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 第六百一十二章 太空测试,大型卫星,人造卫星领域突破发展的契机!

第六百一十二章 太空测试,大型卫星,人造卫星领域突破发展的契机!

作者:不吃小南瓜 返回目录

国际物理界持续关注《湮灭物理-黑洞理论》。


物理领域都在讨论其内容。


更多的学者把‘超S波’当做了一种理论概念,认为其只存在于理论想象中,也只是依托引力场、湮灭理论的基础,做出一个‘超S波’的定义,来构建出黑洞内部的物理运行逻辑。


这种判断的支持下,有些人还欣喜王浩能够专注于理论研究工作。


比如,阿迈瑞肯的决策层、军方等。


他们太希望王浩研究纯理论,而不是去研究什么湮灭力场、引力场,甚至是光压发动机等高科技技术。


学术领域上,最高端的就是纯数学和理论物理的研究。


数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处在学术金字塔顶层,往往最是受到尊重的,但他们的研究往往太过于朝前,大部分内容和科技发展没有直接的关联。


比如,哥德巴赫猜想。


这种最顶级的数学问题,即便是得到了解决,也只是推动数学基础的发展,帮助构建更完善的数学体系,对于现实的科技就很难有什么影响了。


理论物理领域就更是如此了。


包括弦理论、宇宙论,甚至是绝大部分的天文物理解析,和现实的科技都没什么直接联系。


那些和宇宙星系有关的物理研究,对于天文观测结果的解释,最少对于短期内的科技发展没有意义,也只是让人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宇宙而已。


甚至,很多对天文观测结果的认知还不一定是正确的。


湮灭理论对于天文物理的巨大冲击,推翻了很多天文物理领域的研究内容,还直接挑战了《相对论》的基础,让构建于《相对论》基础上的天文物理成果,都成为了毫无意义的内容。


天文物理的研究,大部分就是对于天文观测结果的解释,没有人敢说,针对天文观测结果的解释是正确的。


作为最神秘的宇宙星体--黑洞,就更是如此了。


根据已观测到的影像,天文物理学家们发现,黑洞的运行规律不符合常规的物理认知,也就很难知晓其内部的运行规律。


即便只是做一些假设、推断都是非常困难的。


现在国际影响力最大的物理理论就是湮灭理论,以湮灭理论为基础去解析最神秘的黑洞问题,也不是很意外的事情。


公认的事实是,湮灭理论即将进入深水区。


湮灭理论基于实验基础、科技应用的研究,已经差不多要走到了尽头,想要再进一步,就必须要深入联系物理学更神秘的领域--


微观物理和天文物理。


不管是联系粒子构架、微观力学为主的微观物理,还是联系解析宇宙的天文物理,都属于纯粹的理论物理范畴。


王浩的研究组以湮灭理论为基础,配合最新的引力场、S波研究,去解析黑洞内部物理运行机制,并不会让顶尖的物理学家们感到意外。


湮灭理论,肯定会走这一步。


研究内容还是令人惊讶的。


很多顶尖的学者,看了以后都感觉充满了想象力。


‘超S波’,是最具想象力的内容。


有S波为基础,结合强湮灭力场的概念,认为存在‘超S波’,还能结合‘奇点’去对黑洞进行解释……


非常神奇!


同样的,想象终归是想象,再具有想象力的内容也不是真实存在的。


‘超S波’很神奇,只是,存在的可能性太低了。


……


科技部门可不这么认为。


在一个多月以前,薛建平就知道了‘超S波’的概念,他还帮助徐老师做了简单的分析。


之后没过多久,他就被徐老师‘委婉’的批评了一顿。


“薛院士啊,有些东西不懂就不要乱说!”


“比如,超S波,你竟然能把它和黑洞联系在一起,确实,很有想象力呀!”


“但是,我们的工作要更实际一些,而不是发挥自己的想象……”


“乌拉乌拉~~~”


现在薛建平想想还非常的郁闷,他当时差点就直接辞职不干了。


他太冤枉了。


薛建平记得清清楚楚,自己针对‘超S波’分析,说的只是‘强引力’,根本没谈什么黑洞之类。


怎么到了徐老师嘴里,就变成‘黑洞’了?


那可是王浩的研究。


任谁都知道王浩的研究有多么超前,他在研究过程中创造了一个新的词汇,谁能知道具体是什么呢?


强引力,也只是猜测而已。


黑洞……


这就是冤枉人了!


“我都这么大年纪了,还去弄懂一大堆复杂的理论,已经很了不起了!”


“王浩最新的研究,说错了也正常吧?而且,我根本没有说过黑洞,完全没有。”


薛建平对此非常肯定。


他郁闷了好几天,也渐渐不放在心上,然后就看到了《湮灭物理-黑洞理论》,“王浩最新的研究?”


“超S波,解析黑洞……”


薛建平仔细看了一个上午,才大致弄明白了具体内容,他又和物理界的同行们交流了一下,顿时惊住了,“黑洞!”


“是黑洞!”


“原来超S波和黑洞直接关联,还真是……不对,我不是早就知道了?”


“之前徐老师问的时候,我就说过超s波和黑洞有关联……”


“对,是这样,我早就说过黑洞,还因此被批评了,徐老师还不相信……”


“唉!”


薛建平顿时有一种沉冤得雪的感觉。


虽然他的判断是错误的,也没有说过什么黑洞,那因为黑洞被批评了一顿,自然就只能当做说过黑洞了。


即便如此,薛建平还是很郁闷,沉冤得雪也没有人可以诉说。


王浩的研究是保密的。


之前科技部门只有有限几个人知道‘超S波’,自然也只有极少数人知道自己‘被冤枉’,他总不能直接去找徐老师对峙吧?


实际上,徐老师早就已经知道了。


王浩发表任何的成果都会给科技部门提交申请,而且还牵扯到正在进行的研究,即便只是发表理论成果也会提交审核。


科技部门给审核过了,还是徐老师签的字。


当时徐老师也仔细看了一下内容,只不过根本就看不懂,只是知道和超S波有关的黑洞研究。


然后,他就知道自己冤枉了薛建平,只不过不是百分百确定。


在论文发布出来以后,就有很多顶尖学者进行讨论,徐老师也根本不用去问其他人,只是看一些分析就了解个大概。


“还真是黑洞!”


“看来是冤枉薛院士了,当时也没仔细问清楚……”


“也对。去找王浩的时候,只是问了超S波是什么,有没有危险,没有谈具体的问题……看来,薛院士还是很有水平的。”


徐老师确定下来以后,他就想着去和薛建平道个歉,但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王浩确实在研究黑洞!”


“所以,实验可能还是很危险的吧?”


他想想又开始担心了。


徐老师想了好半天,还和赵老师谈了几句,觉得再跑一趟湮灭力场实验基地感觉太奇怪。


然后,他想了个好主意。


他决定让薛建平代表科技部门,去一趟湮灭力场实验基地,并参与到最新研究中。


说是参与研究,实际上,就是起到监督的作用。


万一实验危险性很高,薛建平也能及时的阻止、上报。


之前冤枉了薛建平,也等于是给薛建平补偿了,不是谁都能参与王浩的研究,薛建平是老院士也没资格参与。


这是绝大部分学者求之不得的机会。


……


与此同时。


王浩正准备离开湮灭力场实验基地,他很遗憾不能够连续进行研究,但也必须要去光压发动机项目基地了。


太空测试的准备到了最后阶段。


他必须去现场主持工作。


超S波技术研究还没有完成,任务三的S级任务倒是增长了很多灵感值,理论研究也帮助获得了十几点灵感,总灵感值已经达到60点以上。


他继续交代着工作,“这段时间,要进行规划好的实验,做好记录。要思考下一步的实验设计。”


“下面的工作就交给你们了,等我回来以后,再继续……”


王浩交代了后续工作以后,就带着保罗菲尔-琼斯、颜静,一起去了光压发动机实验基地。


陈蒙檬、海伦则返回了西海大学。


黄振、丁志强则继续留在湮灭力场实验基地,他们要参与到实验工作中,并给团队提供理论支持。


光压发动机进入到太空测试的最后准备,但还是有研究没有完成,是关于搭载小型太空飞船的工作。


航天局反重力飞船基地,送来了一台小型飞船的样机。


新的样机不包含横向反重力体系,只有超导电池和霍尔推进器,是一台进行简单测试的设备。


样机只进行了地面的测试,后续会在实验基地进行完善、修正,被搭载在光压发动机上。


等到了太空测试的时候,光压发动机会测试到太空释放小型飞船,还会控制小型飞船返回挂载舱体。


这就是一个释放到收回的过程。


王浩提前来到实验基地目的也在于此,他们要完善搭载小型飞船相关技术。


另外,还有个有些的工作,军方支持光压发动机研究,送来了一台重达16吨的超大型军用卫星。


这台卫星也会搭载在光压发动机上,跟着一起进行太空测试。


当光压发动机上升到800公里高度,就会调整速度并释放卫星,也就是把卫星送到既定轨道上。


这个工作相对简单一些。


只要光压发动机能升到800公里,并进行速度调整再释放,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对于航天飞船工业公司来说,帮助军方释放大型卫星的意义重大,直接牵扯到公司未来实现稳定的利润,牵扯到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的竞争。


很多国家参与到商业卫星发射市场竞争,但具有竞争力的主要是鹅国、种花家和阿迈瑞肯的太空探索公司。


主要原因就在于成本。


卫星的发射成本是非常高的,发射过程中的安全、稳定也非常的重要。


种花家发射火箭的成本是最低的,安全、稳定性也非常高,在国际市场还是很有竞争力的。


鹅国的安全稳定性稍低,发射成本也要比种花家稍高一些。


其他国家,要么是安全性很差,要么是成本非常高昂,几乎就没什么竞争力可言。


阿迈瑞肯的太空探索公司很特殊。


他们是唯一具有超强竞争力的企业,掌握着大型火箭回收技术,卫星发射成本非常低廉,甚至比种花家还要低上几倍。


但是,大型火箭回收技术还谈不上太成熟,安全、稳定性就差了很多。


之前,国际公认,等太空探索公司完善了火箭回收技术,肯定能垄断卫星发射市场,甚至不会有任何竞争对手。


现在不同了。


在光压发动机面前,太空探索公司没有任何的竞争力可言。


究其原因,一个是成本、一个是载重。


光压发动机本身的重量超万吨级,能轻易搭载千吨以上的卫星,发射成本就是发动机本身的维护成本。


即便不用于卫星发射,光压发动机也需要正常维护。


很多时候,对于光压发动机来说,挂载卫星升空也只是‘顺带’的事情而已。


从安全性、载重、发射成本等多方面考虑,光压发动机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当光压发动机走到太空测试,航天飞船工业公司考虑的就是,快速占领卫星发射市场。


这个市场的规模,每年超过两百亿美元,只要占据了市场,很快就能赚回光压发动机的研发费用。


“最重要的两个工作。”


“一个就是小型飞船的释放和收回,太空测试后,我们将会让光压发动机挂载功能型的小型飞船。”


“到时候,就能正式称作为‘空天母舰’了。”


“另外,就是释放卫星的工作。”


“军方提供的卫星,是重达16吨的V191,完成卫星的释放,对于我们未来占领商业卫星发射市场很重要。”


“这也会帮助扩大卫星发射市场……”


之所以说会‘扩大卫星市场’,是因为当前卫星普遍是‘很轻’的,主要是因为高重量的卫星,根本就送不上太空。


火箭发射技术,普遍运载负荷都在二十吨以内,甚至是十吨以内。


正因为如此,空间站才只能一点点的运送,并进行超高科技的拼接组装,而不是一口气全部运上太空。


也正因为如此,所研究制造的卫星才会非常的轻,重量高一些的也只有两吨、三吨。


V191,重达16吨,只能用超大型火箭才能运上太空,发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常规根本不会研制如此重量的卫星。


正是因为光压发动机要进行太空测试,军方才制造了如此庞大的卫星。


一则是供测试使用。


二则,V191,安装了一阶雷达设备,拥有超远距离的探测以及穿透性侦查能力,会让军方的侦查探测能力上升一个档次。


若是能轻松完成如此重量的卫星发射释放工作,就会让人知道庞大的卫星也能运上太空。


很多公司就会研制庞大的卫星。


当人造卫星的块头大起来,就能实现更多的功能,也会让人造卫星领域实现跨越式的突破发展。


这就能直接改变卫星市场,大大提升太空领域的科技,也同时会大大拓展了卫星发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