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 > 第一百四十九章 凑不齐服装的导演王扶林

第一百四十九章 凑不齐服装的导演王扶林

作者:如意键盘 返回目录

“但他把心思全放在了《哪吒闹海》的壁画上,”黄永钰嘴角挂着浓浓的笑意:“一不留神,另外一副倒出事了。”


“画砸了?”


“画没了,”黄永钰双手一摊,呵呵一笑。


“嗯?”


“是这样的,”邵福林替他解释道:


“这些画中有一副名叫《生命赞歌》的壁画,描写的是傣族泼水节时的盛况,原先都画差不多了。”


但画家袁运生又带着学生从窗户翻了进去,将壁画上三位傣族姑娘的衣服给“脱”掉了。


江山双眼一亮:“这都行?”


“肯定不行啊,”黄永钰继续道:“这袁运生啊,在交设计图时就使了心眼,他在那三位的胸上面画了一条线,老张还以为是条裙子。”


之后接近完工时,袁运生就立刻把线给收了,再添上些他最想表达的艺术。


于是,建国后第一幅公共建筑人体艺术诞生了。


江山越听越乐:“那怎么办,还能画回去吗?”


“画回去?”黄永钰抿着嘴直摇头:“无论上面怎么劝,这个袁运生连条短裤都不肯给人穿上。”


听到这,江山严含笑意的看着黄永钰:“如果换做是您,会这么干吗?”


这话倒把对方给问住了,黄永钰转脸看向了邵福林:“你会吗?”


邵福林摇摇头:“我和他不是一个系的。”


“对啊,”黄永钰当即找到了方向:“他和我也不是一个风格,换你你会吗?”


话题又给抛了回来。


“我可没那胆。”江山果断摇了摇手。


关键自己也不爱画这个。


在招待所里吃完饭后没多久,黄永钰联系的小吉普就开来了。


三个人一路说说笑笑,直到走到那副《生命赞歌》的前方……


“画得真他娘好啊!”黄永钰感慨的眯起了眼。


“的确不错,可……想发行邮票估计是不可能的了。”


“伱别把什么都变成小方啊。”


“呵呵,没办法,可能是职业习惯吧。”


两位老友围着壁画研究了好一会,才发现江山的人影不见了。


“咦,江山那小子呢?”黄永钰转脸问道。


“不知道啊,”邵福林也回头找了起来:“难道他不好意思看了?”


“玩画的谁没见过这!”


“找着了,在那呢,”邵福林向远处一指。


此刻的江山,正站在《哪吒闹海》的巨型壁画前。


与《生命赞歌》的进口丙烯颜料不同,《哪吒闹海》全部采用了传统国画颜料。


曾为雍和宫画过壁画的老艺术家申毓诚,这一会正在给壁画所用的高丽纸上色。


印染、厚涂、干擦、喷绘……手法丰富到眼花缭乱。


已经绘制完成的部分,色质厚重、如漆如瓷。


总设计张丁一开始就下了死令,所有调色的工作全部由申毓诚一人完成,不允许第二人插手。


“总算是开眼了,”这一会的江山特激动:“黄老师,幸亏您带我进来看一眼。”


“别说是你,”黄永钰也在一旁研究中:“我都是第一次见到。”


“小江,”邵福林提醒道:“那一线……还要不要看了?”


“当然要看,”江山默默转身前往目的地。


这三位泼水节中的傣家妇女,出世既成焦点。


改开大领导还曾开过玩笑,要属下多印一些卖到国外赚外汇。


再之后,还成了霍英东关注国内政策动态的风向标。


很长一段时间,每次抵达燕京机场,他都要先去确认一下这幅画还在不在。


如果依然敞着,那就表示依然可以敞开来投资。


“您那两只猫头鹰带回来了?”江山还挺想见见的。


黄永钰摆出了一副衙门师爷的架势:“你是想见《射雕英雄传》了吧?”


“都想、都想。”


“走,”黄永钰特干脆的说道:“上我家玩会去。”


此刻,燕京电视台的副台长周也明,终于联系上了古铮铮:“忙什么呢老古,找你大半天了。”


“还能忙什么,”古台长一听声,就知道对方是谁:“最近不都是天气预报那点事嘛,你们台也快了吧?”


“天气预报的准备事项,都已经交给气象台了,”周也明可操不了这份心。


央视的天气预报,难度系数较高,必须由专业人士搞定。


“我问你件事,”看起来,周也明还挺着急的:“电影《哪吒闹海》里,一圈画家围着龚老弹琴的录像带,能寄给我一盘吗?”


“没问题啊,一会就给你寄。”


“老古,没想到你现在的都开始关注影视新闻了?”


在看见浦江台这条新闻播报的第一时间,周也明立刻就被里面的采访画面怔住了。


这是目前国内第一部被搬上屏幕的电影幕后制作花絮。


没想到看起来竟特别有趣。


就连身为业内人士的周也明,都瞧的有滋有味。


“不错吧,”最近,古铮铮一直在为这条新闻而得意:


“这事说起来还得多谢小江,他去美影厂采访前,顺便跟我提了一嘴,我赶紧让摄影师扛着机器就过去了。”


“小江?江山。”


“对啊,他今天刚到你们燕京,”古铮铮继续道:“好像又去采访什么正在拍摄的电影了。”


一听这话,周也明赶紧问道:“哪部电影?你干脆直接告诉我江山在哪里得了!”


“我上哪知道去?”古铮铮苦笑了一下。


最近,想把江山调进浦江电视台了的想法,越来越强烈了。


搁下电话后,端起一只白瓷杯的周也明,缓缓踱步到了办公室的窗前:


这个小江,怎么每次来燕京也不知道上电视台来坐一会。


正想着怎么打听到对方的联系方式,忽然办公桌上的电话又响了起来。


“喂,”


“周台长,大门口有位姓江的小伙子要见您,他说是从浦江来的。”


“呵,”周也明忍不住笑了起来:“你让他进来吧。”


几分钟后,一位剔着寸头的青年小伙走进了副台长的办公室。


“周台长,”江山的笑容依然阳光:“我又来打扰您了。”


此时,坐在沙发上的周也明,冲着他招了招手:“茶都给你泡好了。”


“您太客气了。”江山笑呵呵的坐了下来。


“小伙子越来越精神了,”周也明笑着打量了一下江山:“最近都在忙些什么?”


“还是报社那些事,这次上燕京见了两位老师,其中一位您应该认识,广-州画院的那位。”


“噢,想起来了,他也来燕京了?”


“黄老师就住在燕京。”


“原来如此。”


“周台长,”江山不准备再绕圈了:“我这次来还有件事想拜托您。”


周也明就在这等着他呢:“你说。”


“能帮我联系一下燕京电影厂的王好为导演吗?”


“你想采访她?”周也明也在时刻关注燕影厂的动态:“据我了解,她那部电影不怎么样啊。”


上映之前,的确不怎么被看好。


电影立项后,《瞧这一家子》的剧组,居然连一部固定的摄影机都没分着。


每次都得等其它剧组闲下来的时候,才能拿来用一会。


江山没想到周台长还了解这些事:“王导这次拍摄的是一部喜剧电影,我们报社还挺感兴趣的。”


“噢,原来你是这么想的,”周也明缓缓点头:“可以,我就帮你联系一下。”


“那就最好了,”江山感谢道:“其实我也可以自己去采访他们,但就怕别人不搭理我。”


“哈哈哈,”周也明笑着指了指他:“放心吧,有记者上门采访,他们高兴还来不及呢。”


“反正我就赖上您了。”


话音刚落,办公室的门再次被敲响。


一声“请进”之后,一位身穿深灰色衬衣的男同志走了进来。


“周台,咱们剧组这事,什么时候能解决啊?”


江山一看来者直接愣住了,第一时间就站起了身。


此时的周也明,已经笑呵呵的走到了两人的中间:“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我们台戏剧组的导演王扶林。”


“您好王导,”江山自我介绍道:“我是东方都市报的记者,江山。”


“你好,江记者,”王扶林客气的说了句:“欢迎来咱们燕京电视台做客。”


“谢谢您。”


简短的寒暄之后,王扶林的眉头重新蹙起。


他看着周也明毫不客气的说道:“周台,趁着你这会有空,跟我过去看一眼。”


说完,不由分说拉起周也明就往外走。


江山二话不说,赶紧跟了出去。


下了两层楼后,三人来到了一件约10平方的小房间内。


“这间屋目前就是咱们剧组的道具间了,”


说是道具间,其实就是两张桌椅上搁了几件酸不溜丢的黄色旧军服。


墙边堆着几条道具枪,江山拿起其中一杆,还煞有其事的比划了几下。


一旁的王扶林,苦笑了一下:“瞧见了没,这就是我发动全部关系借来的军服。”


此时,周也明拎起了桌上的一件,左右看了看:“唉,给你们剧组的经费实在不能再加了,你也知道,《有一个青年》拢共才花了几百块钱。”


“他那是现代剧,”王扶林强调道:“电影学院免费提供的演员,拍摄地点就设在自己家里,最关键的是,它一个单本怎么和我的《敌营十八年》连续剧相比。”


“那你让我怎么办?”周也明现在一听见“钱”,就头大。


“怎么也得,”王扶林退而求其次的说道:“也得帮我再借几套像样的国民-党-军服吧。”


随后的道具间里,安静的就差丢针了。


1979年的燕京电视台,刚建立起来的戏剧组条件十分拮据。


台里既没有专业的制作部门,也没有专业的制作班底。


唯一的美工团队只知道如何做新闻。


就更不要提什么道具、服装、摄像、灯光的相关人员了。


《敌营十八年》初建剧组,包括王扶林在内一共只有五个人。


他们四处招兵买马,没有服装部门,就到处去拼凑。


但,很多借来的戏服其实并不合身。


八个匪兵,只有两条军裤。


有裤子穿的站在前排,用身体挡住没有裤子的演员。


男主角张连文是个身材魁梧的大块头,借来的军装太小,裤子还没能借到。


整部戏都把帽子夹在胳膊里,因为太小了根本戴不上。


最后没办法,王扶林只能将主角的全身镜头都改成了半身。


和后世电视剧动辄就几个亿的制作费用相比,当今的剧组经费估计连他们都零花钱都不如。


看着桌上的几件散装军服,江山忽然想到了一个人:“王导,服装的问题,也许我能帮着想想办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