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大秦:始皇嫡子,诸天升级成神 > 第三三章 淳于越:臣提议大王立长公子之母为后

第三三章 淳于越:臣提议大王立长公子之母为后

作者:飞天杨哥 返回目录

听到嬴政的话。


满朝文武哪里还不明白嬴政的意图。


如若此刻有人再敢反对,那就是对大秦军功制的亵渎和颠覆,绝对会被苛责。


刚刚被嬴政训斥的淳于越就前车之鉴。


“臣等附议。”


“大王圣明。”


大殿内的文武群臣齐声高呼道。


其中以武臣一列的声音最为嘹亮。


武臣之本就在于军功,如若连这点都被否决了,对于武臣而言,无疑是很大的打击。


“另。”


“将赵玄斩敌军功在军中传下,鼓舞我大秦百万锐士军心。”


“这也是孤告诉我大秦百万锐士,只要于大秦建功,孤,有功必赏,不在乎身份。”嬴政威声道。


今日如此重封赵玄。


归根结底就在于嬴政的魄力与雄心。


当日王翦在章台宫提起赵玄时,嬴政心中就有所印象,能够说出那八字一统纂言,蕴含大秦之根本战略,足可见才能。


再有超越昔日白起的勇力,今夕立下如此战功。


完全值得嬴政看重封赏。


以此。


可让这年轻勇将被嬴政收服,以王权之恩,令其心悦诚服。


而这一点也是王翦所看到的。


王翦拥上将军权柄,可对赵玄加官进爵,但是他没有,而是转而呈给秦王嬴政来准予,这就是深懂人臣之道的高明。


掌王权多年。


嬴政又岂会不知王翦的心思。


将此封赏交给王诏来下达,足可让人心悦诚服,对王权感恩戴德。


而嬴政如此重封,更可令赵玄心悦诚服。


除此外。


还有一个关键。


大秦与列国止于大战多年,大秦军功制传承,但是许多将士也是久疏战场,虽说军中军纪严明,为国立功就可获得封赏,但是军中许久未曾有过传言全军的晋升之举了。


嬴政就是以赵玄为本,昭告全军。


赵玄一个新兵为国立功,得晋九爵,升万人将,如此恩赏重封。


等同于告诉所有大秦锐士,只要他们能够为国立下大功,当今秦王也能够如此重封。


以此来激励大秦百万锐士,振奋军心。


这一手。


不得不说嬴政对王权把握之高明。


无愧于历史上的千古一帝。


一个封赏,蕴含的深意良多。


“大王圣明。”


尉缭,蒙武,王绾,李斯等能臣立刻想到了嬴政昭告全军的深意,当即附议道。


“我大秦此番两军出征,皆没有让孤失望。”


“相邦,传孤诏谕,命桓漪于赵境战场自行定夺,如若赵国反击,他全权处置。”


“命李腾以最快速度灭韩,不可给列国发兵驰援之机。”


嬴政威声道。


“臣领旨。”


王绾立刻应道。


“诸卿,可还有本奏?”嬴政扫视朝堂,大声的问道。


得战场捷报归来,嬴政有些悬着的心也落下来了不少,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战局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东出战略,已成功半数。


“启奏大王。”


“臣有本奏。”


刚刚被训斥的淳于越又站了出来。


“何事?”


嬴政沉声道。


“如今我大秦军威强盛,兵锋所向睥睨,正值于我大秦昌盛之时,大秦有大王雄主掌国,方有强盛之本,但自大王掌国以来,后宫之主空缺,并未敕封王后,于此国本不全。”


“长公子扶苏之母郑夫人尊荣大方,知礼仪,贤良淑德,臣提议立郑夫人为后,于此可稳固国本,让我大秦再迎昌盛。”


淳于越带着一脸严肃,大声的启奏道。


“臣等附议。”


“长公子扶苏之母,贤良淑德,可立为王后,从此全我大秦国本。”


在淳于越话音落下后,立刻就有十几个臣子站起来,大声的道。


而朝堂上。


许多人都是面带诧异的看着,并未出声。


但是如王绾,蒙武等大秦老臣的脸上,却是露出了几分凝重,脸色骤然大变。


作为当初经历过的大臣,他们可明白王后的议题对于大王而言就是一个禁忌,任何人敢提,绝对是被大王所摒弃的。


这些年来。


也曾经有多次有人提议立扶苏之母为王后。


但是都被嬴政给无视了,而那些提出此议的臣子都被嬴政给边缘化了,没有机会再踏足朝堂,而现在,这淳于越竟然敢再次开口。


显然。


他是刚刚成为长公子扶苏之师,并不了解当初朝堂之事。


正如那些老臣心想。


王位上。


嬴政的脸色已经冷了下去。


“孤立不立后,还需你来提?”


嬴政冷冷道。


整个朝堂内,顿时出现了一种恐怖的压抑。


但是淳于越却并没有看出来。


“臣是为了大秦国本安定,此乃身为秦臣之责。”淳于越义正言辞道。


似乎。


在提出此议时,他绝对是与许多附和众臣联合了。


如今他是扶苏的老师,负责教导扶苏,如若扶苏之母成为了王后,那扶苏就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子,未来太子之位的首选,地位绝对难以被撼动。


“孤,再说一遍。”


“也是最后一遍。”


“王后,孤,想立就立,不想立便不立。”


“他日如若再有人胆敢在秦王殿提及,孤,重惩不赦。”


嬴政冷冷对着淳于越道,更是对满朝文武的告诫。


说完。


嬴政缓缓站起来,一挥王袍,转身离开了大殿。


赵高见此,立刻嘶声喊道:“散朝。”


然后迅速向着嬴政追去,侍奉左右。


“臣等恭送大王。”


大殿内的文武纷纷站起,手持朝笏高呼。


但唯有淳于越愣在了原地,一脸的诧异不解。


他不明白为何嬴政会忽然间震怒。


“淳御史,以后,切不可再提立王后之事,此番大王或许是看在长公子的面子上,没有惩处于你,但如若你敢再提,后果难料。”


“以后如若你还有什么事,可以先与本相商议一番。”


王绾走到淳于越的身边,低声道。


“相邦,这是为什么?”


“为何大王对立王后如此愤怒?难道其中有什么缘由不成?”


淳于越仍然不解的道。


“此事,你还是不知道为好。”


“总而言之,朝堂上可并非民间,你做任何事都三思后行,做错了一步,或许都将万劫不复,你如今为长公子之师,可不能因此牵连了长公子。”王绾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便转身离开了。


淳于越仍旧愣着,万分不解。


甚至是群臣经过他时,都刻意绕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