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大明:剧透未来,朱元璋崩溃了 > 第五零八章 宋徽宗出来挨打!大的来了!

第五零八章 宋徽宗出来挨打!大的来了!

作者:墨守白 返回目录

什么玩意儿?自己大宋这是又要送了吧?!


这是赵匡胤听到韩成说宋神宗朝时,还有一个重要的事,主要是打仗之后的第一个反应。


话说,赵匡胤那也是马上得来的天下。


打仗的能力还是挺强的,不怕打仗。


可是发展到现在,他却听到韩成说,自己大宋其余的皇帝要打仗就头疼。


下意识就觉得,他们大宋又要送。


实在是被他们那优秀的打仗能力,给看害怕了。


打一次输一次。


小仗倒是经常赢,就是大战就没赢过。


惟一一次赢的,还是凑巧。


然后还给人家跪地当孙子,签订澶渊之盟,送岁币……


想想就觉得憋屈!


结果现在,后世子孙居然又要打仗了。


他怎么可能会不慌?


到了现在,他已经不想着自己大宋,能打出什么样子的辉煌战果了。


只要别输的太难看,那就很够意思了。


“韩小友,请讲吧。”


赵匡胤深吸了一口气之后,望着韩成出声说道。


见到赵匡胤,已经是做好了相应的心理准备。


韩成朝道:“这次是大宋和西夏之间的战斗。


一开始时,是经略熙河。


文人王韶曾上书称:“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


熙宁四年八月,设洮河安抚司,以王韶为长官。


次年五月又设通远军,王韶兼任知军,经略河湟地区。


得到王安石的全力支持。


八月,占领武胜军,改名镇洮军。


十月,升为熙,并设熙河路经略安抚使司。


王韶为长官兼知熙州,本路所辖州、军,其时河、岷、洮三州尚未占有。


次年三月占河州,军行近两月,千八百里,又占宕、岷、叠等州。


宋复设河、岷、洮州,其余改为城、寨。


熙河路辖区终于全部占有,对西夏起到了抑制作用……”


赵匡胤听到韩成的讲述,不由的为之一愣。


显得很是意外。


不是……这事儿和他想象当中的不太一样啊!


居然不是那样窝囊废去送,而是赢了?!


不过,之前的那诸多窝囊的经历,让他很快又压下了心中的欢喜。


让自己先稳上一手,别高兴的太早。


实在是自己大宋的,这些破事太多了。


还是先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免得等一下有情况急转直下,让自己也受不了刺激。


“元丰四年,西夏梁太后囚禁夏惠宗秉常导致国内政乱。


宋神宗认为攻占西夏的良机已至。


趁此发动五路伐夏大战。


宋神宗部署李宪部出熙河路,种谔部出鄜延路,高遵裕部出环庆路,刘昌祚部出泾原路。


其中刘昌祚受高遵裕的节制?


王中正部出河东路,


欲一举攻克西夏兴、灵二州。


按作战计划,泾原、环庆两路合取灵州,河东、鄜延两路先会师夏州,再攻怀州。


最后四路合攻兴州。


宋廷还请吐蕃出兵渡黄河攻取凉州,以牵制西夏右厢兵力。


哦,对了,这一次出兵以李宪为主。


这李宪是个宦官。


宦官?


赵匡胤的眼皮子跳了跳。


心中的那些期待一下子就降低了很多。


有种想要骂娘的冲动。


果然还如同自己所想的那样,对于这事情,自己根本就不能抱有太多的希望!


这才刚听到了一点好消息,紧接着,就又给自己来了这么一个暴击。


以宦官为主将,这都什么破事儿?


又宦官当主帅的吗?


而且还是攻取西夏这么大的事情上!


不是说他看不起宦官,而是说宦官在这等事情上真不行。


尤其是又想到韩成,在这个时候专门将这个事儿给说了出来。


顿觉心中更是往下一沉。


只怕……十有八九会坏事。


但是又想一想,赵光义这混账东西,弄的以文御武,等一系列的破事儿。


又说不出话了。


这是宋朝的老传统了!


虽然听起来以宦官为主帅,听起来似乎有些扯淡,过于离谱。


但赵匡义干的事,直接把文武弄失衡了……


突然之间就觉得,自己把他直接给弄死,过于草率了……


“五路中,李宪以大将李浩为先锋,由临洮出发,翻越马衔山,至康古城,进而取西市新城。


九月二日,攻克兰州。


李宪设帅府于城内,并建置兰州。


李浩为知州。


次年正月,宋廷改熙河路为熙河兰会路。


兰州归入北宋版图。


种谔作战积极,率所部沿无定河西进,起初势如破竹。


通过一系列间接攻城战略的运用,先后攻取了西夏的米脂寨、石州、夏州、银州等地。


但很快就因为军粮供应不继,又逢大雪,部队非战斗减员达三分之二以上……


泾原路刘昌祚部作战勇猛,乘胜直抵灵州城下。


但高遵裕缺乏对战局的整体把握,在缺乏攻城器械、后勤不足的情况下盲目命令刘昌祚直接攻城。


宋军屯兵坚城之下,围攻十八日不克。


而西夏军放黄河渠水灌淹宋军营地,又断绝其粮饷之道。


宋军士兵因冻溺饥饿而死者极多。


宋廷因此下令班师……


此战宋军只占领了银、石、夏、宥诸州和横山北侧一些军事要点?


使西夏在横山沿边地带,不敢耕者二百余里。


但相比于消灭西夏的初衷,战果确实不怎么样。


元丰五年九月,给事中徐禧、鄜延道总管种谔带兵攻夏。


准备一举灭夏。


徐禧等人攻入西夏横山地区,直逼西夏首都兴庆府。


为了灭夏,徐禧等人在永乐川筑永乐城。


西夏梁氏遣统军叶悖麻、咩讹埋等,领六监军司兵三十万攻永乐城,


徐禧不听部下高永亨突袭敌军的正确谋略,而以兵万人列阵城下。


夏军渡河后,向宋军发动猛攻,宋军战败,退入城中。


夏军兵围永乐城,截断流经城中的水源。


沈括以及宦官李宪等人的救兵受阻。


由于怨恨徐禧,种谔未予援救。


夏军终攻破永乐城,徐禧等人死难,宋军战死士卒、役夫二十余万……


……


“砰砰砰……”


韩成的房间之中,很快就响起了一连串砰砰的声响。


赵匡胤再也忍不住了,整个人发疯一般的,在这里疯狂的打砸起来。


打的都是什么破仗?!


简直就是在那里把人养死里坑!


神宗勇气可嘉,可是这仗打的实在是太稀烂了!


害死了多少人!


打仗不是这么打的?


他这个时候,是真的很心疼那众多死掉的将士。


就是因为那诸多的破事,都永远的留在了那里。


虽说慈不掌兵,赵匡胤不是一个心软的人。


可是,看到他们在这些愚蠢之人的带领之下,就那样的死掉了。


还是异常的难受……


真的说起来,宋神宗和前面的那几个皇帝比起来,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


也正是因为不错,所以他才对他有了不少的期望。


而王安石的变法这件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国家手里面有钱了。


结果现在来了一个五路进攻西夏,还大败而归。


那这等于是,这一下子就把这些年来,好不容易给积攒下来的钱,都给回挥霍了一个七七八八。


有了这一次的惨败,那接下来很多事儿,又会变得特别的艰难……


造孽!


当真是造孽啊!


哪怕赵匡胤一开始,就努力的降低了自己的期望。


但此时听到这些后,还是忍不住深受刺激。


总觉得这些人,把事情干的是当真稀碎……


“宋神宗在此之前,从来没有想过西夏之战会失败。


更不会想到,居然还败的如此凄惨。


所以得到消息后,是大受刺激。


元丰八年正月初,由于对西夏战事的惨败,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


病情恶化。


大臣们乱成一团。


王珪等人开始劝赵顼早日立储。赵顼此时已经有不祥的预感,无奈地点头同意了。


神宗六子赵佣,改名为“煦”,被立为太子,国家大事由皇太后暂为处理。


时年十岁……”


韩成等到赵匡胤看起来心情平静下来了一些之后,便又一次开了口。


赵匡胤也又一次陷入了沉默之中……


“在大宋的这众多皇帝里,宋神宗和他们比起来的话,已经是很不错了。


算是除了你之外,最能拿得出手的皇帝了。


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贬官之后。大宋的变法并没有停止。


而是由他这个皇帝,从由幕后走到了台前,亲自主持。


然而,变法依旧伴随着反对的声音。


失去了王安石,赵顼本就很难受,又要独自面临巨大的压力,不免有些恼火。


于是,他决定实行更为强硬的手段,来推行新法。


严惩反对变法的官员。


赵顼没有停止改革的进程,经过他的不断努力,宋朝基本建立起了更有利于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其基本制度一直实行到宋朝末年未再进行大的变动。


他经过深思熟虑,下决心对官僚体制进行改革。


首先对朝堂机构进行整改,使‘台、省、守、监之官实典职事,领空名者一切罢去,而易之以阶,因以制禄’。


适当合并机构,裁减官员。


使官员名实相符,有职有权。


设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统管朝堂行政。


中书省主管宣布皇帝命令,批复臣僚奏议,决定重要官员的任免。


下设吏房等八房办事机构。


门下省主管审议中书省所定事宜。


尚书省是执行机关,设宰相,分六部,行使实际权力。


但兵部只管保甲、民兵等事。


实际兵权仍为皇帝和枢密院掌管。


这样,宋初以来朝堂机构虚职多而实职少的弊端,得以扭转。


原来‘三省长官不预朝政,六曹不厘本务’的怪现象消除了。


其次,宋神宗还统一了全国官员的薪金。


原来只领薪金的虚官,改为相应的阶,以阶级领薪金,以便于对官员的考核和使用?


使‘卿士大夫涖官居职,知使责任,而不失宠禄之实’,发挥官员的积极性……


不过,他的元丰改制,虽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没有、也不可能进行彻底的机构体制改革,精简官员?


因而他徒有良好的愿望,却不可能达到巩固改革成果的目的……”


听到韩成所言,赵匡胤随之叹息一声。


观其所作所为,还真的是自己大宋,除了自己之外,又一个有一定能力,想要好好干的君主了。


但可惜,能力终究还是有限。


而他所面对的情况又太过于复杂。


到了那时,已经是积重难返。


王安石被罢相后,有他这个皇帝在。


变法之事,不至于会被彻底废除。


如今他这个皇帝去世了,只怕变法就又会彻底的失败。


之前的种种,都将会被废除。


再一次回到了原点……


经过那经过了这一番的折腾之后,大宋的问题,也将会更加的严重。


那些反对变法的人,反扑也将会更加的厉害。


赵匡胤一时之间,只觉得无比的心累……


“太祖皇帝,给你说点儿大宋神宗之时有趣的事。”


韩成见到赵匡胤这个样子,想了一下便人开口说了起来。


想要缓和一下气氛。


免得把赵匡胤给整没了。


“就是当初王韶经略河湟时,一胡人首领俞龙珂,很快就便是要归顺大宋。


而他归顺大宋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请求宋朝皇帝赐他们姓包,他就愿意带着十二万部族归顺大宋。”


赵匡胤听到韩成的话后,不由的为之一愣。


这事情,着实是有些出乎他的所料了。


同时也显得有些奇怪。


赐姓之事,历来有之。


其中,最大的荣耀便是赐国姓。


那么在自己的大宋朝,那些外族人就算是想要谋求什么赐姓。


那应该谋求的也是姓赵而已。


怎么这个时候,所谋求的居然是姓包?


这事,他是真有些想不太明白。


如此想着,忽然灵光一动,一下子想起了之前韩成与他所说的仁宗朝时的,一些比较出名的臣子。


其中就有一个包拯包青天的。


莫非……便是因为此人,那俞龙珂才会提出这么一个请求?!


“不仅仅是他,到了后面,还有其余的一些蛮族的人,也请求赐包姓,归顺大宋。


而那个时候,包青天包公已经去世,差不多十来年了。”


说起这事,韩成都不由的为之感慨。


这包公,在当时那是真正的一代男神。


不过,也能够看得出来,各个地方,都有很多受到不公平对待的人。


还有冤无处申。


不仅仅是华夏有,其余地方也一样有很多。


不然包公这等青天大老爷,也不会这么难让人怀念。


连一些异族之人,都那般的敬佩。


赵匡胤为之目瞪口呆。


这事儿,也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


“韩小友,这……包公包青天,他都做出了什么事情?”


他忍不住想询问。


很想知道一些,关于这个拥有如此魅力之人的消息。


“包公名拯,字希仁。


庐州合肥人。


天圣五年,包公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


庆历新政失败后,曾主张严格选拔官员,裁汰冗杂、贪暴、懦弱的官吏。


年老的官吏应强令致仕,以解决冗官问题。


停止招募士兵,拣斥老弱,以解决冗兵问题。


并选将练兵,训练义勇以备边。


抑制贵戚和宦官等的权力,轻徭薄赋,节省开支等。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后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知谏院时,多次论劾权贵,建言兴利除弊。


再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祐六年,升任枢密副使。


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包拯逝世,享年六十四岁。


获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后世称其为“包孝肃”。


包拯审案明察,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


令行禁止。


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身后成为家喻户晓的“清官”典型。


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


如此名臣,确确实实让人心向往之!


怪不得这包拯,会这么出名!


怪不得这韩小哥,会专门和自己说宋仁宗之时,名臣辈出。


这还真就是如此。


但可惜,名臣虽多,却终究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把自己的大宋所存在的那些严峻的问题给解决了……


……


“韩小友,为什么会是神宗的第六子继承皇位?


他才只有十岁。


这些人……莫非是准备通过这些办法,来操控朝堂?”


已经缓了过来的赵匡胤,望着韩成又一次出声询问起来。


而在他问出这话时,其实已经是确定了事实情况就是如此。


毕竟对于那些心里面有一些想法的大臣们而言,年幼的皇帝,无疑才是最好的皇帝。


这些人当真其心可诛!


韩成摇头道:太祖皇帝,这事情和你所想的不同。


之所以会是老六上位,是因为宋神宗的前五个儿子都夭折了。


身为老六的他,就是最年长的儿子。


所以众人才会力挺立他为皇太子,继承皇位。


什么?!


在听到韩成所说的这话后,赵匡胤为之呆住了。


这事儿,还当真是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


这……这绝对是赵光义那狗东西,做出来的一系列的破事,太过于畜生了!


所以才直接报复到了他的后代身上。


他的后代里,才会如此的子嗣艰难。


以至于不断的出现少年天子。


赵匡胤这个时候,都有些不太想听接下来的事情了。


因为他很清楚,这少年天子当政之后,会出现什么情况。


只会让人把持朝政……


“赵煦早年历封均国公、延安郡王。


元丰八年二月,被立为太子,三月即位为帝。


次年改年号为元祐。


赵煦登基时年龄尚幼,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


高氏起用司马光等,反对熙宁变法的大臣执政,恢复旧法。


主张变法的官员被逐出朝廷,史称‘元祐更化’。


元祐八年,高氏去世,赵煦开始亲政。


改元绍圣。


赵煦亲政后,下令绍述并实施元丰新法。


罢旧党宰相范纯仁、吕大防等。


起用章惇、曾布等新党。


新党执政后,逐步恢复免役、青苗、市易等新法。


后来新党内部分裂,使新法大受影响……


在军事上,赵煦一改元祐弃地求和的政策,发动两次平夏城之战?


使西夏臣服。


重启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区。


赵煦身体健康一向不良,在位末期因子女接连夭折而大受打击。


元符三年,赵煦在东京福宁殿病逝,年仅二十五岁。


在位十五年……


赵煦亲政期间,在内政方面,他部分恢复熙宁、元丰时期的经济政策。


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却无法阻止愈演愈烈的党争。


对外任用章楶等人屡次击破西夏。


逼迫西夏请和。


完成了开边活动。


]因其统治,使宋朝国势有所起色,故被后人称赞为“天资聪粹,实有为之主”。


其早逝,被认为是对宋朝进一步发展的,极大损失……


听到韩成所说的话后,赵匡胤只觉无比意外。


又惊又喜。


这宋哲宗虽然年纪不大,却和他所想的不同。


并非是那种无能之人。


虽然一开始时年幼,是太皇太后在听政。


但是在亲政之后,竟然出人意料了,干的还是不错。


但是很可惜,去世的太早了。


只不过区区二十五岁,人就没了。


自己大宋,好不容易出现了两个还算不错的皇帝。


结果都接连老早去世……


“这孩子去世之后,是谁当的皇帝,该不会是他的儿子吧?”


赵匡胤忍住心中难受,望着韩成问。


这要真的是赵煦的孩子继位,那自己大宋,势必将会出现一个更加年幼的皇帝。


甚至于只有三两岁!


“不是,哲宗无后。


去世之后,就从他剩下的那些弟弟里,挑选了一人,作为皇帝。


这人名为赵佶。


后世被称之为宋徽宗。”


在听到韩成说出这话后,在边上的太子朱标不由的精神大震!


大的来了!


也不知赵匡胤听了宋徽宗等人干出来的事,以及靖康耻这些后,会是一个什么心情。


能不能受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