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 第四百一十九章 实验成功,可控核聚变近在眼前!

第四百一十九章 实验成功,可控核聚变近在眼前!

作者:不吃小南瓜 返回目录

湮灭力场实验基地。


徐老师风风火火走向了后排实验间,他旁边跟着秘书小张,其他几个人在后面不断追着。


他实在太期待了。


这次来实验基地是在计划之外的,根本也没有提前通知和准备,抽出时间就直接飞过来了。


当得知实验基地制造出了一阶碳后,徐老师就已经迫不及待了,只不过他的工作实在太忙,不可能直接就飞过来看。


他还是继续工作了两天,处理完手头上的事务,才抽出时间赶了过来。


徐老师非常喜欢来湮灭力场实验基地。他是科技部门的负责人,总会到各个研究所、实验机构去考察,去其他的机构考察的时候,总是会关心技术程度、研发问题,等等。


到王浩这里就不一样了。


他不需要关心什么技术研发问题,就是过来看研究成果,顺带憧憬一下新成果带来的改变。


同时,还能为掌握的高端技术而自豪。


这种自豪会在看到国际相关报道的时候达到巅峰,比如,当国际上还在说什么‘利用一阶元素研发材料发展湮灭力场技术’,但一阶元素材料都是通过科技部门,通过湮灭科技公司购买的。


这不是就有意思么!


“大概这就是技术碾压的快感吧……”


“也怪不得,以前和老外们谈技术,对方总会有一种优越感,而现在优越感是我们的……”


徐老师想着更期待了。


他们一群人来实验基地并没有提前通知,等都进入到了实验基地以后,王浩才得到消息赶了过来,并在实验间里见到了徐老师。


徐老师正在参观强湮灭力场发生设备,他就是围着中心上方的大圆球看个不停,还问下旁边的向乾生,“实验开始以后,那些材料就是放在这个大圆球里?”


向乾生解释道,“这个球是螺旋磁场发生设备,有一些材料会被固定在设备内部,有一些材料则会提前放置在中心。”


“这还是要看材料。”


“比如一些有固定形态的金属材料直接放置在中心就好了,但一些气体、液体,以及可能会受到影响产生变化的材料,就必须固定好,否则设备有被损坏的风险……”


徐老师听着点了点头。


当看到王浩走过来,他马上快步迎了过来,和王浩握手的时候就迫不及待的问道,“一阶碳确定了?”..


“确定了。”


王浩点头笑道,“我估计张秘书回去以后,您就会来一趟,只是没想到这么快。”


“还是你们的发现太重要了!”徐老师感叹了一句,继续道,“给我说一下这个新发现吧。”


王浩想了想道,“这样吧,一起去材料检测中心,让汪教授和周教授和您说,是他们发现的。”


“好。”


徐老师听他就和王浩一起去了材料检测中心。


材料检测中心就在实验基地的旁边,但走过去的距离也将近一公里超过五百米。


两人一起上了汽车,很快就到了材料检测中心的实验室。


汪辉正在真空实验室忙碌着。


周青是在另一个实验室,但他出门正好看到王浩,再注意到旁边的徐老师,马上带着惊讶迎了过去,“徐老师、王院士!”


他笑着埋怨道,“这是突然袭击啊。王院士,你也不会提前招呼一声,我们完全没有准备。”


“也不能怪王院士,他也不知道。”


徐老师解释了一句,“我是听说你们的发现,马上就来了,来这边就想听一下情况。”


周青点头道,“这边请。”


他带着一行人去了办公室,又让人叫来了汪辉教授,随后就说了起来,“我们已经确定发现了一阶碳元素,这些天都在做提取工作。”


“和一阶锂的发现一样,最开始注意到的都是碳酸锂,只不过磁化反应降低幅度不大。”


“后来我们……”


周青解释了发现的过程。


徐老师耐心的听着,等周青都说完了以后,他问道,“现在的情况怎么样?提取工作还顺利吗?”


“……很难。”


周青用两个字来形容。


看到徐老师脸上的疑惑,王浩解释道,“提取的工序太复杂,效率也非常低,到现在才只有两克多。”


“有时候,提取要看运气,有一个步骤操作出现问题,提取就会失败,只能从头再来。”


“是啊。”


“确实很麻烦……”


周青和汪辉一头。


这就是提取一阶碳遇到的问题,他们制定了详细的提取方案,好多步骤是在真空中进行。


有些步骤要手动处理,需要非常精细的操作。


如果操作过程中出现一点点偏差,就会让材料中混入杂质,会让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


“两个问题。”


王浩道,“一个问题就是设备精度不够、效率太低;第二就是原材料中的一阶碳含量很低。”


“提取一阶碳,比一阶铁还要麻烦。”


他说着摇了摇头。


其实一阶碳提取的难度和一阶锂差不多,只不过就是提取步骤多出几个,需要手动操作的也多了。


后者就导致失败率很高。


但实际上,一阶锂并不需要大量提取,提取出锂单质也只是为了实验研究,而应用上来说,磁化锂元素材料就足够了。


一阶碳不一样。


碳元素的应用太广泛了,研究的方向也非常广泛,就必须大量的提取才可以。


碳比锂强的地方在于,可以制备成稳定性态的单质,自然界中就存在很多碳元素单质,比如金刚石、石墨、富勒烯等等。


现在他们提取后的一阶碳,只是一种混杂的无定形碳,就是一大堆粉末状问物体。


如果不能制备出稳定性态的物质,暴露在空气中肯定会掺入杂质,就会对后续的实验研究造成影响。


王浩说了两个问题。


第二点是设备环境问题,想要改善是非常困难的,湮灭力场实验组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全力支持,材料检测中心的实验设备,也都是国内最尖端的,有些还是暂时买不到的进口设备,是从其他实验室直接搬过来的。


徐老师皱眉想了一下,问道,“湮灭力场的强度还能提升吗?”他指的是一阶碳含量问题。


如果能继续提升湮灭力场强度,一阶碳的含量就不再是问题。


就像是一阶铁一样,最开始只能以克为单位来提取,后来则是快速变成了‘千克’。


王浩摇头,“暂时不可能。”


“为什么?”


徐老师有些不理解。


“这次是真达到极限了。”王浩继续摇头解释道,“之前我们的技术一直在提升,但最近两个月已经停下来了。”


“我们的技术已经达到了瓶颈,再想通过改善材料布局的方式进行提升很困难。”


“这次力场提升是因为螺旋磁场的作用,但磁场也开到了最大,制造出的强度是8.36。”


“短时间是不可能了……”


王浩说着犹豫了一下,还是解释道,“如果再想有大的提升,就必须找到新的材料,或者有全新的理论突破。”


大的提升,确实不可能了。


好多次实验已经证明,一阶元素材料制造湮灭力场强度受限,他们暂时只能继续使用高压混合材料。


湮灭力场的继续提升,就必须要有可替代的新材料。


徐老师想了想说道,“设备方面,你们把需求列出来,我们会想办法尽量争取。”


他说完又问道,“王院士,新发现要公开吗?”


王浩听的一愣,“为什么这么说?”他倒是考虑过购买设备可能遇到的问题,认为一阶碳是个重要的谈判筹码。


其他就没有这么深入了。


至于公开……


一阶碳不是才刚发现吗?他觉得还要研究一段时间,才会去考虑公开新发现的问题。


徐老师轻咳了一声。


作为科技部门的负责人,当然不能总是看重利益,但售卖一阶铁的感受确实很好。


他换了个问话方式,“王院士,你觉得一阶碳的发现需要保密吗?或者,一阶碳需要对外禁售吗?”


“那倒是不用。”


王浩摇头道,“这应该不牵扯上次开会说的保密领域,我们的关键技术保密只有两种。”


一种是F射线。


一种是湮灭力场技术。


一阶碳材料和F射线发生技术无关,也不能用来制造高强度的湮灭力场,自然不用去保密。


反倒是公开的好处有很多。


因为碳的应用非常广泛,会牵扯很多领域的科技研发,公开出去才能促进相关的研发并推动科技发展。


如果单纯的去保密做研究,就必须要谨慎做研究,不能提供给其他任何科研机构。


这样做没有任何意义。


到时候,平白投入大量经费不说,因为研发的规模受到限制,成果和应用自然也会严重受限。


……


一周后。


王浩回到了西海大学,去了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内已经忙成一团,他们定制的厘米级颗粒性材料运送过来,就准备开始新的反重力实验。


他们所做的依旧是交流超导反重力实验。


王浩最期待的是直流反重力,但直流反重力相对要复杂的多,FCW-031材料也不一定有作用,而且牵扯F射线的研究,盛海亮的级别就不够了,必须廖建国的F射线团队参与才可以。


现在只是验证颗粒性材料的可行性,还是进行常规的反重力特性验证。


实验间里非常的忙碌。


每个人都按照计划方案,利用运送过来的颗粒性材料,来搭建底层的材料构建,设备就是人工一点点制造出来的,而且对精度要求比较高,实验准备要求还是非常高的。


经过几天时间的准备,实验设备终于搭建好了。


接下来就是各部分的调试,一切都顺利听过以后,就正式准备进行实验了。


实验工作全程是盛海亮负责。


王浩和何毅就是大方向把握一下,其他就是看着等结果了,他们一起站在数据监控室里,不断看着电脑上的数据。


很快。


实验正式开始。


在盛海亮的指挥下,实验有条不紊的推进,所有设备都开启以后,反重力场顺利制造出来。


现在的技术已经很先进了。


当设备上方制造出了反重力场,只需要间隔一秒钟时间,反重力场的具体强度就会被测定并送到电脑上。


王浩和何毅一起看向屏幕,就看到了左上方的数字--


0.8968(10.32%)。


何毅深吸了一口气,满脸惊喜的喊道,“成功了!”


“原来只有0.9203,约等于7%,现在提升了将近3.3%,很大的提升了吧?”


王浩对结果并不意外,但提升的数据还是出乎意料,他思考着说道,“厘米级的颗粒性材料,就能提升3.3%,如果是毫米级……”


“十倍!”


何毅下意识的喊道。


“……额,那倒是不会。”王浩扯着嘴角做出否定,他觉得何毅是太激动了,思考已经不遵照科学原理。


何毅也意识到了,他摇头道,“确实到不了十倍,但涨到20%还是有希望吧?”


“那肯定有。”


王浩道,“这种提升肯定会受到材料上限影响。我们只是利用更精细的布局,来发挥出材料的作用,而不是研发出新技术。”


“但是,提升也会很大。”


“如果是微米级……短期确实不可能。”他说着还是摇了摇头,微米级暂时也只能想想了。


即便没有详细去了解,他也知道精工技术没有达到那种程度。


现在的数据已经出乎意料了。


“现在我们的想法得到了验证,接下来有两个工作。”


“第一,是找纳微材料、精工制造的专家,讨论一下制造毫米级,甚至更精细颗粒性材料的可能。”


王浩对何毅道,“第二就是直流反重力实验,这个需要F射线实验组配合,要到湮灭力场实验基地去做。”


他说着都有些期待了。


FCW-031制造交流反重力场,厘米级颗粒性材料就能把7%强度提升到10%以上。


如果是毫米级,最低也超过20%。


那么以一阶铁的超导材料制造出直流反重力场,只需要强度达到5%以上,再制造出毫米级的颗粒性材料,就足以顶替高压混合材料制造F射线。


高压混合材料,换成金属材料……


那绝对会是F射线技术的巨大提升!


到时候,相关技术也可用于研发控制核聚变发生的容器,换句话说,也已经到了攻关可控核聚变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