯的看着他们,静等着他们向自己施礼。


为首的人,领着其他人,到了寇季面前以后,拱手道:“学生文彦博……”


“学生欧阳修……”


“学生韩琦……”


“……”


一个个下拜以后,齐声道:“见过先生……”


范仲淹指着文彦博,“你……你……你们是……”


文彦博对范仲淹一礼,“学生见过范侍郎,学生等人都是文昌学馆的学生。此前隐瞒身份去河西历练,是因为学馆里的规矩。


还请范侍郎恕罪。”


范仲淹哭笑不得的摇头道:“我说河西怎么突然多了一批英才出来,还以为是上天眷顾,没想到是文昌学馆的学生。


我早该想到了……”


欧阳修在范仲淹说完话以后,对范仲淹一礼,道:“失礼之处,还望范侍郎海涵。”


范仲淹摆摆手,“罢了罢了,你们也是因为学馆的规矩。”


“多谢范侍郎……”


寇季在他们说完话以后,笑着道:“你们一路舟车劳顿,先下去洗漱一番,然后一起到饭厅用饭。”


“多谢先生……”


“……”


欧阳修和文彦博等人,谢过了寇季以后,在寇府仆人的引领下,去了洗漱的地方。


泡在热乎乎的水里。


文彦博左右打量了欧阳修等人一眼,道:“刚才入门的时候,我仔细瞧了一下,寇府别院内可住着不少读书人,应该都是今科科举的士子。


先生将他们请到府上,也请了我们入府,是不是有什么心思……”


几个人在文昌学馆内是同窗,到了河西以后又互相扶持着过活,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如今坐在一起,自然是畅所欲言。


欧阳修取下了盖在脸上的汗巾,问道:“我们为何唤寇枢密一句先生?”


韩琦搓了搓脸道:“那是因为我们在河西,看到了寇枢密指点河西官员的富民之道,也看到了河西的百姓是如何从无到有,一步一步富起来的。


寇枢密为官之道,跟我们此前见过的所有为官之道,都不同。


官场上如今绝大多数的官员都觉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治所,便称得上是大治。


以前我对此深信不疑。


可去了一趟河西以后,我才发现,真正的大治,不仅仅要做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还要做到钱粮充足。


如此才算得上是大治。


寇枢密摒弃了以前的为官之道,推行出了一套新的为官之道。


让我们看到了如何做官,如何为百姓谋福。


所以我们称他为先生。”


欧阳修缓缓点头,“先生冒天下之大不韪,将有才的士子全部纳入到府中,必然是为了做一件有利于百姓的大事。


这件大事他一个人做不了,需要我们帮忙,所以才请我们入府。”


富弼在一旁点头道:“官家并非是昏君,这从官家近些年的所作所为就不难看出。先生若是借此网罗天下英才的话,官家一定不会坐视不理。如今先生将有才的士子纳入到府中,官家却并没有说什么,也没有做什么,显然是先生的做法,已经得到了官家的认可。


我若猜测的没错的话,先生此次要做的事情,恐怕跟此前的兵制革新相仿。


官家和先生此前推行兵制革新的时候,也是如此。


事先没有透露一点儿风声,通过一步步的疑阵,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然后再暗中推行兵制革新。


等到所有人反应过来的时候,官家和先生已经完成了兵制的革新。”


文彦博一脸凝重的道:“你们说的,我都知道,我只是想提醒你们,先生做事,有时候春风化雨,有时候用雷霆手段。但无一例外,都充满了血腥。


我们要是参与进去,很有可能有性命之忧。”


欧阳修看向了文彦博,沉声道:“你已经猜出了先生要做什么?”


文彦博看向了欧阳修等人,皱眉道:“我能猜得出来,你们难道就猜不出来?”


韩琦挨个看了几个人一眼,声音沉重的道:“兵制革新已经完成,剩下的就只能是……”


“文制!”


几个人皆深吸了一口气,异口同声的说出了这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