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大明:剧透未来,朱元璋崩溃了 > 第二九一章 父皇,我就问问朱祁镇的事,你咋就变成这样了??

第二九一章 父皇,我就问问朱祁镇的事,你咋就变成这样了??

作者:墨守白 返回目录

奉天殿内,随着朱元璋一句话说出,一下子就将满朝文武,都给听懵了。


在此之前,他们很多人都是各种的猜想,太祖高皇帝把他们召集起来,还说有事情要颁布,到底颁布的是什么大事。


可不论怎么想,都没有想到,他所要颁布的大事,竟然是要把他的祖训给废除!


话说,这祖训不是太祖高皇帝,非常得意的东西吗?


为了编写祖训,他可谓是绞尽脑汁,洪武二年开始动笔,一直到洪武六年才最终定稿。


历经四年。


后面更是两次修改,一直到洪武二十八年,才算彻底定下。


这怎么现在……说废就废了?!


他真能舍得?


这不是在做梦吧?


朱元璋将众人的反应收入眼中,对此并不意外。


他停顿了一下开口道:“准确的来说,也并非是把咱的祖训给废掉了。


而是将祖训里的不少东西给废了。


比如不征之国。”


朱元璋当初,从韩成这里听说了后世之人,把他的祖训给钻成了筛子。


他留下的祖训,不仅仅没有束缚住那些官员,乡绅,相反还变相的,成为了那些官员们手中的工具。


被各种想方设法的钻空子,歪曲理解自己的祖训。


把自己的祖训,当成对付大明后世皇帝的工具来用。


朱元璋是真气。


并不止一次的升起过,要把他的祖训给彻底的废掉的念头。


但是经过一番仔细的思索后,朱元璋最终还是把这个念头给按了下来。


觉得不能如此做。


虽然从长久来看,祖训有着这样那样的毛病。


但是,却也能将一些东西给弄成定制,用来稳定大明。


做大明长久安稳的基石。


就比如,在大明原有的历史之上,他的祖训有很多地方,都被钻成了筛子。


可是有些方面,却没人能动摇。


最多不过是在他定下的祖训上,进行一些发挥。


心平气和的去看待这事情,他觉得他的祖训,确实在后面引发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给大明,以及不少的君王,都带来了很大的束缚。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同样给大明带来了不少的好处,让大明变得安稳。


既然这样,那他就把那些对于大明,大大不利的地方给修改掉。


再补充上一些,对大明以及大明后世有利的祖训进去,形成新的祖训也就是了。


不能因为祖训有一部分的问题,就将其全盘给否定掉。


在冷静下来,并进行了一番思索后的朱元璋看来,这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大明!


周边小国,多为我华夏之藩属。


有一些藩属国挺老实,但有一些藩属国,却一直暗地里搞小动作,认不清他们的地位。


妄想挑战天威!


越是不打,他们就越是不将我泱泱大明放在眼中!


只有仁德,不宣诸于武力,根本不能让他们感受到我大明之强盛。


不能让他们跪服!


所以,该打就要打!


蛮夷畏威而不怀德。


只有仁德,没有武力,不去征讨他们,他们就越发蹬鼻子上脸。


比如这倭奴就是如此。


今后,该打就要打!”


听到朱元璋这话,朝中众人这才心头一动,变得恍然大悟起来。


就说嘛!太祖高皇帝怎么可能,会将他所制定出来的祖训给废除?


原来是只废除其中的一部分。


对于朱元璋会在这个时候,说出废除不征之国的事情,并说出这样的一番杀气腾腾的话来。


有的人感到很感到很意外,很担忧,也有的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尤其是那些武将们,更是一个个兴奋不已,暗中摩拳擦掌。


觉得今后有他们的用武之地了。


就该如此做!


周围的那些蛮夷之国,不懂礼数,需要大明的兵将教他们该怎么做人才好。


但也有一些人心中忧虑,怕大明从此开启了好战之先河。


国虽大,好战必亡!


当初太祖高皇帝,列出那些不征之国来,也是觉得那些地方过于偏远,而且过于鸡肋。


打他们会花费诸多的银钱,动用很多兵马,很容易把大明拖入到战争的泥潭里。


打输了丢脸,打赢了又没有什么太好的收益。


担心会因此而拖垮大明。


这在不少人看来,是一个非常好的抉择。


可哪能想到,重新回来的太祖高皇帝,竟仿佛突然性情大变。


做出了这样的安排来。


实在是糊涂啊!


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有些人心中不满,觉得这不是一个好兆头,却也不敢出声反对。


生怕太祖高皇帝会在此时动手,将他们给砍了。


朱元璋见到自己将这事说出来后没有人反对,略显遗憾。


他还想着有人跳出来激烈反对一番,然后他将之给砍了,好用来祭旗呢!


结果这些人,竟然没有一个人和自己争辩。


也没有人说什么,国虽大好战必亡……


停顿了一会儿,确认确实没有人反对后,朱元璋便又一次开口道:“除此之外,咱还要废除海禁!


从今日起就要开海!


将重新设立市舶司,鼓励人出海进行贸易。


当然,是要在官方允许的情况下。


要杜绝走私,严厉打击走私,打击走私之人和海外海寇勾结,残害我大明百姓!


不仅这样,咱还要将这一条给写进祖训之中!


让今后子孙,都不许再固步自封,闭关锁国!


要让后世之子孙牢记世界之大,让他们目光变得长远开阔。


不能只把目光放于大明之内,也要投注于大明之外。


要从海外那众多的地方获得财富。


任何时候,都不许狂妄自大,自视甚高!


觉得大明为天朝上国,觉得大明的物产就足够丰富,不需从外面那些地方来获取!


遇见好东西,就要给吸收过来,变成我大明的。


要组建海军,要征服世界!”


“第三,则是从今之后,大明的藩王,封于海外远离大明之处。


不许给任何藩王,分封我大明已控制住的疆域!


若是有些藩王,不愿到海外去分封建国,那么便只能当一闲散王爷,没有封地,要交还三护卫。


藩王应带着其三护卫,还有一些朝廷所支持的兵马粮草,到海外去开拓,去传播华夏之文明。


去亲手建立属于他们真正的封国!


当然,这些封国,依旧属于我大明,其开拓出来的土地,也属于我大明。


但是藩王在其所建立的封国内,却拥有较高的自主权力……”


藩王外封之事,按照朱元璋原本的设想,那自然是把所有的藩王,都给一股脑的都封到外面去。


国内一个不留。


但经过他的一番思索之后,却最终没这么做。


觉得这样,太过于一刀切了。


并不是所有的藩王,都适合丢到海外去分封建国。


有的藩王天生有冲劲儿,一身才能,留在国内当一个太平王爷,肯定是太屈才了。


比如洪武朝的自己那几个很能打的儿子。


比如这个时候的朱高煦。


天生就适合把他们丢到外面,让他们去拼搏。


可有的人并不适合,比如一直醉心医学,并且已经在医学上面,做出了不少成就的自己家老五。


这样的人,将他丢到外面去,让其去分封建国,对他而言是一件很残忍的事。


对于大明而言,也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所以经过仔细的衡量之后,朱元璋有了解决的办法。


那就是选择到海外去分封建国的人,可以拥有王府三护卫,还有大明其余一些物资上的支持。


那些不愿意到外面去的藩王,则只有藩王名头,没有封地,也没有王府三护卫。


等于说是没有军权,没有封地,只能做一个闲散王爷。


这样的话,对于那些敢于迈出去,带人打生打死去开疆拓土,传播华夏文明的藩王而言才公平。


不然,只留在大明之内,便可享受到封地,三护卫等待遇,那势必会有不少人不愿意出去。


朱元璋这接连三条说出,起到的效果,宛若石破天惊一样!


原本朱元璋来到建文朝后,就立刻动手进行了一番大刀阔斧的举措。


就让很多人都知道,要变天了!


可是现在,听到了朱元璋所说的这样的一番话后,他们才发现,他们之前所想的还远远不够。


太祖高皇帝所想要做的,要远超他们的想象!


他所进行的变革是真大!


朱元璋说完之后,便又竖起了一根手指头。


没有再给这些人多想的时间,也没有给他们留讨论的时间。


今天,他把建文朝的文武朝臣召集在这里,只是向他们宣布这些事,并不是在这些事情上征求他们的意见。


“第四,不许再将各种机巧,各种技术,给说成奇淫巧技!


不许再打压工匠们,不许打压各种技术发明!


大明从今之后,不仅要注重文化的发展,同样也要重视技术之发展!之改革!


尤其是火器的发展,更是重中之重!


火器才是未来!


当火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足可以解决北北方鞑子!


可以让那些鞑子,从能征善战,变成能歌善舞!


今后大明当设立火器部,寻找并培养能工巧匠,专门制作火器。


各种待遇都要提升上去!


谁再敢说这些东西是奇技淫巧,再敢说这些无用。


再敢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敢明里暗里阻挠这些事施行,就让他上战场上去,用嘴给那些敌人打仗!


看看别的是不是下品!


文化很重要,但是与之相对应的,各种技术以及技术产品,也都一样重要。


这就像是人的两条腿,缺了哪个都不行!”


朱元璋说完这话后,便满是威严的站在了这里,等着下面众人的反应。


他知道,他所说的这些事,别看一个个都是石破天惊的。


但要论起抵触最大,反对意见最多的,就是现在自己说的这个!


他太清楚,那些读书人到底有多冥顽不灵。


到底有多么的在意这事儿!


那绝对是像刨了他们祖坟一样!


读书人群体这么大,里面不乏一些明事理之人,但整体而言,却大多都是思想守旧之辈。


或者说有一部分是守旧,但更多的却是利益使然。


有些人也明白,各种技术有多重要。


可就是要享受着技术便利的同时,还要疯狂的去打压各种技术的发展。


去污蔑它们,贬低它们,将之说成奇技淫巧,用来维护他们读书人的地位。


从而好获得利益。


这件事,绝对会像捅了马蜂窝一样。


果然如同朱元璋所想的,在他说出了这话后,有很多人都是不由得面色大变。


很显然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朱元璋见此,脸上神色不变,心里却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接下来,这事谁敢反对,他就杀谁!


就如同他说的那样,杀上一部分,剩下的一部分,将他们拉到前线去。


让他们去作战。


他此番前来,就是要替老四尽可能的扫平障碍,给老四铺路的。


反正他是在这边干一票就走,很快就会把皇位传给老四。


这些事儿,他这个开国皇帝来做,要显得顺畅的多。


同时他也愿意,替大明,替他的儿子做这个恶人。


把最棘手,最得罪人的事情给做了。


剩下的再让老四去做,老四今后就更加容易打开局面。


也更加容易收拢住人心。


可以说朱元璋在这件事情上,是真的在不遗余力。


也真的如同他之前所说的那样,要把朱棣扶上马,再送上一程。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令朱元璋有些意外和失望。


因为等了一阵之后,虽然有很多人面色巨变,似乎想要说些什么。


可最终却没有一个人敢说话,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


这和朱元璋所想的,跳出来几个人,让他再杀鸡儆猴来上一番,让这些人在这件事上,变得更加印象深刻。


知道自己在这件事情上,有多大的决心的想法落了空。


不过朱元璋并不是那种,等着机会往头上掉的人。


既然没有人跳出来当这个露头椽子,那他就自己制造出来一个。


当下他便坐在龙椅之上,双目在奉天殿的群臣身上来回扫视。


如此看了一会儿之后,目光落在了一个人身上。


这人身子又瘦又高,脖子也显得有些长。


在这众多官员当中,显得很是突。


朱元璋望着他开了口道:“杨士奇是吧?


来,你来说说,这个事儿怎么样?”


在感知到太祖高皇帝的目光,在众人身上扫视之时,杨士奇就尽可能的缩了缩脖子,把身子弄得更低一些。


不让自己那么显眼。


可是哪能想到,竟还是被太祖高皇帝给点了名。


这个事儿怎么样?


那按照杨士奇的看法,那自然是不怎么样。


他一直所接受的教育,接受的观念,以及现在所看到的各种情况,都是这些匠人是低贱的。


读书人就是高。


那些人,是真的不能和他们相提并论。


也不能如同太祖高皇帝那样,将他们的读书人,和那些匠人们比作一个人的两条腿。


真的是太拉低他们读书的人的身份,也太提高匠人们的身份了!


杨士奇立刻上前一步,对着朱元璋认真的行礼。


而后面色严肃的道:“回禀陛下,这事儿,在微臣看来是应该的!


您说的非常对!


这些东西,真的是奇迹淫巧吗?


在微臣看来并非如此!


比如咱们现在所乘坐的马车,睡的床,坐的椅子,穿的衣服,将士们所用的弓弩,盔甲等等。


所有的东西,都是需要技术的。


也正是因为一代代匠人们不懈的努力,把技艺传承下来。


并不断的进行发展,才能够变得更好,我们才能享受到这些东西,所带来的便利和好处。


这些东西,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都需要借助各种工具,经过一定的程序,才能最终做出来。


这些真的是奇技淫巧吗?


在微臣看来,绝对不是!


谁若说这些都是奇技淫巧,那他今后就别吃饭了,也别穿衣了,直接自己光着身子去过活吧!”


面对朱元璋的询问,杨士奇一脸正气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听到杨士奇的回答,朱元璋稍微有些意外。


杨士奇他自然听说过,毕竟这是三杨之一。


在韩成和他讲述的时候,还专门提及了他们。


知道杨荣,杨士奇这些人,乃是自己洪武朝的太学生。


后面一路来到了内阁里,地位很高。


做出来的事情也不少。


而文官的地位,在洪熙,以及宣德年间,能够有很大的提高,和他们也有着不小的关系。


原以为他这样的人,在这些事情上,肯定会有不小的意见。


哪能想到,询问之后,竟给出了这样的说法。


不过稍微意外后,朱元璋又忍不住暗自笑笑。


果然,这能够进入内阁之中,做出这么大事情的人,历经好几朝,都能保证自己身居高位。


那还是有两把刷子在的。


不说别的,单单这底线就很灵活。


“说的很好”


朱元璋冲着杨士奇点点头道:“咱希望你是如此说的,心里面也是如此想的。


今后更要如此做!”


杨士奇闻言,连忙点头表示自己记住了。


绝对不会忘记太祖高皇帝的教诲。


也不会忘记他今日所说的话。


接下来,朱元璋又连续点了好几个文臣的名,问出相同的问题。


有了杨士奇做出来的表率,剩下的这些人,自然知道该怎么说。


哪怕是很多人,都不认同朱元璋所说的那些话,觉得那些低贱的工匠,又怎么能和他们这些读书相提并论?


可却没有一个人敢说个不字。都说朱元璋说的对,不能万物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不对的。


在理想还有死亡之间,到底该选哪个,这些人也都用脚投了票。


问了一番后,朱元璋这才满意的点点头。


“既然如此,那这事今后就这么做。


事情已经说好了,今后谁敢在这事情上打折扣,搞小动作,都没有什么好果子吃!


咱的手段你们是知道的,咱在这件事情的决心有多大,伱们也是知道的。


希望你们好自为之。


咱可不想到时候,看着你们尸首分离,全家团团圆圆的一起去阴曹地府。”


朱元璋的这一番话,说的挺幽默。


可是这些人却没有一个能笑得出来。


因为他们都知道,太祖高皇帝给他们说这些话,可并非是说说而已。


送人全家到阴曹地府去团圆这事,他真能干得出来。


而且还没有任何的压力。


这事儿他没少干。


接下来,朱元璋又和这些人又说了不少,关于他祖训的事情。


这些人连最为难以接受的,提高工匠地位的事情,都能够接受。


那么其余的接受起来,就更加的没有困难了。


朱元璋所宣布的诸多事情,全部全票通过。


没有一个人出言反对。


而这些,朱元璋也都已经是写在了修改版的祖训之中。


且已经正在让人,加班加点的去雕版印刷了。


再有几天,就能印刷制作出来很多。


他会将这些给发下去,让众多朝臣,还有下面的那些人,都好好的记住。


“有一点,咱先与你们说清楚。


咱知道你们很多人,脑子都活泛的很。


惯会投机取巧,钻空子。


咱所设立的祖训是死的,人是活的。


长时间下去后,肯定会有人能从上面钻出空子来。


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办法,去恶意歪曲咱的祖训。


今天咱就把话说明了,这些祖训咱写的是什么,就是什么意思。


若是有人胆敢去恶意解读,去歪曲咱的意思,那就是谋逆!


杀无赦!”


朱元璋这冷的如同冰碴子一样的话,说出来之后。


顿时就令得一些原本心里面还在想着,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今后时间长着呢,总有一天会找到机会,能在这祖训上面,钻出窟窿来的人,心里面为之一紧。


异常的心虚。


有种心里面的想法,在这个时候,全被冷酷无情的太祖高皇帝,给看透的感觉。


有人后背都湿了,出了一背的冷汗。


众人纷纷应答,说他们绝对不敢歪曲太祖高皇帝的意思。


朱元璋看着这些人,眼中依旧显得冰冷。


他才不相信这些人说的话,就算是这些人不干,后面也一样有人会干。


所以在新修改的祖训上,他就将他刚才说的那些话,写到了最前面。


杀气腾腾的,用来警告后人。


朱元璋相信,就算是如此,到了今后也难免会有人,胆大包天的接着去钻窟窿。


但能震慑住多少算多少,总是好的。


而且,有自己写在最前面的这些话,今后遇到一些手腕比较强硬的子孙了,这便是一把天然的屠刀。


可以让他们,凭此去杀那些居心叵测之人!


整肃朝纲!


朱元璋停顿了一会儿,给了他们反应的时间后,这才又一次的开了口。


“除了祖训的事情外,咱今天把你们众人都给召集过来,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


那就是咱要立燕王为太子,今后把皇位传给燕王。


大明的皇帝,让燕王来当!”


朱元璋这一句话说出,顿时令的奉天殿内,响起了一些议论之声。


虽然从太祖高皇帝回到建文朝后的一连串铁血的操作中,以及将燕王朱棣,一路从北地那边给召了回来。


太祖高皇帝不仅没有责怪燕王的意思,燕王反而看起来,还比以往更受恩宠。


就已经有不少人在猜测,太祖高皇帝,是不是要将皇位给了这燕王。


可这个时候,真的得到了这确切消息,很多人心里还是很震动的。


这事情影响着许许多多人的命运,尤其是他们这些做朝臣的。


谁当皇帝,对他们的影响更大。


徐辉祖等人自然是高兴。


但是不少文臣心里,却难受的如丧考妣。


他们太清楚这位燕王殿下,是一个什么性子,什么人了!


很多地方,那简直就是一个活脱脱的朱元璋!


手段也强硬的很。


如今又有太祖高皇帝回来亲的铺路,亲自教导。


那今后,他们这些文臣,绝对还要继续被压制。


想要过上好日子,只怕没可能了。


原本还有不少人心存幻想,觉得按照太祖高皇帝对懿文太子朱标的疼爱。


有很大可能,还是会从朱标的那些儿子里,选一个出来继承皇位。


而只要是那些人当皇帝,别管是哪一个,他们都不慌。


一方面这些人,都是打小就是他们这些儒家之人教导出来的。


对他们儒家文臣,天然就具有好感。


另外一方面,乃是因为这些年纪不大,涉世不深。


没有治国理政的手腕。


影响和操控起来,更为方便容易。


可哪能想到,一向喜欢朱标的朱元璋,这次竟然在这个事情上一反常态。


直接把朱老四给弄成了太子,今后要让他当皇帝!


那这对于他们来,简直就是灾难性的!


可在这种事上,没有那个人敢站出来反对。


毕竟从太祖高皇帝,此时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来看。


他只是把这事拿出来宣布一下,并不是征询他们的意见。


“都没意见是吧?”


朱元璋等了一会儿开口询问。


“好,既然都没意见,这件事就这样定下了。”


听到朱元璋这话,不少人都是嘴角抽搐,心里面要多难受就有多难受。


总觉得朱重八这个要饭的,厚颜无耻!


就你这样一副杀气腾腾,站在那里,谁敢吭声就要杀人全家的模样,谁敢有意见?


接下来,朱元璋就让人宣读了立朱棣为太子的诏书。


并举行了相应的仪式。


事情完成之后,百官场祝贺。


而这事情传出之后,也令许多人的心神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尤其是不少藩王,更是如此。


但这事儿是他们爹做出来的决定,他们也没有办法。


其实相对来说,比起他们四哥被父皇给弄成太子的事儿,更为让他们在意,让许多人为之难受的,还是藩王外封这个决定。


这个决定传出之后,顿时就令的不少藩王,是一片的鬼哭狼嚎。


心里那叫一个难受。


原本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藩王。


手里面要兵有兵,要人有人,还有封地。


又有父皇所给定下的各种俸禄。


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


结果现在,父皇留给他们的选择,一下子就剩了两个。


而且还一个比一个苛刻。


要么带着三护卫,还有一些人手,来到蛮夷之地,和那些蛮夷之地的人做斗争。


要么就交还三护卫,交还封地,做一个闲散王爷。


这一刀割的是真痛!


当然,这也仅仅是对那些胸无大志,想要混死等混吃等死的人而言。


对于一些,想要外出闯荡一番,不甘心只当一个处处被猜忌,处处被压制的藩王的人来说。


这消息令他们兴奋的睡不着觉。


只觉得这是一件,再好不过的大好事儿!


……


十日之后,应天府城。


皇宫之内,显得极其庄严肃穆。


众多朝臣齐聚奉天殿。


原本分散在各处的藩王,也都全部汇集于奉天殿内。


奉天殿里,正有一场极其隆重的仪式,正在举行。


朱元璋亲自宣读了退位,把皇位给朱棣,让朱棣做皇帝的诏书。


随后又亲自给朱棣穿上龙袍,带上皇冠。


这些做完之后,也宣告着宣告朱棣成为了大明的皇帝。


而且还是位置特别稳的那种。


历史之上,因为是藩王造反做上的皇帝。


这事儿没少被人说三道四。


朱棣后期为了弥补此事,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


心里面的压力也很大。


现在,有着朱元璋的到来,再没人敢拿他得位不正来说事。


也给朱棣清扫了诸多的麻烦。


在这种情况下,朱棣应该要比原本的历史上,做的更为优秀!


朱元璋看着朱棣,身着龙袍接受百官朝拜,脸上露出了笑容。


把这大明的江山,交到老四手里,他是真放心。


而朱棣在登基之后,没有含糊,直接就将这段时间里,紧急来到应天这边的,原燕王世子朱高炽,给立为了太子。


不在这事情上,有半分的迟疑。


免得朝中诸多人,为此争来争去。


同时也断了朱高煦以及朱高燧等人的念想。


……


一日之后,武英殿内有这三人。


分别是朱元璋,韩成以及成为皇帝的朱棣。


“父皇,您这就要离去了?


这……这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呢!


孩儿也是才当上皇帝,很多事情都还不熟练。


没有父皇您的边上,孩儿实在是有些不放心,心里不踏实。”


朱棣望着朱元璋说道,显得有些不舍。


朱元璋闻言笑道:“有什么不踏实的?


你有那个能力,你做事咱放心。


咱在这边,把该做的已经做了。


接下来就靠你自己发挥了。


咱站在边上看着,反而会让你束手束脚。


再说,我们来到这边也已经有一个多月了。


虽然在洪武朝的时间,不会有任何的变化,可对于我们而言,却是真实的过了这么久。


你二妹夫,也要和你二妹成亲了。


不能在这里耽搁的时间太长。”


听到朱元璋这话,朱棣显得有些惊奇。


闹了半天,二妹夫竟然还没有和二妹成亲。


那父皇还让自己以二妹夫来称呼韩成?


这……二妹夫在父皇的心中地位,是真高啊!


不过想想倒也能明白,就二妹夫那神奇的来历,以及这一身本事。


不说是父皇,就算是自己遇着了,自己可能做到要比父皇更加的亲切。


“那……即是这样,孩儿就不多留父皇,还是二妹夫了。


只是还请父皇还有二妹夫,没事了能多来这边看看。


再在一些事情上指点指点。


好让咱大明走得更远。”


朱元璋闻言道:“那是自然,你小子可要好好的干。


指不定咱啥时候,就和你二妹夫又来了。


要是看到你做的不好,咱可真抽你!”


一边说,还一边抖了一下手中拿着的那根大号的鞭子。


朱棣连忙表示,自己肯定会好好干。


最后又道:“父皇,瞻基之后又是谁当的皇帝?做的如何?”


之前通过和朱元璋的谈话,已经知道了他之后,是他儿子朱高炽,随后是他孙子朱瞻基继位。


但对于朱瞻基之后是谁做的皇帝,却是一无所知。


所以就在这个时候问了出来。


朱棣之所以会在此时问出这事。


一方面是想要提前知道一些后面的事。


另外一方面,则是虽然父皇和二妹夫说了,他们今后还能再一次来到这边,与自己相见。


可是他终究还是有些担心。


怕二妹夫和父皇他们来不了。


那样的话,他再想知道这些事儿,可就千难万难了。


原本朱元璋心情还挺好的,可这时候,一听朱棣问出这话来,顿时心里就蒙上了一层阴霾。


“父皇,咋了?”


朱棣连忙询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