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 > 第二百四十七章 改开后的高考指南

第二百四十七章 改开后的高考指南

作者:如意键盘 返回目录

原本以为只不过是和往日一样的普通转载。


但,见到江山如此激动的反应后,在坐的几位立刻打起了十二分精神。


于是,一双双眼睛齐刷刷的看向了荣斌。


“这记者名叫……”


听见江山的询问后,荣主编低头找了一眼:“杨守春。”


“怎么?”江海看着老三:“你认识这人?”


“不认识,”江山摇了摇头:“咱们接着聊文章吧。”


尽管江山没再说什么,但大家这一会都开始对荣斌手上的新闻感兴趣了。


“杨守春同志的这篇文章名叫《鸡毛换糖的拨浪鼓又响了》,洋洋洒洒的两千字,犹如平地的一道惊雷,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据我打听,”荣斌介绍道:


“这位《浙省日报》的特约记者,其实是义乌县委报道组的一位秘书。


原本也是穷苦出身,所以明知道发表这篇文章会引火烧身,仍决定为众人抱薪。”


“鸡毛换糖”这种祖祖辈辈的小微营生,连旧社会都没禁过,却在新社会被归入了资本主义的行列。


一时间,一个个挑着扁担的“资本家”,都不知道该找谁说理了。


【要不是因为穷,谁愿意背井离乡去走街串巷。如今,拨浪鼓再次响起,它摇出了三个利,一利国家、二利集体、三利个人……】


“怎么样?”荣斌环顾几位:“大家都帮着掂量一下,这篇文能转载吗?”


“三个月前的新闻,”江山依照以往的经验:“即使有什么幺蛾子,这会也该蹦出来了。”


江海笑了:“我之所以找你们商量,就是因为这篇文章已经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风浪,毕竟“鸡毛换糖”的禁令还没有被废除。”


“确实如此,”荣斌点点头:“但,江总编又觉得这是一篇难得一见的好文章。”


“觉得好就转载呗,”江山也看好这篇文章。


“我主要是担心……”江海犹豫了一下。


作为一社之长的他,必须考虑周全。


“大家还记得今年7月《人一民日报》上的那篇《乔厂长上任记》吧?”江海同志提醒道:


“前脚刚刊登了人家的文章,后脚连发几篇文章批评作者,咱《东方都市报》可干不出这事。”


所以,必须多几分谨慎。


《乔厂长上任记》,描写了一位敢于挑战陈旧体制,改革企业生产制度的厂长。


办公室里的几位主编,都跟着点了点头。


虽说这文是转载,但转载即代表着本报已同意对方的观点。


出了事后,他们的江总编是绝不会把责任全推到作者和《浙省日报》的身上的。


“终于想起来了,”江山决定给老大一些信心:“我说这事怎么这么耳熟来着。”


“你又想起什么了?”江海问道。


“前阵子一直待在轻工局那边,正好听他们聊过这事。”


“他们也知道这事?”


“毕竟是登上省报的文章嘛,再说如今但凡和改革沾边的新闻,谁都会多看几眼。”


江海听了点点头:“这话倒不假。”


江山接着说道:“据说那义乌县的书记谢高华,为了能赢得“鸡毛换糖”的彻底解禁,正亲笔起草一篇支持杨守春记者的文章。”


不用等多久,一篇名为《敲糖换鸡毛,不是义乌的包袱,而是振兴义乌经济的一大优势》,将很快与群众见面。


接着,那位为群众抱薪的记者杨守春,也将被委派为义乌县的宣传部部长。


一年后,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第一家“稠城镇小百货市场”将正式开门营业。


在那里发生的很多致富励志故事,都能在电视剧《鸡毛飞上天》里见到。


当集多原型为一剧的《鸡毛飞上天》上映播出时,曾经的谢高华书记也同时收到了一副字:鸡毛飞上天,谢公情难忘。


“伱当时可听清楚了?”


荣斌重新激动了起来:“县W书记要在报纸上发表文章?”


“肯定错不了,”江山就差拍胸脯了:“轻工局局长的话,能是闹着玩的?”


“真要是这样的话,”江海同志想得远了:“那咱们不但要转载这篇文章,还可以另写一篇文章支持一下杨守春记者。”


“这建议不错,”江山又透露道:“你刚刚提到的那篇《乔厂长上任记》,估计也快翻身了,据说会被当成改革的典型重点宣传呢!”


“这消息也是从许局长那听来的?”


“嗯!”江山很肯定的点了点头。


很快,《乔厂长上任记》将以广播、出版、话剧……多种形式全面铺开。


有关“乔厂长”的话题,一时间成了各家报刊最时髦的话题。


《现实中的乔厂长在哪里》、《我们需要更多的乔厂长》……


《乔厂长上任记》的作者蒋子龙,也迅速成了炙手可热的报刊宠儿。


《人–民日报》的话风急速改变。那位曾经对接《乔厂长上任记》的编辑,为了再次约到蒋子龙的文稿,竟亲自跑去天-津负荆请罪,。


“老三,这事你怎么不早说,”江海重新规划了起来:“照这样看来,这两篇稿子咱们必须都抓起来。”


“最近事太多,”江山笑道:“要不是荣斌提了句义乌,我还真没想起来。”


何止一个小小的义乌县,接下来,整个浙省都将是浦江羡慕的对象。


“那就这么定了,”一向对老三深信不疑的江海,直接拍板道:“明天就见报。”


“对,”江山提醒道:“一定要抢在书记之前发表,不然又是新闻变旧文了。”


“排版吧。”


荣斌一听这话,赶紧将手里的稿纸丢给了排版编辑。


这事落实后,江海明显松快了不少:“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问题没有,不过我倒有个建议。”江山放下了手里的茶杯。


“说吧,我就想听你的建议。”


“敦煌的系列报道已经结束了,”江山建议:“我想建一个新栏目:《走进校园》。”


“走进校园?”蔡文升一听就知道归他管:“咱们报的副刊又要添新栏目了?”


“过了年又该忙高考了,”江山想到了后世的高考指南:


“可很多高考生对国内的大专院校,并不是十分了解……”


“所以,”江海笑道:“你就想给他们介绍介绍?”


“是有这个想法,就是不知道你们怎么看。”


“这提议很好嘛,”江海真觉得好:“老蔡你觉得呢?”


“既有新意,又有意义,”蔡文升缓缓说道:


“这提议何止是好,最近不断有大专院校重新启用,如果没人报导,这帮高考生上哪知道去?”


“别说普通高考生了,很多院校我都不清楚,”荣斌感叹道:“江科长,你这栏目说不定还真能帮上大忙。”


“是吧?”江山呵呵笑道:


“咱们就每周介绍一所院校,包括学校的历史、招收专业、城市地貌,都可以捎带两句,如果还能配上一张图片,就再好不过了。”


江海微微点头:“老蔡……”


“知道了,”蔡文升心领神会:“我这就安排下去。”


……


“许局长,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几乎每隔个两三天,马副厂长都要给轻工局去一个报喜电话。


“这次又是什么好消息?”


坐在办公室里的许局长,面无表情的抓着电话。


“原本厂里还准备为猫皇选美的活动,花钱在电视上打些广告。”马副厂长笑道。


“嗯,”许局长觉得很有必要:“该花的钱,的确不能省。”


“我们倒没想省,可现在这钱却花不出去了。”电话里传出了马副厂长兴奋的声音。


“哦?”许局停下了手里的钢笔:“出什么事了?”


“昨天上午,香江的两家电视台,一前一后跑去了咱们“白猫”的选美办事处,嚷着要免费为“白猫”洗衣服打广告。”


许局长听得一惊:“这是为何?”


“对方说了,只要我们将“香江猫皇”选美活动的独家报导权授予他们,他们就会在选美活动的播出前后,贴上白猫洗衣粉的广告。”


“原来是这样,”许局这才反应过来:“这可是好事呀!”


“谁说不是呢,”马副局长笑道:“所以,我赶紧把这个好消息说给您听了。”


“你们厂决定交给哪家电视台了?”


“香江无线电视台。”


“嗯!”许局重新滑动了钢笔。


“要说那位江山同志可真是厉害啊!”


“怎么说?”


“《香江猫皇》的活动才刚结束报名环节,白猫洗衣粉的销量就已经开始反弹了。”


《香江猫皇》的宣传效果,的确比预想的还要好。


如今在香江,几乎所有的报刊都刊登了活动的相关新闻,就连隔壁的澳门,也跟着来凑热闹。


一时间,“白猫”洗衣粉的软广告,几乎在各家媒体开了花。


那张钟楚虹的猫咪装宣传照,也跟着满地跑。


钟小姐怎么也没想到,当初挤破头也没能进的无线台,却让“白猫”帮自己轻松实现了。


“既然形势一片大好,”许局长叮嘱道:“那你们就更要把活动办好了。”


“您就放心吧。”


许局长没再说什么,只默默翻开了江山早就交给自己的一份活动计划推进表。


在今天之前,他只觉得这就是一份年轻人的异想天开。


可这一会,他不得不顺着计划往下看:


第九:如果有电视台愿意跟拍《香江猫皇》的评选活动,就授予它独家报导的权利。


第十:如果合作方是无线电视台,就向他们借一位节目主持人:沈殿霞。


“那个……”


看到这后,许局决定依照江山的计划走:


“你让香江的同志记着,在和无线电视台签合约前,试着向他们借一位主持人。”


“借一位主持人?”马副厂长有点奇怪:“谁呀?”


“沈殿霞。”


“知道了,”马副局长点了点头:“这位女同志的确很有意思,每次去香江时,我都能在电视里见到她。”


“看来小江还真做了不少功课!”


“这也是江山同志的建议?他可真为咱们厂操碎了心了。”


“既然知道人家为你们操碎心了,”许局早就想问了:“还不赶紧表示一下!”


“您说怎么表示?我们白猫绝没二话!”


很快,许局长就把“白猫”的好消息通知给了江山。


“还真是无线电视台?”


江山抓着电话笑道:“那白猫这次稳赢了,至少一年之内,哪家洗衣粉都别想盖过白猫的风头!”


“我估计也差不多,”许局在电话里说道:“马副厂长托我带句话给你。”


“您说。”


“你现在是他们厂的大功臣,他问你想要什么奖励?”


“许局,”


江山知道许局长不是个矫情的人:“我真能说吗?”


“想好了再说,”许局长提醒道:“机会难得,一定要往大了说。”


“呵呵,”江山笑了:“那我可真说了……”


……


傍晚时分,浦江城大大小小的里弄,逐渐繁忙了起来。


车铃声声,锅碗瓢盆……期间还夹杂了一些广播的声响。


邱岳峰的爱人李莉,正脚步匆匆的往家赶。


自打家里得了台大电视后,一家人的心情都跟着好了起来。


“呦,”


李莉满脸惊讶的看着自己的老街坊:“翁大姐,你家小梅回城了?”


“昨晚刚下的车,”翁大姐赶紧向李莉靠近了几步:“开心的我一夜都没合眼。”


看着眼前这位和自己女儿一般大的姑娘,李莉只觉得自己的心被狠狠扎了一下:“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好什么呀,”


翁大姐脸上的笑意丝毫未减:“上个月老傅家的小儿子也回家了,到现在还没被安排工作呢!”


“他这算什么,”


又一位姓肖的大妈停下了脚步:“我家二姑娘都回城快半年了,还不是一点动静没有。”


“那怎么办呀,”翁大姐只知道最近的工作不好找,却没想到已经难成这样了:


“我家小梅可等不了这么久!”


“呵,”肖大妈干笑一声:“你家小梅是仙女呀?她刚上来劳动局就能给分配工作?”


“小梅你别急,”翁大姐一把拉起了一脸愁容的女儿:“明天妈就领你上劳动局去……”


“唉~”李莉无奈的叹了口气。


周围一个个出去的孩子,现如今都陆续回来了。


可她的闺女还是一点消息也没有。


去年,闺女还一封接着一封的给家里写信询问。


在得知父亲的问题仍没得到解决后,也逐渐不再提及此事。


这个时候,忽然想起什么的李莉,赶紧抬头看向自家的窗台,


果然,一个落寞的消瘦身影,也跟着她叹了口气。


双手抱臂依在窗边的邱岳峰,正两眼茫然的看向远处。


夕阳西下,霞光收拢。


渐渐的,最后一丝光辉消失在了邱岳峰的视线里。


正是因为受了自己的牵连,他最疼爱的囡囡竟连自己家都回不了!


“老邱,”


“邱老师!”


正当李莉看得心酸的时候,身后忽然传来了两声呼喊。


听那声音,感觉还挺欢快的!


邱岳峰探出身子朝楼下一看:“胡厂长、江记者,你们怎么来了?”


看着楼下乐呵呵的二位,邱岳峰眼里的忧愁也跟着消散了不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