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我在诸天寻宝 > 第六章 宦娘与良工

第六章 宦娘与良工

作者:蜀三郎 返回目录

“你……你……你……”


王罢做梦也没想到,一个秀才居然有如此强悍的武力?


他都没看清是怎么一回事,三个手下就躺了?


许长安冲着王罢冷冷道:“警告你,如若再敢到史府来闹事,当你的狗命,滚!”


这一眼,差点将王罢吓尿。


倒不是说许长安刚才展现的身手吓到了他,而是那眼神中的杀气。


太吓人了!


于是,一向嚣张的王罢只能灰溜溜带着手下滚了。


数日后。


卢县令突然被府衙派来的人抓捕,并押解至京城问审。


王化成父子,以及城中不少富商也被抓捕入狱。


这些人,皆与卢县令有着密切的关系,狼狈为奸,鱼肉百肉。


消息很快传开,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又过了几日,史太守与女儿宾娘一起秘密来到晋宁县。


之后,史太守一个人走了。


宾娘认了史举人为干爹,反正都是本家,而且论起来两家还真有点亲戚关系,祖上都是一家。


自此后,宾娘便与连城成了一对好姐妹,每日里一起读书、弹琴、画画,刺绣,颇有相见恨晚之意。


乔生则用功读书。


次年八月参加了乡试,果然不负众望,终于高中了举人。


接下来又再接再励,来年三月会试又一次高中进士,外派七品县令。


之后,风风光光迎娶了连城、宾娘,成就一段佳话。


至于许长安,却又去了另外一个场景:宦娘。


一路游山玩水,这一日经过一处道观时,便不由自主进去拜了拜三清。


正要离开时,耳边却传来了一阵悠悠的琴声。


许长安停下脚步听了一会,不由循声走到后院。


一个须发皆白的老道正坐在院中,手抚琴弦,一副沉迷于琴声中的神态。


树上的鸟儿似乎也听的痴迷了,一只只歪着头静静聆听。


花丛中的蝴蝶也停在花间,微微扇动着翅膀。


许长安也站在原处倾听着。


也不知过了多久,琴声终于停了下来。


这时,许长安方才上前揖了一礼:“道长的修为深不可测,令人钦佩。”


“哦?”


老道瞟向许长安,眼中似有异色。


随之笑了笑:“小友看起来也非俗人,不如坐下来弹上一曲如何?”


“这……既如此,那晚辈便献丑了。”


“请!”


老道坐到一边。


“多谢道长。”


许长安盘坐下来,试了下音,随之开始弹奏起来。


一曲终于,余音袅袅。


“好,好一曲高山流水。”


老道不由抚掌呼妙。


“道长过奖。”


“一般人弹不出这样的意境,看来小友的修为也简单。”


“哪里哪里,比起道长可差远了……”


许长安这么说倒也不是谦虚,而是实诚话。


从之前的琴声中,他能听出老道的修为恐怕远在他之上,应该是个隐世高人。


“贫道与小友一见如故,小友如不嫌弃,不妨在此住上几天,切磋一下琴艺如何?”


“多谢道长,晚辈求之不得。”


这一住,就是半月余,可谓收获良多。


虽说悟道在于个人,但也离不开引路之人。


许长安虽然已经入道,但大多时候都是一个人摸索。这一次与老道多番交流,解开了心中不少的疑惑。


这一天,观中来了个书生。


此人名叫温如春,关中人,喜欢游山玩水,且酷爱弹琴,随身都背着一具古琴。


他来时,正好遇上老道在后院弹琴,一时间听的痴了。


温如春是个比较自负的人,以前总以为自己的琴艺已经出神入化,罕有人相提并论。


现在一听老道的琴声,方向自己不过就是井底之蛙。


等到老道弹完一曲后,温如春走上前去见了一礼:“多谢道长!”


老道问:“为何要谢贫道?”


“小生温如春,也酷爱弹琴……”


“看出来了,要不然你也不会随身背着古琴。”


“小生以前本以为琴艺无双,今日听了道长的琴声,方知天外有天,是小生浅薄了。


小生斗胆,愿拜道长为师,学习琴艺。”


“你先弹一曲来听听。”


“是!”


温如春取下自己的琴,当场弹奏了一曲。


弹完之后,许长安点评了一句:“不错,这琴艺放在外面,的确是顶尖的,只是,终究还是缺少韵味。”


“哦?”


温如春不由瞟向许长安,一脸疑惑道:“莫非这位兄台也精通音律?”


这语气,显然是有些不太服气。


“略懂。”


“那不知兄台能否赐教一二?”


“赐教谈不上,就当彼此交流一下吧,还请借琴一用。”


于是,温如春将自己的古琴递给许长安。


不久后,院中又一次回荡起悠扬的琴声。


许长安所弹的曲子,正是温如春刚才所弹奏的。


弹同一首曲子,更容易区分高下。


刚起手开始弹,温如春的脸色就变了……


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同样一具琴,同一首曲子,他自然能听出其中不同。


突然间,他隐有所悟,悟到了许长安所说的韵味是什么。


能够让人回味的,才叫韵味。


正如一杯茶,喝起来清香可口,算是一杯好茶。


但是,能够唇齿留香,让人回味许久的茶,那才是真正的极品好茶。


一曲终了,温如春似乎还沉浸于琴声中。


老道不由瞟向许长安,赞许地点了点头。


倒不是夸许长安的琴艺,而是觉得温如春孺子可教也。


过了一会儿,温如春终于回过神来,一脸愧色,同时又有些激动,冲着许长安与老道分别揖了一礼。


“没想到,小生有幸在此见到二位高人,小生受教了,还请二位原谅小生之前的失礼。”


老道笑了笑:“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便是好事。”


“惭愧!小生还请二位多多指点。”


“行吧,你暂且留下。”


温如春不胜欣喜,再次揖礼:“多谢道长,多谢兄台。”


接下来,温如春虚心向老道与许长安讨教琴艺。


他也算是个有天赋之人,在寺里待了半个来月,琴艺终于有了突破,进入了另外一层境界。


这一日,温如春前来辞行,动身返乡。


离家还有几十里时,突然下起了大雨。


温如春看到附近有户人家,便急急忙忙冲了过去。


门关着,温如春伸手敲了敲门:“有人吗?麻烦开下门,小生借地避避雨。”


过了一会,一个大娘打开了门,上上下下打量了温如春几眼,似乎觉得他不像坏人,这才道:“进来吧。”


“多谢大娘,多谢。”


温如春连声道谢。


灶台边还有一些余火,大娘眼见温如春浑身湿漉漉的,又道:“你坐灶边烤烤,当心着凉。”


“好的。”


温如春小心翼翼将古琴取下放到桌上,这才坐到灶边。


“你没吃饭吧?”


“没事,我有干粮……”


“恐怕你的干粮早就湿透了,要不吃碗面驱驱寒。宦娘,出来一下。”


“来了。”


随着应声,一个年约十七余岁的姑娘走了出来。


温如春抬眼一看,顿时痴了。


他从未见过如此纯朴而漂亮的姑娘,一时间竟然心动了。


于是当即起身揖了一礼:“小生温如春,唐突姑娘了。”


宦娘一脸娇羞,勾下头道:“公子稍坐一会,我先揉些面。”


“有劳姑娘了。”


宦娘舀了一些面粉开始和面。


温如春偷眼瞧着,越发觉得宦娘美貌动人,又如此的贤慧,如能娶她为妻,何尝不是自己的福份?


“公子,往灶里添些柴禾,把水烧开。”


“好的大娘。”


温如春在家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粗活,显得笨手笨脚的。


“噗!”


宦娘不由惹笑了。


随之又赶紧偏开头,越发的可爱。


不久后,温如春吃上了一碗人生中最美味的面条。


虽然这碗面条的调料并不多,但这是宦娘亲手揉的面,做的面,所以他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


下好面之后,宦娘便回自己的房间去了。


温如春吃完面条之后,厚着脸皮道:“大娘,你看这天色也晚了,又下着雨,小生想在此借宿一晚,不知是否方便?”


大娘犹豫了一会道:“借宿倒也可以,只是没有床铺,你要不嫌弃的话,就在地上凑合一晚,我去找些干草来。”


“太好了,多谢大娘。”


待铺好干草之后,眼见大娘要离开,温如春终于壮着胆子道:“大娘,小生想求你一件事。”


“哦?什么事?”


“不知……不知宦娘是不是你的女儿?”


大娘摇了摇头:“宦娘是我的侄女儿。”


“原来是这样,大娘,小生温如春,余县一介秀才。小生不自量,想礼聘宦娘为妻,定不会让她受委屈,还请大娘成全。”


大娘皱了皱眉:“你这人,怎么就见了一次就敢提亲?”


“惭愧,但是小生对宦娘一见倾心,如大娘允可,小生过两日一定准备聘礼登门正式求亲。”


大娘叹了一声:“不是我不成全,而是不方便答应你。”


“不方便?难不成宦娘已经许了人家?”


“公子还是别问了,就当没有来过这里。”


说完,转身走了。


温如春很是失望,满脑子都是宦娘的身影。


无心睡眠,便坐起来身抚琴而弹。


也不知弹了多久,终于困了,这才和衣躺下睡觉。


次日一早,温如春本想再见宦娘一面,却不见人,只得怅然而去。


再说余县县城里有个告老还乡的官员,姓葛,人称葛公,是个文人,故而也喜欢与城里的学子们打交道。


温如春回乡之后,没过几天,便登门去拜访葛公。


闲聊了几句,温如春忍不住说起在道观中学琴的事。


葛公一脸惊讶:“有这样的事?那你现在的琴艺岂不是更上一层楼?来来来,快,弹奏几曲让老夫听一听。”


于是,温如春便坐在院子里开始弹琴。


弹了一会,竟引来了一群蝴蝶在他头顶上空翩翩飞舞,令府中下人啧啧称奇。


葛公则听得如痴如醉。


他不得不承认,温如春的琴艺的确与以前不同了,已经是另外一层境界了。


突然间,温如春发现了一个姑娘在走廊后面听他弹琴。


那一刻他差点失神。


因为那个姑娘太美了,令得他不经意想起了宦娘。


虽然二女的相貌并不相像,但却都有一种轻灵出尘的气韵。


那个姑娘,正是葛公的女儿,小名良工,才貌双全,是当地有名的美人儿。


回到家里,温如春便与母亲商议,说想娶良工为妻。


于是,母亲便请了媒人前去葛家提亲。


结果却被葛公婉拒。


葛公欣赏温如春的琴艺,但却知道温如春无心仕途,而且家境一般,自然不太愿意将女儿下嫁。


但是,良工听说了此事之后却闷闷不乐。


那一天,她是被温如春的琴声吸引过去的。


听了温如春的琴声之后,已然心生爱慕。


而且,温如春找了媒人登门提亲,可见也是喜欢她的,结果父亲却不同意这门亲事,让她好生失望。


提亲被拒,温如春十分沮丧,此后便未再登葛家的大门。


有一天,良工在花园散步,无意中拾到了一张信笺,上面写着一首题为“惜余春”的词。


“因爱成痴,转思作想,日日为情颠倒。


海棠带醉,杨柳伤春,同是一般怀抱。


甚得新愁旧愁,铲尽还生,便如青草。


自别离,只在奈何天里,度将昏晓。


今日个蹙损春山,望穿秋水,道弃已拼弃了!


芳衾妒梦,玉漏惊魂,要睡何能睡好?


漫说长宵似年,侬视一年,比更犹少。


过三更已是三年,更有何人不老!”


良工本身也是个才女,反复吟了几遍,心里十分喜欢,便将诗笺带了回去,认真抄写了一遍。


没曾想,她抄的词无意中被葛公看见了,气得一把火给烧了。


他以为是女儿写的,认为此词言语轻佻,有失女儿家的矜持,便决定将女儿尽快嫁出去。


良工苦苦哀求,因为她心里还想着温如春。


可惜胳膊拧不过大腿。


没过几日,邻县一个姓刘的公子前来提亲。


这个刘公子也算是出身于官宦之家,两家可谓门当户对,葛公见了一面,十分满意。


正要当场应允刘公子的求婚,没料想,刘公子在喝茶时,袖中不知何故掉下一物……


一看到掉在地上的东西,葛公的脸色当即沉了下来。


那分明就是女儿家所用的绣花汗巾。


一个大男人,怎么会随身带着一个女儿粗贴身所用的汗巾?


刘公子一脸惶惶,赶紧起身解释:“葛公请听晚辈解释,晚辈真的不知这东西从何而来……”


“行了,刘公子不必解释了,老夫累了,送客!”


“葛公……”


刘公子还想解释,葛公已经气冲冲走出门去。


这门亲事,显然是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