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 > 第一百九十四章 遇上了强劲的对手

第一百九十四章 遇上了强劲的对手

作者:如意键盘 返回目录

果然,和樊锦诗介绍的一样,莫高窟的确是窟窟有飞天。


相比头一天的青涩,今天的参观明显丝滑了很多。


推测壁画朝代、解读壁画故事,完了再全力配合壁画的拍摄工作。


黄永钰、邵伯林和沈从文,人手一只手电筒,再加上樊锦诗手里的那只。


四束光源同时投向了窟顶,为江山和张路撑起一片雪亮。


“再往左来一点,”江山边拍边说。


四人灯光组同时向左,起步走。


“过了过了,再回去一些。”


黄永钰和邵伯林……又往回走了两步。


“差不多得了啊,”黄永钰隔空踢了江山一脚:“不就是拍几张照片嘛,还来劲了!”


“永钰啊,”沈从文捶了捶微微发酸的肩膀:“照片还是要拍清楚一点的。”


“是啊,”邵伯林点头道:“小江不是说了嘛,要给那《九色鹿》做对比宣传照。”


“小江,”黄永钰早就想说了:“你先别替外人操心了,有那功夫不如替沈老师的书想想办法。”


“唉,不能这么说,”沈从文摆摆手:“小江也是受人之托。”


十年浩劫前,沈老已经按照总理的指示,编撰了三十万字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可惜没赶上好时候。


在浩劫降临后,不但书稿被没收,连参考资料也被一块卷走了。


之后,沈从文凭借记忆又重新写出了一本。


但,由于去年才恢复了他的组织关系,今年才将他的名字重新加入专家的名单。


至于出书嘛,按有关人士的原话就是:不能太着急,得一步一步慢慢来!


江山没吭声,只是看着黄永钰笑了一笑。


“你小子还笑,”黄永钰又隔空蹬了蹬腿。


之后,自己也笑了起来。


初唐开凿的第329窟,窟顶飞天环绕,飘逸灵动。


在祥云和花瓣的点缀下,层层叠叠、富丽堂皇。


“这窟和昨天五百罗汉看得差不多,”


张路如痴如醉的抬着头:“就像镶了珠宝一样闪闪发光。”


“整个莫高窟,实际上就是一座千年矿石颜料宝库,”


樊锦诗的手电筒在窟顶上晃了晃,顿时天衣飞扬、满壁生辉。


“绿色的是孔雀石,蓝色的是青金石。”


“这也是它千年不褪色的原因,”黄永钰也跟着补充了一句:“知道丹青两字的意思吗?”


江山一边端着相机,一边回答:


“丹指朱砂,青指金石。古人采彩石研磨成粉,加入胶水如画,可保千年不褪。”


“嗯,”黄永钰特满意的点点头,就好像江山是他教出来的三好学生:


“壁上丹青,全得靠善男信女们的支持!”


即费财力,又费功夫,能延绵千年之久,着实不容易。


北宋有一幅画,和《清明上河图》的名气不相上下,却鲜少有人山寨。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实在仿不起。


《千里江山图》为北宋宫廷画师王希孟的唯一传世孤品。


这位被宋徽宗亲授笔墨技巧的画师,在十八岁那年,用时半年完成了名垂千古的《千里江山图》。


所耗整绢一匹,上好彩色宝石与千年贝壳不计无数。


整幅画如蓝绿宝石般晶莹闪亮,尽显皇家气势。


以至于后世的故宫博物馆轻易不敢展卷,因为每次打开都会有颜料掉落。


不过这位以孤篇压倒两宋的王希孟,只活到了20岁就被曾经的伯乐宋徽宗给赐死了。


原因就是年少轻狂的王希孟在《千里江山图》之后,又画了一副《千里饿殍图》。


给宋徽宗气的,不但一把火烧了画,还顺便把他给灭了。


不过在江山看来,应该是其在作画时接触了过多的有害矿物质。


咔咔咔……


江山的相机一刻都没停过。


包里的胶卷,肉眼可见的在消耗。


两天后,敦煌的参观访问就此打住。


江山与张路,提前告别了老干部访问团。


至于之后的《丝路花语》歌舞剧改编工作,就没他俩什么事了。


回浦江的火车上,江山打开了临行前黄永钰给他的一只信封。


“那里面是什么?”张路好奇道:“黄老师又送你画了?”


“画哪能装这里面,”江山从信封里抽出了两页纸:“这是……?”


仔细一瞧,立刻美美的笑出了声。


两页信纸上分别写下了两篇推荐序文,一封为沈从文所写,另一封来自黄永钰。


全都是为江山字帖所题。


“这下好了,”看着纸上的一行行序言,江山笑道:“顺也不带这么顺的。”


“江山,我跟你说,”张路知道江山准备出版钢笔字帖的事:


“你就把这两篇序,拿给浦江美术出版社看,保准会同意发行。”


“不着急,”江山等得起:“再等几天,看看燕京那边怎么说。”


1979年9月,人民教育出版社近万平方的办公大楼全新落成。


美院的江丰院长,应邀来参加了落成仪式。


这次过来,江院长顺便将出版社拜托美院设计的“中小学课本书封和插图”的画稿带了过来。


“怎么样?”江院长笑问:“这些设计图还满意吧?”


“每一张都非常好,”出版社的社长朱玲翻阅后,做出了肯定:“很符合课文内容,孩子们一定会喜欢的。”


“那就好,本来还担心会延误新课本的出版发行呢。”


“一点没耽误,”朱社长笑道:“等明年春天开学,学生们就可以用上新编中小学课本了。”


“朱社长,”江丰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拿出了一本字稿:


“前段时间,一位朋友向我推荐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今天我把它带过来了。”


“哦?”朱社长还挺意外的,江院长也会向她推荐书稿?“说得我倒很想见识一下了。”


整本书稿看起来很薄,拿在手里毫无分量。


但,当她翻开一页后直接愣住了:“这是什么……字帖吗?”


“看出来了?”江丰笑道:“很意外吧?我刚开始看时,也和你一个表情。”


“还以为是谁写得呢,”朱社长的确挺意外:“不过……这笔字真漂亮!”


翻了一页又一页。


忽然,朱社长的双眼一亮:“半山腰太挤,我们顶峰见,这不是……”


话还没说完,她赶紧和身旁的工作人员说了几句。


很快,工作人员拿着一份报纸重新走了进来。


“江院长,”朱社长递了份报纸给他:


“这是浦江的一份报纸,他们半个月前在周末版上刊登了一篇……叫什么励志语录。”


江丰已经看在了眼里:“我们顶峰见……嗯?……作者江山?报纸上刊登的钢笔字,不就是这本字帖上的嘛,看来还是有人识货的。”


“我们出版社也是识货的,”朱社长开心的笑道:


“原本还觉得报纸上的字样太少,准备联系作者约稿,没想到您把整本书都送来了。”


“哈哈哈,”江丰笑了起来:


“浦江的出版社不敢出版这本书,说是好久没发行过字帖了,我觉得太可惜了,就送来给你看一眼。”


“37年后,全国的出版社就没在发行过字帖了,”朱社长了解同行们的担心:


“但现在使用钢笔的同志越来越多,这本字帖不但字型大气,内容也非常优秀,应该会受市场欢迎的。”


“这么说,你们出版社同意出版此书了。”


“是的,”朱社长笑着点点头:“您让作者本人和我们联系,商量一下具体的出版事项。”


……


与此同时,已经到达燕京数日的庞中华,正坐在文怀沙的家里。


“字是好字,”合上书稿后,文老仔细想了想:“既然你找到我这来了,我就帮你一把吧。”


他这话,可把庞中华激动坏了。


忙站起身谢道:“文老,我这书如果可以发行,您就是我一辈子的大恩人。”


“先不着急谢我,”文怀沙摆了摆手:“我也只是帮你推荐一下,至于能不能成还两说。”


“有您这话,我就已经很感激了。”


据后世的出版商回忆,庞中华之所以能成为国内字帖市场的头把交椅,离不开他的聪明头脑。


这人很会来事,除了交上了文怀沙的关系,还喜欢结交各家新闻单位。


自打自己的钢笔字帖火了后,就开始上各大院校讲授练字技巧。


每到一个地方演讲,还都会提前联系当地的报社和电视台。


时不时,还要在演讲中拉上一段手风琴,美其名曰为劳逸结合。


之后,边拉手风琴边学钢笔字,就成了庞中华的一大教学特色。


很快便给央视看中,并把他的课堂搬上了电视屏幕。


“这样吧,”文怀沙捋了捋关系图:“我先把你的字帖带去给江院长看看,听听他怎么说。”


“江院长?”庞中华问道:“哪位江院长?”


“当然是美院的江院长,他和出版社那边比较熟,”文怀沙缓缓道:


“只要他能看得上,你这本字帖的发行,就应该没什么问题了。”


开往浦江的列车上,坐在卧铺车厢里的江山,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字帖已经遇上了一位强劲的对手。


这一会,他正拿着一张张在敦煌拍摄的照片。


“张路,你看这里,”江山挨着张路说道:“这张照片与《九色鹿》剧组的画稿非常相近。”


“嗯,”张路来回比较了一下:“连颜色都很像。”


自那天想起了《清平乐》的宣传照,江山就有了一个主意。


“我准备连续刊登几组对比图,”看着手里的照片,江山继续道:


“下个月《丝路花语》的歌舞剧就要火了,正好让《九色鹿》乘一乘它们的东风。”


“你怎么知道《丝路花语》能火?”


“用脚丫子想也能猜得出呀,”江山瞥了对方一眼:“那么多专家一起上,想不火都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