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从小说家开始修仙 > 第一百五十六章:宋淮终老!新时代开始!

第一百五十六章:宋淮终老!新时代开始!

作者:维汉 返回目录

她不说,孟川也没急着问。


五百多人的车队,浩浩荡荡出城而去。


城头之上。


太子曹兴与九皇子曹渊正注视着这一幕。


前者坐在一张太师椅之上。


后者则静静矗立身躯。


不知过了多久。


等孟川的车队彻底消失在二人眼前时,他们才陆续开口说道:


“七品齐身境,登第五十层台阶,旷古绝今。此子创造了历史,将来他的成就,不只仅仅局限在神州浩土。本宫倒是有些期待,等他返回京城时,究竟会为这座天下,带来怎样的腥风血雨。”


“大哥觉着,等他再次返回京城时,会选择帮谁呢?”


...


肃王府。


二皇子曹仁刚得到消息,孟川已经离开京城。


六皇子曹庆颇为佩服道:“还是二哥有远见,将负责安排人员护送状元返乡的任务揽在了身上,眼下,五百名侍卫中,应该有不少咱的人吧?”


曹仁摇了摇头,“本王监视孟川,有什么用?本王只安排了幼娘跟在他的身边,贴身照顾他,我们要得到的,是孟川的辅佐,他现在可是我大魏朝千年以来,绝无仅有过的儒道天才!”


“您对他这么看重?”


“看重?由不得本王不看重啊。孟川迟早是要离开我们大魏朝,前往学宫的,他将来,一定能够成为让我们仰望的存在,李剑仙的嫡传弟子,五十层台阶,这些事情,影响都太大了。”


...


齐王府。


有人向曹通禀告孟川已经离京。


他深呼吸一口气,微微叹道:“当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待他再次返京,朝廷,便要几多动荡了。”


...


似乎随着孟川离开京城,一个崭新而又波澜壮阔的时代,正在徐徐拉开帷幕。


数日后。


兖州府。


诚友书铺。


陶大郎得知了一件消息,正在欢天喜地的收拾细软。


有人不解,询问道:“大郎,发生了何事,怎么突然就要收拾东西?”


陶谦大笑道:“我那好兄弟,当朝状元郎孟川!要返乡了,估计这会儿正在路上,不日便至,我得赶在他之前回到方与县,好为他接风洗尘!”


当朝状元?


“就是那位孟先生吧?”


“除了他,还有谁?谁还有资格能得状元?”


...


方与县。


县学。


县令闵骅,正激动不已的来到此处见宋淮。


现如今。


后者的身体很不好。


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苍老。


当时对阵担生大妖,他耗尽了本源与心头血。


此刻,已经没有多少精力了。


只能每日躺在床上,吃喝全靠人伺候着。


当时闫言曾多次来看他。


但是他始终都保持着一种不错的状态。


让闫言误会了他的身体状况。


实际上,宋淮近乎油尽灯枯了。


“闵大人...何事?”


他躺在床榻之上,有气无力的缓缓睁开双眼,看着闵骅。


后者微微皱着眉头,轻声道:“你的那位好学生,孟川,已经在返乡的路上了。”


提起‘孟川’二字,宋淮的双眼似乎散发出了光彩,“子渊要回来了?何时回来?”


“大概就在这几日。”闵骅道。


宋淮点了点头,在苍白的脸色上,强行挤出一抹微笑,道:“这小子,当真是出息了,居然考中了状元。”


他为了孟川,做了不少事情。


但是这些事,他从未向孟川说过。


比如,有人前来方与县调查他,是宋淮在暗中使劲,将他以前的那些黑历史抹除了一个干净。


又比如,在最一开始的时候,得知孟川有著书成传的想法,便竭尽所能为他造势。


实际上,宋淮不止对孟川一人如此。


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家,对他的每一位学生,都视若己出,若是旁人敢伤害分毫,他真的会跟旁人去拼命。


当时闫言要去参加会试,临行前来看过他。


他的身体,已经快不行了。


可还是强撑着精神,与闫言说了很多,就像是一位为了家族后辈操心的老爷爷,各种的语重心长。


待闫言离开县学,宋淮便昏迷倒地不起。


他不敢告诉闫言,是怕对方会在会试中因为担心自己的身体而分心。


他将自己的一生,都无私奉献给了他的那些学生们。


从未想过要得到什么。


只是单纯觉得,自己本该就要如此去做。


也是他,悄无声息的改变了孟川许多。


...


距离回家的距离越来越近,孟川无疑是有些激动的。


一日傍晚。


众人在官驿歇脚。


孟川、郭颢、闫言三人,各自拿着一个小板凳,坐在驿站外吃酒聊天。


并未涉及国事。


只是说着儿时的一些趣事。


“当时我在县学的时候,因为太穷,不得不写些杂文谋生,后来因为写杂文,还被山长罚抄论语五遍。”


孟川笑呵呵向二人说着。


郭颢好奇道:“孟兄可写了?”


“写了,怎敢不写?山长平日可是很严厉的一个人。”孟川笑道。


“疼我们也是真的。”闫言开口道:“山长不时会接济我们这些寒门出身的读书人,当时我最羡慕的,是赵怀安,他可是我们一众同窗里最有钱的存在。”


“可惜,英年早逝,在一年前,因为某些事情,上吊自杀了。”孟川有些唏嘘。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整天喊他去勾栏听曲了。


“对了孟兄,忘记给你说件事情了,赵怀安的父亲,赵老爷子,在你刚中解元那会,死了。不是自杀,据说是睡过去的,走得很安详,走之前,还喝了二两小酒。”闫言道。


“人各有命,赵家现在如何?”


“赵家...树倒猢狲散,基本已经没人了,赵老爷子临死前曾说,将那座宅子卖了,然后还之于民。不少同窗盯着这事,应该错不了。”


“那就好。”


孟川点了点头,“本来想去药膳局及太医院那边,给老师讨来一枚丹药,谁知听他们那些太医说,炼制增长寿命的丹药,需要提前准备至少一年的时间,所以就没带来。”


“我上次离开的时候,看着老师身体不错,应该无碍。”


“这就好。”


当日深夜。


闫言与郭颢都回去休息了。


唯独孟川在孤自赏月。


幼娘缓缓来到他的跟前,


孟川好奇问道:“你是怎么混进来的?”


幼娘将二皇子着手安排的事情说出。


孟川恍然大悟,“跟在我身边可没钱赚,等回到京城,你还是去你的红袖阁吧。”


“奴家不要钱,奴家是受了王命在您身边伺候,您若是不要奴家,那将无人敢要,只怕奴家回到京城,就会面临肃王殿下的责罚。”幼娘唉声叹气道。


“与我何干?”


孟川未在理会她。


翌日清晨。


他继续向兖州府的方向行进。


状元出巡,绝对是属于大场面。


尤其还是孟川这样的状元,自然是备受四方瞩目。


无论路过哪个地界,都会有该地界的官吏,来向孟川嘘寒问暖。


正所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这些前来的官吏,孟川并未得罪,反而还与他们热切的打着招呼。


只是并未久留。


匆匆聊个几句,便离开那个地界,继续赶路。


到了晚上,基本就睡在官驿。


就这样,赶了几天的路,终于到了兖州府地界。


郭颢向孟川请辞,“孟兄,我便先走一步,等返回京城时,还劳烦让人通报一声,届时咱们一起走。”


他是要去兖州城,而后者是去方与县,同路,但不是一个目的地。


所以要暂时分开。


“好,郭兄一路小心。”


孟川送别对方。


在他临近方与县时,已经有人提前通知了县令闵骅。


就目前来说,孟川状元的身份,可比他这个县令要高许多。


近乎与刺史并驾齐驱。


这便是科举的好处。


一旦中了状元,那么其社会地位,肯定是水涨船高。


方与县城前。


县令闵骅,县学山长宋淮,以及全县差役还有不少百姓,都在静待孟川到来。


宋淮的额头不时有汗珠滴落。


四肢都在微微颤抖着。


闵骅有些于心不忍,“要不您老先回去歇着,由我在这里就好了。”


宋淮摇了摇头,“你不知道,子渊这孩子父母早亡,家族又无旁支,没什么亲戚,别看前来欢迎子渊的百姓极多,但大多数,都是前来凑个热闹,算不得什么真情实意。


闫言有妻儿,有父母,他的家人都来了。要是这时老朽走了,子渊看到闫言一家团聚的一幕,难免有些心里苦楚,可是老朽若是在这里,就算是他的一个长辈,他的心里,不至于太过难受。”


“您都这种情况了,还在为自己的学生操心,令在下佩服。”闵骅向他深深作揖。


宋淮笑道:“闵大人言重了。毕竟,看着老朽的学生一时风光无限,老朽这心里,也是高兴的紧啊。”


“快看,来了。”


闵骅指了指远方。


一时间。


所有人都热腾了起来。


敲锣打鼓之音不绝。


沿着城门前的官道笔直延伸别处,有个小山丘上,冒出来不少身着盔甲,骑着高头大马的士卒。


那些都是护送孟川的禁军甲士。


随着皇家御辇清晰的显露在宋淮等人眼里,他们的心情,变得无比激动起来。


方与县有着千百年的历史,从未诞生过状元郎。


孟川注定要在方与县的县志上留下浓重一笔。


御辇中。


孟川正在闭目养神。


负责驾驭马车的甲士开口道:“孟先生,我们快到方与县了,城外有不少人,想来都是等您的。”


闻声,孟川道:“停下御辇,我徒步过去。”


“这是为何?”


“不出意外,山长应该就在人群中,他老人家也不知等我多久了,我岂能坐着御辇过去?”


...


孟川下了御辇,与闫言选择步行前去。


那些甲士们,纷纷下马,也选择步行。


走了大概有一会儿。


临近城门前。


看到宋淮等人。


孟川没有丝毫犹豫,向他作揖,“学生孟川,见过山长。”


宋淮笑着迎上前去,抚须道:“子渊,很好。”


似有千言万语想要说出口,但是话到嘴边,只有这寥寥几字。


宋淮特意强撑着自己的身体,不让孟川看到丝毫异样。


闵骅也上前道:“真是没有想到,咱们方与县,有朝一日,能够走出一位状元与一位进士。”


闫言笑着作揖道:“这一切,还是有赖山长的教导。”


“好了,我们先进城吧。”宋淮笑道。


闫言道:“山长,改日再去拜访您,离家许久,还望见谅。”


孟川看了看百姓人群中,有他的妻子与父母,于是便开口笑道:“别让嫂夫人等得太久,要是闫兄今夜招架不住,可差人叫我前去帮忙。”


闫言摇头道:“大可不必,在那一块,我自信还是不输孟兄的。”


今日大家团聚,是件喜事。


宋淮看着他们斗嘴玩闹的一幕,心中也极为高兴。


就像是家里的长辈,看到晚辈们在尽兴玩耍一般。


走进城里。


百姓们早已自觉站成两排。


他们看着孟川到来。


各自抱拳或是作揖,“见过孟先生!”


“孟先生,您可真是为咱们方与县争脸了。”


“状元郎啊,没想到咱们县也出了一位状元!”


“不愧是孟先生!”


“壮哉孟先生!”


“...”


孟川在方与县的名声还是很足的。


这点,倒是让尾随孟川身后的幼娘感到有些惊讶。


她已经预料到了,状元返乡,必然会万人空巷,人山人海。


但是完全没有意识到,居然会这般轰动。


所有人都在高呼。


那声音都快将耳朵给震掉了。


宋淮走得很慢,但是很稳,他看向孟川说道:“此番中了状元,将来必定入朝为官,甚至是封爵拜相亦有可能,千万要记得为师当年的嘱托,不要骄纵,要虚心,官场之事,错综复杂,稍有不慎,殃及的可就是自身性命。”


“山长,您就放心吧,只要您老能好好活着,最好活他个千儿八百载的,让学生好好孝敬您,学生一定不会忘记您的嘱托。”


孟川笑着回应。


宋淮摇了摇头,“要是为师不在了,你也要记住为师曾经向你说过的话,只要你时刻占据着大义,时刻不忘百姓,不参与官场之上的明争暗斗,你就永远屹立于不败之地。为师毕竟是老了,活不了多久了,也...帮不了你什么了。”


“山长放心,今儿个是高兴的日子,不说这些,我让人去靖水楼买了几个菜,待会咱们师徒好好喝上一杯。”孟川搀扶着宋淮。


站在一旁的县令闵骅趁机开口道:“不知本官能去否?”


当年,他之所以帮助孟川声名鹊起,就是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够混得风生水起,然后拉自己一把。


现在看来,自己当初的选择实在是太明智了。


对方不仅风生水起了,还高中了状元,等过个二三十年,成为中枢大臣,估计是不在话下。


要是运气好点儿,还能当个一部尚书。


那可真的就是大佬级别的人物了。


是闵骅无论如何都触摸不到的存在。


“闵大人说笑了,要是谁不让你去,我肯定把他腿打折。”孟川笑着说道。


一行人来到县学。


至于那些甲士,都被闵骅安排妥当。


每天好吃好喝的照顾着。


毕竟是从京城来的,马虎不得。


驿站要是住不开,就让他们住在靖水楼。


倒是那十几个侍女,比较难安排,她们想寸步不离的跟着孟川。


最后,还是由他开口,是她们暂时住到了一家客栈里。


县学中。


孟川与宋淮正在此间闲庭漫步。


后者似乎是真的有些老了,说的都是以前的一些琐碎散事,


“当初知道你写那些杂文的时候,差点儿将为师气个半死,当时为师心想,就不去救你,最好让你在大牢里多关一些时间,让你好好反思反思。”


前者毕恭毕敬的笑问道:“后来老师为何又选择救学生了?”


宋淮抚须道:“当时为师打了一个盹,做了一个梦,梦到你被关在牢狱里,受到了严刑拷打,为师心里怕,当时你的身子骨本来就弱,万一被打伤了,可该如何是好?”


孟川作揖道:“这事还从未向老师当面谢过。”


顿了顿,他又开口道:“其实那件事,罪魁祸首还是要怪陶大郎。”


“陪为师去讲堂坐坐吧?”宋淮道。


孟川道:“好啊,学生也好久未去讲堂了。”


“如今科举结束,你的那些师弟们,也都已经散学了,到来年在重新开课。”


宋淮慢悠悠走着。


每走一步,他便有种钻心的疼痛传来。


但是他掩饰的很好,并未让孟川看出丝毫端倪。


他的脸色,本来是有些苍白的,不知用了什么办法,居然变得红润起来。


想来是用自己仅剩的一些浩然气,将自己的状态暂时恢复到巅峰。


不过如此一来,对自己身体造成的伤害,将是无法估量的。


讲堂内的布局还是没有丝毫变化。


一切都像极了孟川离开时的那样。


讲座旁有一张摇椅。


宋淮舒服的躺在摇椅之上,露出一抹微笑,道:“为师记得,当年你是最不喜欢每天待在讲堂里的学生,可是不曾想,到头来居然是你得了状元。虽然你现在成为了李剑仙的嫡传弟子,也有学宫作为背景,但是,要永远记得,那些可能随时都会离你远去,你要自己学会变强,为师...已经照顾不了你了。”


“感情您老一直不信任我啊。”孟川打趣一番,随后认真道:“将来由学生照顾您。”


宋淮摇头道:“其实为师一直觉着,你都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


“要不您老跟着学生去京城享福吧?”孟川极其认真道。


对于他来说,在方与县中,若是还有亲人。


那肯定是宋淮无疑了。


“为师我还想再教几年书呢。”


宋淮的眼皮变得有些沉重,他躺在摇椅上,干脆闭上双目,开口道:“以前都是为师在向你们读书,今日,你也给为师读两篇文章吧?”


孟川道:“山长想听什么书?”


“六国论与封建论。”


宋淮从怀中掏出几张纸。


上面密密麻麻写着的文字,正是那两篇策论的内容。


他是想让孟川照着纸上的来念。


即使是对方创造出来的这两篇杂文,也不可能时时刻刻的铭记于心。


虽然不知山长为什么要听自己的策论,但既然长者说了,自己照办便是。


他接过那些纸张,从封建论开始朗朗诵读。


约过去一刻,孟川将策论念完,看着一言不发,紧紧闭着双眼的宋淮,心中突然涌出一个不妙的念头,连忙问道:“老师?”


几个呼吸过后,宋淮才轻声回应:“在呢。多念几遍吧,为师想听。”


“好。”


孟川低头继续朗读策论。


过了半晌。


“老师?”


“在呢。”


听到回应,孟川的心稍稍放松下来,继续念着。


也不知过了多久。


总之那两篇策论,已经被念了数遍。


最终,他有些不太放心的开口道:“老师?”


这次,他等了许久,不见宋淮有丝毫回应。


“老师...”


孟川又叫了几声。


仍然没有任何应声传来。


孟川强自镇静,探了探宋淮的脉搏,同时又看了看对方的神情。


脸色变得越来越苍白,但是唯一不变的,却是那嘴角挂着的一抹淡淡笑意。


孟川下跪,磕头不起。


“老师...”


逐渐,泣不成声。


“在呢。”


在他听不到的地方,有这么一道声音,于天地之间久久回荡着,显得温和而又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