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 > 第五十八章 牛掰的摄制组

第五十八章 牛掰的摄制组

作者:如意键盘 返回目录

“可惜了,这趟本该领你在京城多走走的,”古铮铮有些遗憾:“但我们在燕京只能待两天。”


“是有点可惜,”江山笑着道:“不过,能来这趟已经很开心了。”


“对滴,”黄华也在点头:“年轻人嘛,以后机会多的是。”


“没错,现在的火车也快了,”古铮铮深有感触:


“不像我们那个时候,南—京长/江大桥还没通车时,过江时还要上轮渡,有一次天气不好,我们那趟车,足足等了一天一夜才过的江。”


何止因为轮渡,当时的华国速度,就是给你敞着开,也只有每小时40公里的速度。


外卖小哥要是猛一点,一脚油门就能赶得上。


1978年之前,全国五万公里的铁路线,有四万公里仍还是蒸汽火车头,


京—护线还算好的,72年就换上了东—风3型内燃机的火车头,一下就把时间缩短到了20个小时左右。


渐渐地,火车的晃动,令江山越坐越踏。


随着靠站次数的增加,车厢里渐渐变成了传说中的闷罐子。


江山原本想趁靠站时,下去抽根烟的想法,一下就被摁灭了。


人越多,距离越亲,很多自来熟的油客,往往打招呼的同时,就已经挤在你旁边坐下了。


古台长的座位底下,逐渐连下脚的地方都没了。


这一会,他再看坐在对面的江山和黄华,四平八稳的一人脸上盖个解方帽,睡得那叫一個香。


不了解的人,咋一看,都觉着有点怵。


竟没一个人,敢去惊动他俩。


某个瞬间,古台在扪心自问,怎么能不带解方帽就出门呢?教训啊!


睡睡醒醒,再吃吃睡睡,随着距离越来越近。


也不知是紧张,还是激动。


江山再也睡不着了。


当网兜里最后一块鸡蛋糕吃完时,燕京站到了。


当浦江电视台的四个人,随着人流走进候车大厅时,江山才知道什么是京都,什么是魔都。


“打竹板、响连天、我们一起说安全,朋友想、家人盼、平平安安把家还……”


这会刚过五点,候车大厅已经是人来人往。


一身戎/装的女文艺工作者,在候车室里打响了快板,


一会换一个地方,紧抓人民群众的安全工作。


当江山这列车的人流,刚走进候车大厅时,快板书的声音也跟随着他们响了起来。


江山瞧着满眼新鲜,越走越慢,黄华就在后面推着他往外走。


“大家都跟紧我,”宣传科的小伙子,好像比古铮铮更熟悉燕京:“看见那个车站没,跑。”


当一辆公共汽车,缓缓靠近公交站台时。


包括古台长在内四个人,全都跑了起来。


如今这个时候,错过一辆公共汽车,还不知道要等上多久。


还好,火车站这站上车的乘客不少,没有即停即走的公共汽车,给了四个人充足的赶车时间。


江山和黄华挨在一块坐了下来。


这一会,两人喘口气,定定神。


目光一致的透过车窗看燕京。


“哥,”被江山喊了一路的黄华,已经听惯了:“你来过燕京吧?”


黄华点点头:“来过三次了。”


望着车窗外苍黄的大地,江山这才发现:“这燕京的天怎么是这个颜色?”


黄华向天看了一眼:“天还没完全亮呢。”


“亮透了,也好不到哪去,这两天沙尘暴,”一位座椅上的乘客,主动回了话:“等过阵子天冷了,煤炉子一着,就更瞧不着西山喽。”


“下雪天还是不错的。”


“下雨天,一脚泥!”


……


江山没在管他们说些什么,反正这一会他的心情,比艳阳天还要美。


1978年的清晨,路过广场时,四大胡子的画像还没有移走。


这个点,江山居然在燕京的大道上,看见了一辆米白色的丰田皇冠。


这是目前国内进口最多的小汽车。


在浦江这么久,江山一辆都没见着,没想到一到燕京就看见了一辆。


接着,一辆军绿色的边三轮摩托车,载着三位白色制服的大/盖/帽开了过去。


几分钟后,又是一辆,突突突的,与马路边一辆辆堆着大白菜的小板车相比,威武极了。


“冬天快了哦,”车厢里的大爷,看着大白菜说道。


因为到的早,江山一行人,在找到招待所搁下行李,饱饱吃了个早饭后,才向此行的目的地,燕京电视台赶去。


当江山与黄华,笔直的坐在燕京电视台一间小型会议室里的时候。


古台长和宣传科的同志,已经离开很久了。


“小江,”黄华终于忍不住问道:“你说古台他们怎么去那么久啊?”


“我上哪知道,”江山还想问他呢:“估计是在看公益广告的样片吧。”


“就那一分钟的样片?早该看完了呀。”黄华觉得没那么简单:“我估计正在开评选会呢。”


“评选会?”


听了这话,江山忽然非常想知道另外两支公益广告的内容:“也不知道其它两支广告什么样。”


这一会,他俩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


通过会议室敞开的大门,很容易就看见燕京电视台里走来走去的工作人员。


在这里,无论男同志,还是女同志的穿着,明显比浦江电视台要板正的多。


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倒是一模一样。


江山总听说燕京的四联美发店外,天天排着长队。


但在这里,却没看见一个烫头发的女同志。


“这边看起来比古台哪一块忙多了,”黄华看着门外说道:“这才几点,燕京电视台的节目,也没比浦江多多少呀。”


“人家这是祖国的心脏,不是咱们能比的。”


江上嘴上没说,但心里清楚。


这个时间节点,应该是燕京电视台最忙的时候。


除了紧跟组织,派出的一支出国访曰的大型拍摄团队。


最近,燕京电视台也成立了自己的译制片团队。


由他们译制的南/丝/拉/夫电视剧《巧入敌后》,将成为泱视播放的第一部译制连续剧。


不过,江山更感兴趣的倒不是这两件事。


而是,已经成立拍摄筹备组的《丝/绸之路》。


这个牛掰的摄制组,不但拍下了整条丝绸之路,还顺道挖出了一具楼兰古/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