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寇季魂穿北宋 > 第0776章 天圣字典

第0776章 天圣字典

作者:免费阅读 返回目录

寇季并没有详细的跟种世衡和朱能解释其中的门道,他只需要种世衡和朱能二人明白隐藏钱财流入到大宋的重要性就行。


在交代了二人此事以后。


寇季陪着二人吃了一些送行的酒,然后眼看着他们上了马,一路往大理的方向扬长而去。


寇季在他们走了以后,坐上了马车,悄然回了寇府别院。


……


对于大宋大部分人而言,要全面推行蒙学,在不动用国库钱财的情况下,只能凭借着抢劫来维持。


但对寇季而言,却并非如此。


寇季有很多办法能帮大宋弄来足够的钱财全面推行蒙学。


比如通过一字交子铺,加印交子,或者超印交子。


又比如通过捐赠。


整一堆有名无实的名头,号召天下所有商人捐赠,一定能捞来一大笔。


粗暴一点,还可以在税上做手脚。


总而言之,办法有很多。


但无论是那个办法,都有一定的弊端。


比如超发交子。


固然能短暂的敛来巨万万的钱财,可弊端也十分大。


超发的交子过多的话,交子的信誉会大大降低。


有可能会跟明朝的宝钞一个下场,失去信誉,被彻底抛用。


而随之迎来的就是挤兑狂潮。


朝廷没有足够的钱财应对的话,最终就会引起民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一人为主的时代,掌权者若是尝到了超发交子的甜头,一定会疯狂的滥发交子。


交子很有可能就会成为亡国的一大弊端。


捐赠也有捐赠的弊端。


达官贵人们捐赠一两次钱财还行,让他们长久的捐赠钱财,他们绝对不答应。所以钱财捐赠的主力就是富商大贾,富商大贾逐利,朝廷想要他们长久的捐钱,势必要在其他方面开口子。一旦开了口子,商人们就有无数的办法将口子撕的更大。此举对朝廷绝对有害无益。更重要的是,在捐钱的过程中容易催生出贪腐。


其他的办法,也就其他办法的弊端。


真正完美的办法,寇季和赵祯倒是商量出了一个。


那就是在推行蒙学的事情稳定以后,继而推行县学、府学。


蒙学免费、县学收费、府学亦是如此。


用县学和府学的钱财,贴补蒙学。


从而达成一个循环。


为了确保各家私塾不破坏这个循环。


往后的科举考试中,会将学籍纳入到其中。


那些家中有私学的,或者是民间学馆出来的学生,想要参加科举,必须入县学、府学。


民间的私塾会因此大大的减少、民间学馆也会如此。


送到他们手里的钱财,会因此流入到朝廷手中。


地方的那些饱学诗书的先生,想要混口饭吃,也必须进入到朝廷的学府当中。


朝廷不仅可以借此合理的调配教育资源,还能监督和影响民间的言论。


一举两得。


但推行县学和府学,那是以后的事情。


现阶段,没有收入补贴的情况下,朝廷必须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方面的钱财。


出去抢钱绝对是一个一举三得的事情。


一得钱。


二得地。


三得精兵强将。


虽然中间会损失一些兵力。


但相比而言,得到的更多。


钱,寇季不在乎。


寇季看重的是地和精兵强将。


朝廷有了地,就能大肆的移民。


从豪门大户手里不断的抽取他们的佃户。


豪门大户为了避免佃户流失,必须得出血。


大宋朝没有主奴契约,只有主仆契约。


豪门大户可没办法控制佃户的自由和生死。


若是朝廷在主仆契约上,再加以约束。


减轻佃户叛逃的惩罚,加重豪门大户苛待佃户惩罚。


那豪门大户为了避免佃户流失,还要出更多血。


朝廷有了精兵强将,好处更多。


对内镇压豪强,对外攻城掠地。


豪门大户占着地不给百姓,那朝廷就打出一片地,分给百姓们。


大宋的人口有限。


抽离一部分,就少一部分。


总有那么一天,豪门大户手里的佃户会被抽调干净。


到时候,一家十几口的豪门大户,手里握着成百上千亩的良田,看你怎么种得过来。


种不过来地,朝廷的赋税又必须缴纳。


最终就只能自己不断的往进贴补。


贴补的久了,家底掏空了,就只能卖地。


土地兼并的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赵祯和寇季在文制革新的问题上,谋划的很深,想的也很长远,所以需要的时间自然也长。


眼下只不过刚刚开始。


……


寇季回到了寇府别院以后,每日往返于府上、瑞圣园、皇宫。


交趾和大理的战事,他不需要太多关注。


有曹利用、陈尧咨、种世衡、朱能四人在,一切的战事都能处理妥当。


他不需要太担心。


他现在需要陪着赵祯盯着各地蒙学的推广进程、以及瑞圣园内的编书和译书的进程。


在他的指导和监督下,编书和译书的进程十分快速。


时间一晃,到了五月。


第一版简化字音韵书籍正式的编著了出来。


寇季拿到了整本以后,仔细审阅了一番,还是很满意的。


编撰出的第一版的简化字音韵书籍,跟寇季印象里的字典很相似。


区别就在于,第一版的简化字音韵书籍在注音方面,用的是原有的注音符号,而非字母拼音。


后世运用的字母拼音,是建国以后,几位语言学家,在注音符号的基础上改编的。


文字的排列,以及一些简字也有区别。


文字排列是竖着排列的。


贾昌朝和大儒们精简出的文字,跟后世的简体字有一定的区别。


但并不影响阅读。


寇季尝试着辨认了一番,发现十分顺畅,就拿着书籍入了皇宫。


赵祯在看到了音韵书籍以后,并没有急着翻阅,而是快速的召集了满朝文臣入宫。


寇季见此,立马从宫里差遣了一个人,到瑞圣园去取更多的音韵书籍。


满朝文臣聚齐以后,寇季派人去取的音韵书籍也送到了宫里。


赵祯在满朝文臣到齐以后,吩咐陈琳将音韵书籍分发给了他们。


满朝文臣拿到了音韵书籍以后,快速的翻阅了起来。


刚刚翻开,满朝文武看着很生疏。


因为他们学的是繁体字,初看简体字,自然不是那么顺畅。


随着时间的推移,等到满朝文武看久了以后,就慢慢的克服了这方面的障碍。


能轻易的辨别出每一个繁体字对应的简字。


这就是汉字的好处。


汉字是由象形文字变化来的。


所以无论汉字如何变化,只要其中主要的形不变,就能轻易的辨别简繁。


贾昌朝和大儒们都是饱学诗书之人,其中更是有不少文字大家。


他们知道每一个字的主要的形在何处,也知道每一个字的关键之笔在何处。


所以他们编出的简字,对大宋的读书人而言,其实没有多少辨识障碍。


满朝文臣在看完了音韵书籍以后,神色各异。


有震惊的、有遗憾的、还有神色复杂的。


吕夷简三人在看完了音韵书籍以后,小心翼翼的将其收入到了袖中,一起对赵祯施礼。


“臣等为官家贺!”


其他文臣见此,也纷纷向赵祯施礼道贺。


赵祯笑着道:“为何?”


吕夷简拱手道:“官家已经再全天下推行蒙学了,若是再配上这音韵书籍,必然能大兴教化。此书的好处,臣看一眼便知。


简单、好学、易查阅。


更重要的是,学简字的人,要辨认现有的文字,也不会存在太多障碍。


只要懂其形、明其意。


简字和现有的字之间,可以随意的辨认。”


赵祯哈哈大笑道:“真有爱卿说的那么好?诸位爱卿也是这么认为的吗?”


“臣等赞成吕相之言!”


垂拱殿内,一片赞成声,一个反对的也没有。


可简字音韵书籍,真的好到让人挑不出错吗?


其实不然。


主要是简字音韵书籍,是一帮子大儒编撰出的。


他们一般都是反对朝廷在文字上做文章的重要战斗力。


如今他们都被收买了,不会跳出来跟朝廷作对。


文臣们自然也不会触赵祯眉头。


一些因为反对而反对的官员也不敢出声。


因为编撰简字音韵书籍的大儒们当中,有人还给他们中间一些人担任过先生,他们也通读过其中一些大儒的著作,算是人家的半个门生。


没办法站出来反对。


当然了,更关键的是。


反对的人进不了垂拱殿。


因为早在朝廷编著简字的风声传出去以后,赵祯和寇季两人就已经动手震慑了一番朝野。


朝野上下都知道,赵祯和寇季为了推行简字,敢杀人,也舍得杀人。


他们没理由跟自己的性命过不去。


赵祯见满朝文臣无人反对,忍不住开口道:“难道简字就没有半点坏处吗?”


寇季闻言,翻了个白眼。


他觉得赵祯这是没事在找事。


“却有坏处……”


王曾缓缓的出班,低声说了一句。


赵祯急忙问道:“王爱卿觉得有何坏处?”


王曾沉声道:“简字已经在保留字形的基础上,做到了极致,无法再删减。若是遇到了避讳的字,缺笔之下,恐怕会变成另外一个字。


一字之错,意思往往天差地别。


对我大宋的公文和科举文章有很大的影响。”


赵祯略微愣了一下,发现王曾说出的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大宋的公文和科举文章,又不是大白话,而是文言文。


往往错一个字,整句话的意思瞬间就变了。


若是碰到了避讳的字,缺一笔,少了某一个笔画,变成了另外一个字,那很有可能就会出现另外一个意思。


赵祯沉吟了许久以后,开口道:“简字,已经算是缺笔字了,已经算是避讳过了,所以不用再刻意避讳。以后皇室中人的名号、谥号、庙号,皆以现有的字录入。


天下间百姓,每一岁,总有那么一些人会因为避讳字的关系入狱。


其中大部分还是无心之失。


以前没法子解决此事,所以只能听之任之。


如今有了简字,那便借着简字,将此事解决,免除百姓们牢狱之苦。”


“官家圣明!”


王曾高声赞叹。


满朝文臣也齐齐躬身赞叹。


诚如赵祯所言,天下间的读书人,总是因为避讳字的关系入狱。


而且数量不少。


学子们在学习的时候,别的字可以不认识,但是避讳的字,必须先认识一遍,免得一时不查,引火上身。


如今赵祯大方的将简字所要避讳的方面罢黜了,也算是一条善政。


此事传出去以后,必然能收获一大批的好感。


赵祯在满朝文臣恭贺声中,道:“音韵书籍出世,可以说是功在社稷、利在千秋。参加音韵书籍编撰的官员、大儒也理应得到赏赐。


三宰和吏部议一议,依照编书官员的功劳,拟定一个升迁名单给朕,朕会擢升他们。


至于那些单薄名利的大儒们,朕回头会亲自去瑞圣园,问一问他们,看他们想要什么。”


寇季在赵祯话音落地以后,笑着道:“官家,大儒们必然想在音韵书籍上留名。”


赵祯略微一愣,道:“那就将他们的姓名,单列一页。就排在朕著的序言之后。”


此话一出。


吕夷简三个人一愣,随后一脸懊悔。


他们刚才只记得关注音韵书籍了,倒是往了每一本书,在出书之前,都有序言。


写序言的人,自然而然会跟着书籍的作者,以及书籍一起,名流青史。


他们一时不查,让赵祯抢了便宜,他们怎么可能不懊悔。


一本书的序言,他们真要是开口,赵祯或许会给他们三份薄面,让他们作序。


可如今赵祯开口了,他们就不好再开口了。


寇季在赵祯做完了决定以后,拱手道:“官家圣明……说起来,此书成书以后,还没有起名呢……”


赵祯和吕夷简、王曾、张知白四人再次来了精神。


寇季却没有给他们开口的机会,“臣跟著书的大儒商量了一番,拟定了几个名字,请官家定夺。其中有《瑞圣园字集》、《全字集》……以及《天圣字典》……”


听到最开始的几个名字,赵祯、吕夷简、王曾、张知白四人都一脸不在意。


可《天圣字典》四个字一处,四个人脸色都变了。


赵祯脸上浮现出了狂喜,吕夷简、王曾、张知白三人一脸黯然。


赵祯哈哈大笑道:“就叫《天圣字典》!”


寇季躬身道:“臣遵旨……”


赵祯大笑着起身,豪迈的道:“礼部尽快统计出天下间有多少蒙童,工部尽快安排匠人们刊印此书,朕要让天下蒙童,人手一册。


印书所需要的费用,朕出。


朕就算吃糠咽菜,也要让天下间的蒙童,拿到此书。”


满朝文臣再次施礼。


“官家仁厚,臣等代天下百姓,拜谢官家隆恩。”


“哈哈哈……都散了……”


说完这话,赵祯大笑着离开了垂拱殿。


满朝文臣,怀揣着《天圣字典》离开了垂拱殿。


寇季走的比较晚,主要是跟陈琳约定了一下赵祯到瑞圣园视察的时间。


寇季出了垂拱殿,一个略带讥讽的声音就缓缓响起。


“寇枢密可要封王?”


寇季抬眼望去,就看到了吕夷简那张老脸。


在他身旁,还有王曾和张知白。


寇季瞥了吕夷简一眼,淡淡的道:“吕相何出此言?”


吕夷简盯着寇季道:“《天圣字典》一经传出,必然会成为天下第一书。身为此书的主编,你居功甚伟。以你的身份,不封王,已经不足以彰显你的功劳。


老夫已经和王曾和张知白商议过了,准备在表功的奏疏上,给你列一个王爵。”


寇季闻言,瞥向了王曾,“王相是如此认为的?”


王曾哼了一声道:“封王?你想都别想。”


张知白苦笑了一声道:“寇小子,你别听吕相的。他就是心里不痛快,所以故意吓唬吓唬你。”


寇季闻言,盯着吕夷简似笑非笑的道:“可是因为没有分润到功劳的缘故?”


吕夷简冷哼了一声。


张知白叹了一口气道:“寇小子,我们三人并不是贪功劳。以我们三个人的地位,不犯下大错,基本上不会动摇。立下了破天大功,也不会动,无非是多加几个虚职而已。


所以功劳我们并不看重。


我们真正看重的是留名的机会。”


王曾点头道:“《天圣字典》这等奇书,一辈子恐怕也就碰见这么一次。若是不能在上面留名,将会成为终生憾事。”


寇季撇撇嘴道:“你们又抢不过官家,说这么多有什么用。纵然我将留名的机会留给你们,官家也不肯啊。难道你们还想占了著书的名分。”


吕夷简三人闻言,齐齐摇头。


吕夷简黑着脸道:“老夫等人还没那么无耻。老夫等人只想写个序言之类的。”


寇季摊开手道:“可官家如今已经抢了此事。我也不可能将官家拿下来,让你们顶替上去吧?就算我真将官家拿下来了,你们敢顶替上去吗?”


吕夷简三人有些语塞。


顶替赵祯?


活腻了啊?


赵祯现在心里别提多激动多开心了,这个时候上去给他泼一盆凉水,他能亲自提着剑出来找你理论。


别说是吕夷简三人了,就算是赵恒现在活了,也未必压得住赵祯。


赵恒真的要是把赵祯逼急了,赵祯搞不好会提一柄剑,架在赵恒脖子上,问他一句‘爹,你是不是活腻了’。


毕竟,赵祯现在霸道的不像话,大宋此前那三位皇帝,估计也没有他霸道。


寇季见吕夷简三人脸色难看的站在一边,就轻咳了一声道:“你们也不用非盯着《天圣字典》不放。”


吕夷简三人齐齐瞪起了眼,盯着寇季。


吕夷简急不可耐的喊道:“你什么意思?”


寇季干巴巴的道:“往后还有很多书要出来,比如《天圣词典》、《天圣医经》之类的。”


“词典?!”


吕夷简三人自动忽略了《天圣医经》四个字,注意力果断落在了《天圣词典》上。


寇季见他们如此紧张,也没有卖关子,当即坦言道:“为了减少音韵书籍的厚度,我们编书的时候,将其分成了两个部分。


一个就是《天圣字典》,单纯的就是字,不包括词,以及一些名人词和句。


随后还要编撰一部《天圣词典》,将那些词录入到其中。


《天圣字典》、《天圣词典》二者合一,才是一部完善的文字书籍。”


吕夷简三人闻言,几乎毫不犹豫的道:“《天圣词典》完成以后,务必告知老夫三人,老夫三人要为其作序。”


“哪有那么容易啊……”


寇季突然感叹了一句。


吕夷简三人对视了一眼,盯着寇季。


“你想要什么?”


寇季突然咧嘴一笑,“现在还没想好,想好了再告诉你们。”


说到此处,寇季已经脚底抹油溜了。


吕夷简盯着寇季的背后,大声的喊道:“寇季,你要敢背着老夫找别人,老夫跟你拼命!”


“……”


寇季脚下一个踉跄,差点没栽倒在地上。


回身橫了吕夷简一眼后,继续往外走去。


一路疾驰到了金水桥外,坐上了马车,就离开了汴京城。


对于吕夷简等人的心思,寇季完全不理解。


一本书的序言而已,有什么好抢的。


他近水楼台,他都不在意,吕夷简三人又干嘛那么在意。


当然了,寇季存粹就是饱汉子不知道饿汉子饥。


他不在意,那是因为他知道,瑞圣园内随后还有许多震惊世人、教化世人、流传千古的书流出。


所以一两本书的序言,他根本不在乎。


再者说,他自己私底下也著作了几本准备借着大食人名头往外传播的书。


上面的序言还不是随他书写。


吕夷简等人就不同了,他们自己著不出《天圣字典》那一类的书。


所以必须借着序言留名。


为何他们著不出呢?


不是他们学问不够,而是精力不够,时间不够。


别看《天圣字典》著作的快,那是因为就一百多大儒和六十多个官员,外加近四百多的大儒子弟帮忙,才在短短时间内就著了出来。


若是让其中一个人去著作,或者是其中一个大儒府上去著作,不可能用这么短的时间,就著做出一本如此全面,如此完善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