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没有英灵的我只能亲自下场 > 第二百一十章 第一顾吹

第二百一十章 第一顾吹

作者:芋泥猫猫茶 返回目录

佛门乃昔日第一大宗,香火兴盛,信众无数,遍布天下。


即便最近几十年里,佛门频出丑闻,风评降至冰点,信众基础也不可能直接消失。


如今伴随心佛学说的兴起,各地的善男信女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纷纷投入到了心佛旗下,自称心佛弟子。


可是,一切也仅限于此。


心佛宗出现不过短短两三年,带给世人的印象,也就只有不持戒律、持心中佛这一条理念,实在太过空泛。


按照这种趋势,所谓心佛宗,只会成为旧日佛门的避风港。


只要风头过去,灵山佛陀站出来,很容易将心佛学说吸纳进当世佛门,摘下已经成熟的桃子。


江贺自然不可能给妖佛做嫁衣。


要想避免这种局面,就不能让心佛仅仅维持在一条学说上面。


必须有完整的理念、甚至可以为此创作新的佛经、形成新的体系。


再加上一位新时代的、得到世人赞同的学说领袖。


如此一来,才能形成一个与灵佛截然不同、分庭抗礼的新佛宗。


【世间信众尊崇心佛,自称心佛弟子。】


【然,你知晓心佛看似鲜花着锦,实乃无根之萍,若不完善,必被妖佛所噬。】


【欲完善学说,与灵佛分庭抗礼。】


【然,无论作书、亦或讲经,皆需扛鼎之人。】


【你决定……】


【A:亲自扛鼎、B:委托武悠、C:另觅高贤、D:亲自干涉。】


几乎是不假思索,便做出了选择。


【委托武悠】


江贺很清楚自己的心境,他研读佛经,修习佛学,只是为了培养武悠、打击妖佛之宗,并非真正尊崇了佛法。


就像是一些道人,同样会研读佛经,汲取其中的道理——


但他们并未走上佛道,只是借鉴学习罢了。


他不曾踏足佛道,却成为心佛宗的扛鼎之人,自称尊崇心佛之法,未免太过虚伪。


纵然这个名头,可能会为他带来巨大的声望。


并在未来铭刻英灵时,衍化出相应的力量。


他也不乐意去做。


“我顺着时光逆流而上,已然留下无数惊世传说,何必去觊觎什么心佛之名?”


“心佛领袖,自然是由心佛弟子来当。”


“更何况,我引领武悠走上这条道路,他若是成为史诗人物,我同样也能获得相应的加成。”


【你欲以武悠扛鼎,遂相谈,述前因,邀传法。】


【武悠惊言:弟子尚学佛,不知甚多,何以传法,承此重任?】


【况师之才学,远胜弟子,理当扛鼎。】


【伱摇首言:未入佛道,不窃佛名。】


【又问之:传法论道者,皆佛?】


【武悠答:非然,高僧亦传法书经,论佛意。】


【不多言,其已知你意。】


【求道漫漫,无有尽头,佛先行,遂回首,度后人。】


【其虽不比佛,亦已先行,回首望,因恶僧,世人多偏路,理当高举明灯,照亮前路,共求佛道。】


【促膝长谈后,其答应扛鼎,度化世人。】


无论是谁,看着武悠高达三米的个头,粗犷的面孔,也说不出“孩子”这个词。


但事实上,武悠才二十岁出头。


放在人均年龄超过八十的大洛天下,顶多算个青少年。


即便是佛学,他论赢了诸多菩萨罗汉,也没觉得自己有多厉害,遇到不懂的问题,依旧要求教先生。


因此,当江贺说出来意时。


他当场就是一个拒绝三连。


自己学佛都没学明白呢,怎么去教别人?


更不要说,江贺还希望他能将学习佛经时的理解与感悟写下来,印成书籍,赠送给那些向佛的人。


著书立说?!


自己还没学会爬呢,先生就想让自己飞了?


但江贺只用了一个问题,就改变了他的想法。


“难道世界上那些传授经文、教导弟子的人,都是已经觉悟的真佛吗?”


“……”


这怎么可能。


不要说真佛了。


许多寺庙里担任授业僧的,自身学佛也没多少年,经文都未必读懂了。


甚至,其中不乏一些走歪了道路的恶僧。


这样的人,又能给予怎样的教导呢?


这一刻,武悠理解了江贺的深意,想起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为世间信众扫开迷障,引领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于是,他不再沉浸于无边佛经之中。


而是走出静室,走入尘世。


去践行自己心中的佛法。


至于自身修行……


先生当年不是教导过了吗?


修佛不必拘泥于地点。


既入佛门,所走之路皆为佛道。


他可以在静室中修佛。


也可以在尘世中修佛。


……


灵童悟忧入世传法,这件事情迅速传遍天下。


无论是真正尊崇心佛之法的弟子,亦或者旧日灵佛的信众,都无比兴奋,纷纷赶来听法——


在许多信众心底深处,心佛之法或许尚有争议。


可是灵童悟忧的佛学造诣,却是毫无争议的。


毕竟经历过那么多菩萨罗汉的权威认证,属实是打出了名气,佛门顶流。


首日开坛讲法,便引来十万信众,现场人山人海。


幸好江贺早有预料,将地点选在了通行方便的开阔之地,又施法衍化诸多金莲玉座。


无论高低贵贱,皆可坐而听法。


饥有仙桃,渴有琼浆。


排场看着都让人心惊。


若是换个人来,光是这奢华隆重的架势,多半还没开讲,就会引来一些看不过眼的恶评。


将心思都花在排场上面,过于虚荣了吧?


不过,制造这番排场的人乃是顾巡天,那便没事了。


毕竟,这么多年来,顾巡天的性情早已举世皆知。


他对于外物的态度,并非是常人理解的淡薄,而是完完全全的不放在心里——


他既会借宿乡民家中,饮粗粮寡水;亦不会刻意拒绝豪门盛宴,欣然接受那些山珍海味。


随心而为,随性而动。


不会为了迎合他人言语,改变自身想法。


这种毫不做作的洒然,倒是让许多修士心生好感,认为有古时仙人之风。


反倒是武悠坐在中央金莲之上,显得有些拘谨。


也就是皮肤被晒黑了,不然信众们就能看到他红彤彤的脸蛋。


这排场,孩子都觉得羞耻了。


不过,当他准备讲法,一切纷杂念头尽数摒弃。


回忆起佛经中道理,他平静了下来,心如止水。


当他开口,敦厚声音毫无差别的传入每位信众的耳中。


“……我第一次接触经文,不是书本,而是母亲的诵经声……”


信众们本以为灵童悟忧,会根据某一本普世佛经进行讲法,去解析其中的道理,让他们得知佛的真意。


却不曾想,他开口讲述的,却是自己接触佛经的过往经历,以及自己的心路历程。


即便是提到了经文,也不过是他询问母亲后,得到的答案。


并没有说多少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这让信徒们感到惊讶。


尤其是一些身份尊贵,曾经听过大寺高僧讲经的信众,更是迷茫困惑……


这是什么讲法?怎么跟蒙童故事似的!


灵童难道就是用这种蒙童故事,驳倒了众多菩萨罗汉?!


唯有江贺微笑聆听,没有任何意外之色。


高深佛经?


我佛真意?


武悠自然理解这些,并且有足够的口才,将一切说的天花乱坠,让人沉醉其中。


他毕竟是江贺亲手教出来,侃穿了整个雷音寺的孩子。


但武悠却没有这么做。


原因很简单。


此番讲法聚拢信众十万,声势浩大。


但大洛天下的佛门信众,何止亿万?


区区十万,不过杯水车薪。


哪怕武悠永不停歇的讲法,能够亲自过来聆听的信众,也终究只是少数。


所以,江贺才会建议武悠著书立说。


他可以自掏腰包,印制大量的书籍,免费供应给全天下的信徒。


只要人手一本讲法之书,哪怕未来不再开坛讲法,也能惠及千万年。


那么,既然选择了普及性,自然要贯彻到底——


武悠打算用最质朴的语言,将经文中的道理,融入到自己的生活经历,融入到一段段故事里面。


哪怕是不识字的人,也可以通过他人口述,从一段段故事当中,领悟佛法真意。


至于那些真正深奥的、解析佛法的经文……


世间已经有了太多太多,他并不觉得自己比昔日写经的高僧大德们,理解的更透彻。


如果信众有需求,可以直接去读那些经文。


武悠现在的讲法,不仅是创作并记录的过程,同时也是在验证这个方法的可行性。


无论是他,亦或者是江贺。


此时所关注的重点,都不在那些富贵信众的身上。


而是那些买不起经文、甚至不识字,却又崇慕佛法,心中向佛的信众。


结果相当喜人。


这些信众本就很少有机会前往寺庙,听佛门的那些高僧讲法,相关经验并不丰富。


他们听到武悠讲述自己昔日的经历与故事,惊讶归惊讶,出于对灵童的期待与尊敬,仍在认真聆听。


待他们真正听进去了,反倒有些感同身受。


要知道,洛朝时期,异人的地位并不高。


武悠家境贫寒,母亲手中也只有一本快要翻烂了的经文。


他所经历的事情,许多信众也都有过相似的经历。


他所思考过的问题,许多信众也都有过相似的思考。


当武悠讲述完一段段故事。


那些不理解玄奥佛经的信众,如梦初醒。


原来我佛想要表达的道理,想要告知世人的真意。


不仅在玄奥佛法中、不仅在肃穆寺庙里,不仅在僧人的嘴上。


也在身边发生的每一件小事当中。


同时,他们也恍然大悟。


原来这才是心佛之法!


重点并非是不持戒律——


只是因为人生而有欲,亲戒律而远佛法,本末倒置。


无需看重那些清规戒律,无需到寺庙出家为僧,而是将心思放在领悟佛意、践行佛理上。


供奉心中之佛,生活处处是佛。


……


一位男子坐在莲上,两鬓斑白、眼角皱纹,年纪已经不小了。


他完全沉浸在了武悠的讲法当中。


甚至,因为被触动了内心,不由自主的流下眼泪。


可越是触动,他心头也愈发迷茫。


佛理、佛意。


灵童讲法并不深奥,却始终引人向善,符合他前半生对于佛门的看法,以及他对佛法的追求。


但是……


“法师,既然您讲述的佛法,充满了引人向善的道理。”


“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僧人作恶,玷污我佛的名声?”


当男子意识到自己情不自禁的发问时,已经迟了。


突如其来的杂音,打断了讲法。


武悠望向这名男子,并没有动怒,反而笑着开口。


“先生曾问过我一个问题……”


【武悠讲经,弟子断之,问:佛善,何僧恶?】


【武悠笑,遂述旧事,而后言:世人因三皈依,视佛僧与共,信佛亦信僧。】


【然,僧非佛,不觉悟,亦有欲,若困于利,自为恶。】


【故,学佛不学僧。】


【师因此言,方觉佛心,言可学佛。】


【众弟子悟。】


【自此,心佛弟子只余二皈依,皈依佛,皈依法,不皈僧。】


武悠的第一次讲法,持续了整整一个月。


早上开始,傍晚结束,只余留了晚上的休息时间。


如此漫长的讲法,却没有多少信众归去,反倒是越聚越多。


到了后来,前来听法的信众竟近百万之众!


人越多,问题自然也就越多。


再加上武悠来者不拒,有问必答。


这导致记录下来的内容翻倍,武悠的日常故事只占了一半,另一半则是各种各样的问答。


这么多的内容,不好塞进一本书里。


幸好江贺通过打造修士擂台,赚取了少许家资。


再加上自己投入资金,建立造纸厂、印书场,可以削减一定的成本。


于是大手一挥,将这些内容分成了四册书。


武悠的日常故事,命名为《灵童学佛》,问答则直接命名为《论佛》,分为上下两册。


后续武悠还会再开坛讲法,如果有内容,就额外增书。


“虽然花费多了点,目的却已经达到了。”


“经过这些日子的讲法,心佛宗的理念已成,足以与妖佛宗分庭抗礼!”


江贺相当满意。


尤其是“二皈依”的理念,一旦普及开来,妖佛之宗将受到彻彻底底的打击。


如果佛门信徒,只信奉佛法、道理。


对于僧人、佛寺、甚至是佛门本身,都抱有客观的态度。


即便未来妖佛之宗将心佛宗吸纳了,又有什么用呢?


你做了这么多恶事,人家已经不信你了!


当妖佛之宗失去了广大的信众基础。


江贺揭开妖佛的真面目时,才不会遭遇那么多抵抗与质疑。


“话说回来……”


“无论是武悠的学佛故事,又或者问答论佛,我的出场比例都好高啊……”


《灵童学佛》一书里,有百分之五的内容,讲的是武悠幼年的事情。


剩下百分之九十五,都是他在江贺身边时的经历,而且大多是通过江贺的日常举动,领悟到了佛法道理。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江贺就是灵童学的那尊佛。


《论佛》就更离谱。


超过百分之八十的篇幅,武悠的开场白都是“先生说过”、“先生问我”、“我问先生”……


直接改名叫《师说》、《巡天论佛》都没有半点违和感。


多少有些刻意吹捧的嫌疑。


偏偏这些又是武悠发自内心的想法——


他八岁开始跟在江贺身边学佛,许许多多的道理,都是从江贺这里学来的。


总不能将这些强行抹去吧?


江贺也不好过多干涉,只是心中有些古怪。


“后世之人,应该不会把武悠看成当世第一顾吹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