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我把日常技能肝成了神通 > 第三十四章 杜少陵

第三十四章 杜少陵

作者:想在海边走 返回目录

“刚刚我那几句说的怎么样?是不是显得很有文化。”


走出魏家院子后,郭貔貅忽然看向身旁的随从,问道。


“公子本来就很有文化啊。”


“少拍马屁,说实话。”


“的确是很有文化水平。”


“那就好。”郭貔貅微笑着点了点头。


他来之前,曾经向张兴业详细的打听了一番,得知了魏毅原本乃是童生,真正的文化人。


所以他就想着,自己在人家面前说话,也不能显得太没文化了。


免得人家嫌弃自己,不愿意跟自己做朋友。


好在平日里经常跟那群没什么文化,却硬装有文化的富家公子哥们,在一起装逼,呸,是交流。


倒也能说出一些文邹邹的词。


“对了,以后在魏毅面前,不用搞那些排场,人家是清高书生,最讨厌这种东西,没听人家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吗?”


“小的知道了,对了少爷,苹果皮削好了。”一名随从举起一个削了皮的苹果。


郭貔貅拿过来,咬了一口,然后继续说道:“稍后你派人去跟吴馆主说一声,以后这魏家的护院工作不必收钱,让他回头再多派十个八个人过来,给我把魏家保护的好好的。”


“小的知道了。”


……


傍晚时分,靖安王府内。


参加完竹山局雅集回来的赵瑾思,站在书案之前,静静的看着平铺其上的纸张,


细细品读其上的诗词,仿佛又有了更深层次的感触。


却也让她更加喜爱这些诗词。


她拿来笔墨纸砚。


将那些诗词重新抄了一遍,然后裱了起来,挂在自己的书房之中。


“若能得这诗人笔墨,亲自书写,那该多好啊!”赵瑾思心说着。


她很喜欢那纸张上原本的字迹。


与之比起来,自己的笔法却是稚嫩了许多。


而且似乎只有他的字才能与那诗词的意境,相得益彰,形神合一。


奈何青州城之大,想要找到这诗人却并非易事。


不然她真的想亲眼见一见这诗词的作者,


想了解他是怎样的一個人,听一听他的故事,


或许还能与他谈笑古今,吟诗作对,交流心得。


也想要向他求得那《将进酒》的后半部分内容。


“到底该怎么才能找到他呢?”赵瑾思心想着。


毕竟自己总不能把人家的诗词张贴出去,寻找他的创作者。


那样实在无礼。


“对了,我可以先尝试寻找这荷包的主人。”赵瑾思的目光忽然落在了那荷包之上。


或许这荷包的主人就是这诗词作者的亲人,找到她便可以找到这位创作者。


“我可以请衙门张贴一个失物招领的告示,或许就能找到这荷包的主人了。”想到这里,赵瑾思打定主意,明日便安排人到衙门走一趟。


赵瑾思将那些纸张重新叠好,放回荷包之中。


然后站在自己抄写的那些诗词前,继续品鉴其中韵味。


其实这些诗词中有些用词和内容,她也无法完全解读。


但却并不影响整首诗的意境和观感。


只可惜,每每读到那《将进酒》时,都有些许意犹未尽的遗憾之感。


“郡主,杜夫子来了。”门外传来了婢女通报的声音。


“快有请!”赵瑾思忙说道。


就在这时,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踱步走了进来。


这老者虽然容貌苍老,但目光矍铄,一身儒雅之气。


他名为杜少陵,字拾遗。


乃是大炎王朝著名学者,曾担任过礼部侍郎,后被贬官到小县城。


更是因为对朝堂政局感到失望,而选择辞官回乡。


后被靖安王聘用担任了清风书院的山长,主管书院一切事务。


这清风书院乃是青州府境内最大的书院。


是由靖安王府出钱建造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


赵家乃是传承悠久的武道世家,将门家族,早在前朝时期就存在了。


其家族尚武者甚多,饱读诗书之人却很少。


而青州府原本也是民风彪悍,重武轻文之地,少有文人墨客。


但现任的靖安王,自幼便喜欢研习文学,饱读诗书。


却苦于身边都是武人,知音难寻,也无交流之人。


所以他在继承王爵之位后,便极力推行文学之风,更是创立了清风书院。


也正是他,让青州城的文化之风开始盛行,文人墨客如雨后春笋。


许多人也开始重视读书学习。


就连习武之人也有不少喜欢吟诗作对,诗词歌赋的。


而赵瑾思便是继承了他父亲对文学的热爱。


“郡主,今日前去竹山局参加雅集,可有什么心得想要与老夫交流一二?”杜少陵走进书房后,笑着问道。


“老师,今天在雅集并无心得,但却幸运看到了几首旷世之作,让学生大为触动,倍感震撼。”赵瑾思作揖道。


听到赵瑾思的话,杜少陵有些好奇,眼中浮现感兴趣之色。


能够被赵瑾思称为旷世之作的,应该也差不了。


“老师,您这边请!”


赵瑾思将杜少陵请到了一旁,那挂满字画的墙壁前。


“这几首诗词便是学生今日有幸看到的惊世之作!”赵瑾思指着墙上的几幅字说道。


杜少陵凝神看去,目光率先落在了那首没有标题的七言绝句上。


但见那句“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时,一双苍老的眼眸顿时迸射出了惊讶的光芒。


不过他没有急着去评价,而是迫不及待的立刻又看向了另一首。


脸上的惊讶也变成了惊叹。


那目光更是越来越亮,甚至有些炙热。


最后整个人仿佛完全沉浸在了那诗句之中。


脸上的表情时而凝重,时而舒缓,时而微笑,时而激动,时而感慨,时而惊叹。


整个人的情绪,似乎完全被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所带动。


跟随着那诗词的内容,一起哭一起笑。


一起举杯高歌,一起狂妄大笑。


看到这些诗作,他内心有着强烈的情感共鸣,仿佛那就是自己的心声。


其中很多思想和情绪,都与自己曾经写过的诗词不谋而合。


但与其比起来,自己的诗作总显得有些束手束脚,且过于沉重和悲观。


不如他这般大气磅礴,狂放不羁,也不如他那飘逸潇洒,乐观自信。


那种即使处境艰难,前途未卜。


也依旧勇敢笑对的气魄和境界,是他活到现在都不曾具有的。


却也是他渴望而向往的。


尤其是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简直让他大为振奋,拍案称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