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 > 第一百一十章 潜伏的结局

第一百一十章 潜伏的结局

作者:如意键盘 返回目录

这一会的浦江城已经相当热闹了,沿街的路人烧纸的烧纸,点炮仗的点炮仗!


江家一家人,不由也加快了速度。


好在,江海的新房距离安和街只有三站路远。


1979年的1月27日,国泰民安,万家灯火。


51号院里,老江家的一顿团圆饭,吃得一家人百感交集!


饭厅里新买的黑白电视机,陪着一家人过了第一个有画面的除夕夜。


遗憾的是,电视节目的结束时间,依然保持在了十点半。


这一会,屋外的炮竹声早已经盖过了屋里的动静。


江山此刻玩得比孩子还贪,噼里啪啦炸得李若诚都准备卷袖子揍他。


到了夜里,时不时响起的炮竹声,又令江山怀念起了上辈子禁燃禁放的日子。


大年初一的早晨,飘了一夜的雪终于停了。


微微的金光,洒在江家大门红彤彤的春联上。


笑呵呵走出家门的江妈,终于舍得系上了新的围裙。


人越多,年味越足。


老大江海,把报社的照相机带了回来。


吃过早饭后,一家人轮流站在新买的电视机旁,拍了一张照。


江妈和江川还特意将花瓶里的塑料花,扯出来捧在了手里。


轮到江海自己时,举着照相机的江山忽然把手放了下来:“老大,扶着点电视天线。”


“好,”


江海一手叉腰,一手抓线,慈祥的像个局级干部:“快一点,我脸都僵了!”


咔嚓一声!


江山将电视机里正在播放的“参桂养荣酒”的广告,和老大一块拍了下来。


当照相机快门摁下的瞬间,江海也听见了电视机里传出的声音。


1979年1月28日,浦江电视台这条只花了300元广告费的“参桂养荣酒”,被香江的媒体惊呼一声:浦江改革-开放了。


在江山和江海目不转睛的注视下,这条一分多钟的广告结束后。


黑白电视机的画面里,跳出了一行字幕:浦江电视台即日起,受理广告业务。


哒的一声,江山打了一个响指。


他知道,古台长的好日子要来了。


1979年之前,电视台是各个媒体中最穷的单位。


即没进帐,还得添置的各种贼贵的器材。


这种倒挂的现象,直到广告时代的来临才得以结束。


“张路以后不要烦了,”江山喃喃自语的笑了起来。


江海知道老三说得是谁:“你以后也不用烦了。”


“老大,”江山本来就没什么可烦的:“同喜同喜!”


……


大年初一,在李若诚家拜年的江山,扫了眼桌上的三菜一汤:“李叔这是开始节衣缩食了?”


李若诚寻着他的目光看去,立刻笑骂道:“懂什么叫备战备荒吗,再说我们老两口能吃多少?”


李怀英倒是一点也不跟江山见外:“老底子吃空了,当初就不该跟退休金怄气的。”


“就是,”江山知道这老两口一直在贴补国外的儿子:“不过没关系,知识就是最好的生产力。”


李若诚指着江山,笑了起来:“这话我爱听。”


昨儿一晚的阴霾,这一会全都消散。


最近,老人一直想把院子里空着的两间屋子出手卖掉,原本还想问问江山。


可,一听说江家老大分了间大套房,一时间又不好意思说出口了。


遛了一天的江山,这一会才注意到挂绳上多出一张画。


“嗯?”站在写字台前的江山,仔细打量着:“有点意思!”


一张白纸上,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位身穿旗袍的女人背影。


纤细的腰身,波卷的长发。


让江山觉得有意思的,是这个女人身上的旗袍。


居然画上了几枚麻将牌,东南西北风、外加条饼万中发白。


在加上三只围在女人脚边啄食的大母鸡……


江山忍不住笑了起来:“翠萍同志。”


他将画纸从挂绳上取了下来,拿在手里继续看。


画纸上的翠萍,背对着江山看着前方的一张床。


床上空空如也,却直白的写上了一行话:他最后牺牲了吗?


“呵呵,”


看到这,江山忍不住笑出了声。


很明显,这幅画的主人,一定特想知道余则成的结局。


《潜伏》的后半部,就躺在写字台的抽屉里。


前一秒还在笑的江山,后一秒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


已经写好的结局,好像不怎么适应当下的社会。


越想越不敢想的江山,这一会实在庆幸没把这样的《潜伏》结局发表出去。


又看了眼手里的画后,江山拿起笔在上面加上了一位身穿中山装眼镜男。


之后,又在“余则成”同志脑袋边的一只气泡对话框里,写上了一行小字:活着!


重新把画纸夹在挂绳上后,江山开始着手修改《潜伏》的大结局!


【翠萍抱着刚出生的女儿站在山崖边,遥望着山下的土路。


冬去春来,日复一日,终于有一天,在开满迎春花的山道上,一辆军用吉普车向着她的方向,缓缓开来。终!】


还是开放式的结尾好啊!


江山暗暗感叹大文豪们的狡诈,谁都不得罪,才是最好的结局!


“啧啧啧,”头顶传来了江河的啧啧声:“知道是谁画的?还夹回去。”


江山管她是谁:“你知道?”


江河瞥了外面一眼:“昨天刀把的同学过来玩了会,我猜应该是她。”


“刀把,”江山立刻对外面喊了一声:“这是你同学画的?”


自从上次给江川巨额零花钱的事件后,漂亮的小姑娘就得了一个霸气的外号。


江川探进半个身子一看,就笑了:“如画就喜欢画这些,我俩上课时传的纸条上全都是她的画。”


“她怎么知道潜伏是我写的?”江山挖了小妹一眼。


江川吐了吐舌头:“她又不是外人。”


【1月31日,蛇-口开放工业区正式成立了,我和二哥已经开始创作第二幅壁画。】


【2月5日,大批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相继返回浦江。】


【2月7日,报社办公楼侧面的脚手架已经搭建完成,在吕晓姐和江妈的强烈要求下,


二哥终于同意和浦江装潢的画师,共同完成《东方都市报》的外墙广告字。】


江河说得没错,看上去很胆颤的工作,在他们几个外墙艺术家的手上,就跟玩得一样简单。


《东方都市报》五个恢宏的大字,挥毫在了报社的外立面墙上。


很壮观,也很抢眼。


《浦江日报》的魏远行,这阵子时常要坐着小轿车过来看几眼。


面对眼前几个飘逸的大字,魏远行摇了摇头:“形式主义。”


再看向报社院墙上一幅幅壁画,更瞧不上了:“花里胡哨,他们就不能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报纸上?”


之前,《浦江日报》几个成功的改版,已经成了各个城市报社争相学习的榜样。


在所有报社才意识到改版势在必行的时候,魏远行亦然成了他们的辅导员。


“今天的会议上,我要宣布一个决定,”坐在轿车里的魏远行,对下属说道:“咱们报社的广告价格,该提一提了。”


戴眼镜的下属点了点头:“您准备提到多少标准?”


魏远行闭上眼睛想了想:“就和《解-放日报》一个价。”


“二十行高的1200元?”


“如今,咱们《浦江日报》的影响力也不可小觑了,”魏远行当即决定:“就和《解-放日报》一个标准走。”


还有十天的时间,《东方都市报》的首刊就要送审了。


这些天,江山和江河哪里都没去,天天待在报社外刷墙。


一幅接着一幅的彩绘,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


人来人往的市民,常常会放慢脚步注视一会。


咔嚓卡嚓……


身后传来的一阵摁快门的声音。


当江山停下粉刷回头看的时候,余思归正举着相机疯狂的摁快门。


江山一见是她,乐了起来:“怎么是伱?”


余思归终于舍得放下了相机:“我给你送真由美来了。”


当天,和父亲走下飞机的余思归,在见到古铮铮后的第一句话就是:“江山在哪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