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寇季魂穿北宋 > 第0799章 一柄锋利的刀

第0799章 一柄锋利的刀

作者:免费阅读 返回目录

赵祯和寇季商讨完了给军中配备火器的问题以后,寇季也没有在宫里多待,带着刚刚下课的儿子和闺女离开了皇宫。


寇天赐在宫里,有名师教导,学问有所长进。


赵祯在宫里设立的小蒙学中,已经到了读书年龄的,就寇天赐一人。


那些个被赵祯请过来教授孩童们学问的先生们,只需要悉心教导寇天赐一人足以。


在他们细心教导下,寇天赐学问有所长进,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似赵润、寇卉、宝庆、寿庆,四个什么也不懂,只知道瞎胡闹的娃娃。


先生们就算将学问揉碎了讲给他们,他们也不能理解。


所以,赵润、寇卉、宝庆、寿庆四个小家伙,每次上课的时候,只会凑在一起玩,不会听讲。


先生们也没有告他们四人的黑状。


因为没必要。


跟几个什么都不懂的娃娃计较,那得多不堪。


寇季带着儿女回到了府上以后,将儿女交给了向嫣,然后又赶到了枢密院,忙起了陕西府征兵,以及军中大规模配备火器的问题。


忙碌了几日,向嫣派人到了枢密院,唤回了寇季。


寇季不得不暂时放下公务,回到了府上。


回到府上以后,寇季才得知,他的姑父王曙今日带着他姑母一起回京。


寇季不得不带着妻子儿女,返回了寇府大宅,然后又去了一趟文昌学馆,将寇准请回了府上。


寇季在去请寇准的时候,寇准十分不满,“王曙而已,又不是官家,还要老夫回到府上去等他,他配吗?”


寇准嘴上说着埋怨的话,身子却不由自主的跟着寇季离开了文昌学馆,回到了寇府大宅。


寇季知道,寇准许久不见自己的亲闺女,有些想自己的亲闺女了。


虽然他并没有教导好自己的亲闺女。


也曾经因为寇季,放出了不认自己亲闺女的话。


可血浓于水。


些许年不见,他内心深处还是十分想念自己的闺女的。


只是为了照顾寇季的心情,他并没有表露而已。


如今寇季主动将王曙调遣入京,让他可以跟自己闺女团聚,他心里自然高兴。


寇季和寇准回到了寇府大宅以后,寇礼十分识趣的让出了寇府大宅内的主院。


只是寇季和寇准谁也没去住。


寇季继续住回了四君园。


寇准则在府上找了一个僻静的园子住下。


若不是王曙回京以后,回赶到寇府大宅拜访。


寇季和寇准二人其实不愿意回到寇府大宅住的。


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祖孙二人在面对寇礼,以及寇礼那一堆莺莺燕燕,以及寇礼那些儿女的时候,生不出半点亲近的意思。


每次回到府上,看到了寇礼跟那一堆莺莺燕燕,以及儿女在一起的时候,他们祖孙二人总觉得自己像是个外人。


正是因为如此,他们二人都不喜欢住在寇府大宅内。


也跟寇礼亲近不到一块。


寇礼也躲着他们二人,不愿意厚着脸皮凑上来跟他们二人亲近。


他们二人觉得寇礼是个外人。


寇礼其实也觉得他们二人是个外人。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局面,主要是地位的差距、身份的差距、以及心性的差距。


在寇准和寇季眼里,似寇礼这种人,在官场上很难活长久。


到了地方上当官,会被人上下一起给坑死。


在汴京城里为官,也会被人算计死。


寇礼到如今,能身居礼部侍郎一职,纯粹是因为有他们二人的原因。


若非他们二人,寇礼坟头草,恐怕都长到三尺高了。


在寇礼眼里,寇准是虎,寇季是蛟。


他一只绵羊,很难在寇准和寇季面前正正经经的说话。


无论是寇准还是寇季,弄死他跟弄死一只蚂蚁没区别。


他很难在寇准面前像是个仆人,很难维护当儿子该有的尊严。


他更难跟寇季像是寻常父子一般相处,也很难维护一个当爹的威严。


所以,他情愿如同外人一般跟寇准和寇季相处,也不愿意跟他们亲近。


寇准和寇季在寇府大宅待了一夜。


翌日。


起床以后。


寇准就赶到了寇季的四君园,让向嫣帮忙给他挑几身穿戴的衣服。


寇季在向嫣帮寇准挑选衣服的时候,带着仆人出了门,一路出了汴京城,到了汴京城城东的宜春菀处。


宜春菀是汴京城的四大皇家园林之一。


在瑞圣园被改建为天圣馆以后,就成了三大皇家园林之一。


是皇家踏青、春狩的园林。


宜春菀正北门外,便是那条贯通汴京城东西的御道。


王曙从真定府卸任,返京时候,此处是必经之所。


寇季到了宜春菀门口,没等多久,王曙夫妇就坐着马车,领着一帮子仆从、丫鬟浩浩荡荡的出现在了宜春菀处。


寇季粗略的打量了一下,有近百人。


对此,他并没有什么看法。


古人出行,走远路的时候,几乎都是如此。


身份越高,带的人越多。


不是为了彰显身份,纯粹是为了保护自身。


毕竟山野之间,草莽流寇多不胜数。


还有豺狼虎豹等拦路的凶兽。


古人几乎都不会一个人远行,要远行,几乎都是跟人结伴出行。


少则十数人,多则近百。


为的就是低于草莽流寇和豺狼虎豹。


虽说寇季和赵祯几次派人清剿那些草莽流寇,地方上的兵马也得到了增加,草莽流寇已经大大的减少。


但长途跋涉的远行,依旧存在着危险。


所以王曙带个百十人随行,很寻常。


寇季一直等到王曙夫妇的马车临近了以后,才主动迎了上去。


“小侄寇季,见过姑父姑母……”


寇季到了二人所乘坐的马车前,躬身施礼。


王曙夫妇匆匆下了马车,躬身向寇季还礼。


多年不见,王曙苍老了不少,王寇氏亦是如此。


王曙在向寇季还礼的时候,神色中多了一些哀伤和苦涩。


看着已经变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侄子,王曙心里是五味杂陈。


王曙至今都记得,那个初入汴京城的少年,在自己面前毕恭毕敬施礼的模样。


时过近千,少年已经蓄了短须,已经从青涩蜕变成熟,已经从一介白身,混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步。


他对自己施礼的时候,依旧毕恭毕敬。


只是王曙再也不能以上位者、以长辈的身份,对他说教。


身为公门中人。


王曙很清楚身份、地位差距中所蕴涵的东西。


王曙没办法在寇季面前倚老卖老,更不可能在寇季面前端架子。


只有民间那些逞匹夫之勇的人,才会在面对上位者的时候,倚老卖老,端架子。


端完了架子,还十分自得的自夸一句。


甭管你地位有多高,依然得在我这个平民百姓面前乖乖低头。


如此行径,看似争尽了颜面。


可等你求到人家头上的时候,你会发现。


你端的架子有多高,求人的时候姿态就会放的有多低。


若是在求人办事的时候还倚老卖老、端架子。


那你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人家身份高、地位高,敬着你,那是尊老。


并不是说你的能力比人强,你比人厉害。


归根结底,你比人强的是年龄,不是其他方面。


你年龄比人长,在人家面前端架子、倚老卖老,人家因为尊老让着你。


可你的儿孙呢?


也许在人家面前,会活的像是个蝼蚁。


人贵在自知。


王曙正是因为知道自己和寇季的差距很大,所以不敢在寇季面前端架子。


寇季可以一句话将王曙的儿子王远丢到大理去吃苦。


王曙却没那个能耐一句话将王远调回汴京城享福。


如今治理大理的是那些犯了错的文官,他们倒是会给王曙几分面子。


可他们只是治理大理,并没有掌控着大理的大权。


掌控着大理大权的种世衡和朱能,看不到寇季点头,是不会卖给他王曙面子的。


纵然他已经升迁到了工部尚书之职。


种世衡和朱能也不会搭理他。


因为种世衡和朱能二人,不仅是一等公,更是枢密院的二把手和三把手。


跟王曾和张知白平等对话的地位。


王曙还没有平等跟他们对话的资格。


而寇季面对种世衡和朱能的时候,那就是寇季愿意不愿意给他们一个面子,让他们落人请的问题了。


而不是他们给不给寇季面子的问题。


他们若是敢在寇季面前说什么‘我给你一个面子’之类的话,寇季就敢大嘴巴子抽他们。


这就是地位的差距。


“贤侄亲自相迎,我受之有愧啊。”


王曙在施礼过后,一脸感慨的道。


寇季笑着道:“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姑父这话说的太客气了。”


“寇季,既然是一家人,你可否将远儿……”


王寇氏在寇季话音落地以后,有些迫不及待的开口。


只是话说了一半,就被王曙用眼神制止了。


时隔多年。


王寇氏再也不敢在寇季面前大声说话,更不敢看不起寇季。


未及不惑,凭借着一己之力,一跃成为枢密使的人。


不是她能得罪的,也不是她敢看不起的。


当年的寇季,还需要寇准出面,才能压得住她。


如今的寇季,不需要寇准出面,也能轻轻松松的压得她喘不过气。


她最在意的就是她的相公和儿子。


寇季一句话可以将王曙从真定府调遣到汴京城,同样也可以一句话将王曙从汴京城发配到其他地方。


至于王远。


寇季可以让他在大理待一辈子。


只不过,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王寇氏虽然已经认清了现实,可是本能性子驱使着她在寇季面前说话的时候,有些失去分寸。


但好在,寇季不会为此去跟她斤斤计较。


寇季在王曙制止了王寇氏以后,笑着道:“姑母不必担忧。在别人眼里,大理是一个穷乡僻壤的小地方。


可在我眼里,大理是一个遍地黄金、遍地功劳的宝地。


有种世衡和朱能辐照。


远弟在大理,一定会有所收获。


若是远弟能在大理获取几分功劳,以后的前程说不定会顺畅不少。”


王寇氏没去过大理,只是从旁人口中得知,大理多蛮人,凶悍异常,大理多烟瘴、蚊虫,根本不是人住的地方。


所以她觉得,王远去了大理,就是去受罪的。


大理要是宝地,那满朝文武恐怕早就抢着往大理跑了,岂会对大理置之不理。


然而,她没去过大理,不了解大理,并不代表王曙不了解大理。


王曙知道大理是一块宝地,也知道新征之地是最容易获取功劳的地方。


满朝文武不争着抢着去大理,不是因为他们不愿意。


而是因为他们不敢。


掌控着大理大权的,是种世衡和朱能。


他们代表着禁军,代表了枢密院。


也代表着赵祯和寇季。


满朝文武除非是想死,不然不可能从赵祯和寇季嘴里去抢利益。


王寇氏想要开口为王远说几句话。


却被王曙抢先了一步。


王曙一脸诚恳的对寇季道:“贤侄能为远儿的仕途着想,为远儿铺路,我这个当姑父的该谢谢你才对。”


寇季摇头一笑,“我还是那句话,咱们一家人,就不要说两家话。”


说完此话。


寇季继续道:“我们也别再此闲聊了,速速回府吧。祖父还在府上等着。”


王曙赶忙答应了一声。


寇季带着王曙夫妇入了汴京城,到了寇府大宅。


寇府大宅里。


寇端端正正的坐在正堂上。


寇礼规规矩矩的站在一边。


除此之外,正堂里还有向嫣、寇天赐、寇卉,以及寇礼的那些儿女。


至于寇礼的那些莺莺燕燕,她们还没资格在寇准在的时候,出现在寇府正堂。


寇季引领着王曙夫妇入了寇府大宅门户,走到了院子里。


三目相对,瞬间就红了。


王曙夫妇,几乎是小跑着冲进了正堂。


走到了寇准面前的时候。


王曙夫妇已经泣不成声。


寇准眼角含着泪,低声道:“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小婿未能在岳丈身边尽孝,还请岳丈责罚。”


“……”


寇准伸出手,分别摸了摸他们脸颊,轻声道:“老夫不怪你们……”


在寇准不断的安慰下,王曙夫妇才停止了哭泣。


寇准眼睛的泪水也缓缓的消散。


寇季瞧着这一幕,心里也是感慨万千。


再强硬的人,心里也有脆弱的一面。


寇季认识寇准到现在,还是第一次看寇准眼中出现泪水。


由此可见,寇准是真的老了。


心肠没有以前那么硬了。


寇准在安慰好了王曙夫妇以后,拉着他们起身,说起了小话。


寇季等人站在一旁也没有打扰。


一直说了许久。


寇准才给王曙夫妇介绍了一下府上新添的人。


其中寇天赐是被隆重介绍过的。


其次便是寇卉。


至于寇礼的那些儿女,寇准都叫不全姓名,干脆就直接说了一句都是寇礼家的,就完事了。


寇天赐嘴甜,加上又是寇准隆重介绍过的。


所以王曙二人知道寇天赐是寇准认可的重孙。


寇天赐左一句‘姑爷’,右一句‘姑奶’,直把王曙夫妇叫的眉开眼笑,不断的往的怀里塞东西。


没一会儿。


寇天赐胸膛就变得鼓鼓囊囊。


王曙的官职,对寇季而言,不够看。


但是在地方上,那是妥妥的大员。


所以身家十分丰厚。


所以夫妻二人塞给寇天赐的,也不是什么寻常的东西。


寇天赐毫无疑问赚大发了。


只是寇季看着有些撇嘴。


寇季以前听人说,儿子是上一辈子的讨债鬼。


如今看来,此话不假。


寇天赐似乎天生八字和寇季犯冲。


他跟寇季在一起的时候,一点儿亲近的表现也没有。


跟其他人在一起的时候,那叫一个乖巧。


宫里宫外,府里府外,人人喜欢他。


就寇季不喜欢他。


还有寇卉。


因为寇天赐总是跟刘伯叙一起,抢寇卉的东西。


一家人欢欢笑笑的聊了一会儿。


然后寇季吩咐人上了一桌酒菜,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家宴。


寇准今天十分开怀,所以喝的有点高。


最后在王曙搀扶下回了房。


寇季看着二人离去的时候,淡然一笑,吩咐向嫣照顾好王寇氏。


他自己回了四君园的书房。


一场家宴就此落幕。


寇准指名道姓的吩咐王曙扶着他回房,大概是有什么事情要跟王曙交代。


寇季突然发现,寇准或许更在意、更挂念王曙这个女婿,而非自己的亲闺女王寇氏。


亲闺女在亲爹心中,居然不如女婿。


寇季突然觉得,王寇氏也挺可怜的。


一夜无话。


翌日。


寇准在叮嘱了王曙常去文昌学馆看他以后,就心满意足的离开了寇府大宅。


王曙夫妇也带着人回到了汴京城里王府。


寇季则带着妻子儿女返回了自己的官邸。


寇府大宅再一次归于的平静。


再一次成为了寇礼一家人的乐园。


往后一段日子。


王曙在就任了工部尚书以后,就时不时的邀请寇季跟他一起到文昌学馆去看寇准。


寇季没有推辞,经常陪着王曙去文昌学馆陪寇准。


寇准有女婿和孙儿陪伴,脸上的笑容多了不少。


一晃过去了月余。


寇季一日下朝回府,看到了府门口多了一位僧人。


那是一个瘦瘦弱弱的僧人,一脸苦相,似乎一直遭受着莫大的苦楚。


僧人年龄不大,仅有三旬。


寇季下了马车,不等门子禀报,那僧人已经出现在了寇季马车前。


“贫僧参见寇枢密……”


寇季上下打量了僧人一眼,“佛家的……苦行僧?”


僧人一脸悲苦的道:“寇枢密慧眼……”


寇季有些意外的道:“我以为佛家的人会刺杀我。”


僧人行了一个佛礼道:“我佛慈悲……断不会行刺杀之举……”


寇季冷笑道:“之前在我寇府别院,行刺我的人当中,就有一位僧人。”


僧人郑重的摇头道:“那戏法和尚算不得真正僧人。”


“和尚如何算不上是僧人……”


“和尚不是僧人……”


“算了,我没时间跟你打机锋。你们佛家既然没有派人行刺我,那就是想跟我先谈条件?”


寇季摆手打断了僧人的话,果断问道。


僧人缓缓摇头道:“朝廷清查天下庙宇,将潜藏在庙宇中的那些野僧妖僧一网打尽,乃是大义之举。


我佛家为何要派人行刺寇枢密,又为何要跟寇枢密谈条件?”


寇季有些意外的道:“哦?”


僧人盯着寇季道:“我佛家不仅不会行刺寇枢密,还有重礼相赠。”


说话间,僧人从袖口取出了一个长条形的布袋,恭恭敬敬的递到了寇季面前。


寇季沉吟了一下,从怀里取出了手帕,递给了身边的随从。


随从会意,用手帕垫在了布袋上,将其拿了过来。


僧人见此,坦诚的道:“我佛家既然说了不会行刺寇枢密,就断然不会在此做手脚。”


寇季毫不客气的道:“这可说不准。”


僧人一脸悲苦的宣了一声佛号。


寇季正准备吩咐随从打开那东西,就听僧人再次开口。


“重礼已经送到,贫僧告退。”


寇季要开口挽留。


僧人已经快速的离开了此地。


寇季不解佛家的意思,略微皱了一下眉头,正准备吩咐随从打开布袋瞧瞧的时候,一道温润的声音在他身旁响起。


“贫道劝你,别打开那个布袋。”


寇季一愣,缓缓侧过了头,就看到了用短短月余,就晋升为汴京城第一仙子的何仙姑,不知道何时站在了他的身旁。


寇季上下打量了何仙姑一眼,发觉何仙姑更加靓丽了,忍不住皱了皱眉头。


“仙姑驾临,不知道有何吩咐?”


何仙姑淡然一笑,“寇枢密说笑了。所谓的仙姑,不过是民间百姓的吹捧而已。贫道之所以会出现在此处,是听说佛家的苦和尚到了寇府门前,所以特地赶过来瞧了瞧。


没料到,居然看了一处大戏。”


寇季微微眯起眼,道:“听你的意思,那和尚给的布袋里藏着什么了不得的东西。”


何仙姑笑而不语。


寇季沉声道:“你刚才不让我打开那个布袋,难道是里面有什么毒物不成?”


何仙姑笑着道:“里面没有毒物,不过你打不打开,其实都无关紧要。贫道只是觉得,你一旦打开了它,可能会很失望。”


“什么意思?”


“寇枢密可听说过佛家的一则传言。”


“什么传言?”


“手持达摩舍利,诵念长生咒,可活三百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