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 > 第四百零九章 考验江山的时刻,到了!

第四百零九章 考验江山的时刻,到了!

作者:如意键盘 返回目录

100年前,一批对法国文化情有独钟的沙俄设计师,揣着巴黎的城建图纸,来到了辽东半岛的最南边。


他们要在这里再造一个东方巴黎,并给它起名为“达尼安”,意为:遥远的城市。


因此,这座城便被音译成了:大连。


1980年,浦江舞剧院的全班人马,浩浩荡荡抵达了这座,无论什么年代都拥有阳光、大海、卵石滩的海滨城市。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优秀舞蹈团体,都在往这扑。


很多实力雄厚的文艺团体单位,一到地头,立马就去联系当地的大连歌舞团。


请求提供场地,进行加班加点的操练。


毕竟,即将于8月1日拉开序幕的“全国舞蹈大赛”,是新中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舞蹈大比拼。


但凡是了解上一个十年的同志,都知道那个年代对舞剧表演有多重视。


舞台帷幕、灯光道具,那是一套一套、花样百出。


所以,这一会的大赛举办地“大连人民剧场”,立马就成了众多歌舞团队争相联系的地方。


其目的,无非是希望他们给予自家的参赛舞蹈,更多的支持与协助。


于是,江山这个不要脸的索性就开后门、走关系,直接将“大连人民剧院”变成了浦江舞剧院的排练地点。


……


“各位同志、同志们……”


人民剧院的舞台上,面对十多位叽叽喳喳、兴奋不已的姑娘,江山放开了嗓门:


“各位姑奶奶们……”


话音刚落,各個都合上嘴看向了他。


“……”他愣了一愣:


“距离正式比赛没剩几天了,很多参赛团队都在找地方努力练习。


所以,咱们浦江舞剧院也不能落下。”


他转脸看了眼夏副团长,在对方微笑着点头后。


江山继续:“一会等灯光道具准备就绪后,咱们先进行第一次全套走位……


记住,这一片舞台就是即将检阅我们的地方,也是你们通往舞蹈殿堂的全新起点。”


啪啪啪,击掌三声后。


在江河、张路的一一点头后,《渔光曲》的倒计时排练正式开始了。


……


在这个没有MOCO(动作捕捉摄影机)、无人机群、伸缩炮、虚拟摄影、AR/VR……一堆R技术的80年代。


构造任何舞台场景,都得依靠手搓。


于是江山这会能做的,就是把这些有限的声、光、电,无限投射在《渔光曲》的表演团队中去。


除此之外,江山这个喜欢背后加戏的家伙。


早就在一个月前,将《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背后系列故事,以及与之相联的《渔光曲》拍摄花絮。


陆续通过《东方都市报》、《浦江电视台》对外播放了。


令人不意外的是,这些新闻很快就被各大报刊杂志相继转载。


到了最后,新成立不久的浦江舞剧院,一举盖过所有老字号歌舞团。


当之无愧的成了大赛上最受瞩目的一个焦点。


……


1980年8月5日,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在前几日,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的比赛项目结束后。


全国舞蹈大赛,最有看头的团体舞比赛,如期上演。


这一会,大连人民剧院,随处可见盛装打扮的歌舞团队在来回穿行。


他们或她们,身着精心准备、多彩艳丽的舞蹈服饰,散落在后台或走道继续演练。


忽然间,一群身穿米色素雅旗袍、挽上秀发的舞蹈演员,犹如一道风景线般出现在了后台。


这一会,别说是男演员,就连女舞蹈演员也会探出脑袋瞧上好一会。


眼见自家剧团,竟也有万众瞩目的时刻。


外表镇定的夏副团长,早已经在心里敲起锣来、打起鼓了。


……


随着一个接一个的舞蹈团队上场,夏副团心里的鼓,咚咚咚的越敲越快。


第一次出门带队参加如此重大的比赛,她的心里一点不比团员们淡定。


这当会,夏副团耳边的轰鸣声,令她一点都没听清,江山到底跟姑娘们说了些什么。


只瞧见,自家团的舞蹈班底在江山的一声令下后,目光淡雅、身姿从容的走向了等待区。


“下一个上场的节目是,浦江舞剧院选送的参赛舞蹈《渔光曲》。”


随着报幕员的一声通报,墨绿色的厚重幕布缓缓向上方收去。


……


刷、刷、刷——


一片黑暗的舞台上,依次有几束灯光投下。


袅袅娉婷、宛若一片初生的暖阳。


一瞬间,造型各异、静候晨光的舞姿,呈现在了评委们的视线中。


这一刻,他们仿佛看见了一片岁月静好。


渐渐地,这一片美好,宛若人间烟火般的升腾了起来。


台上,在第一束聚光灯落下一瞬间。


董智芝一个条件反射的动作后,视线中出现了两个月前的一幅景象。


【小董,你试着想象一下,】


江编导熟悉的声音,一直在她耳边萦绕:


【夕阳西下,你虽然安静的坐在巷口绣花,但你深知眼前的弄堂,其实就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这个时候,你该摆出什么样的表情?】


另一边,周洁在一片雪白的追光灯下翩翩起舞。


【小周,你的目光天生就带着一丝内敛的坚韧,】


两个月前的舞蹈教室里,江山把她送上了首席的位置:


【这要是搁在抗战年代,不发展你进地下组织,我都替组织可惜。】


下一秒,周洁的姿态自然而然的进入了角色。


【无论过去还是未来,那些牺牲的先烈,都不该被遗忘。】


【是你们,用最柔美的舞蹈,唤醒了人民的记忆。】


【不要认为大声宣读才是一种怀念,唯美的视觉艺术同样也是一种致敬。】


【注意表情,立住了。】


【这一段再飒一点。】


【我需要伱们再美一点。】


【就是这样,你们简直美极了。】


【你们以为咱们的《渔光曲》仅仅是一支舞蹈吗?不,它是一串永不消逝的电波!】


这一刻,与江编导相处的点点滴滴,不断在姑娘们的眼前出现。


渐渐地,在灯光、音乐的不断配合下。


浦江舞剧院的15位舞蹈演员,仿佛真的走进了那个年代,融入了那个令人向往的集体……


她们或是大开大合、或是灵动翻飞……


台下的所有评委、以及部分业内观众,无人喝水、无人交流……


双眼紧盯舞台,生怕错过了台上的一丝一毫。


尽管如此,大家的双眼还是忙不过来。


《渔光曲》中的15位舞蹈演员,或散或聚,


东边刚亮,西边也亮的多变舞姿,令台下的专业观众目不暇接、幕幕见新。


只觉得是在看一场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


即便是早已阅舞无数,也在这一刻感觉大饱眼福。


舞台之上,四扇安有滚轮的“石库门弄堂”条幅,在灯光下慢慢向两边撤去。


随着一段小提琴的悠扬起伏,单足立在方凳上的15位演员,身姿若清影、翻扇如蝶飞。


悠悠漫漫,伴随着音乐的逐渐收低,台上的灯光也重新陷入了一片黑暗。


两秒钟后,就在台下的观众准备鼓掌的时候。


一束孤零零的追光灯,啪的一下,点亮了舞台的右后方。


雪白的聚光灯下,身着灰布长袍、架着黑边眼镜的陈佩丝,正冒着风险给大后方延安发送着电报。


滴滴滴、滴滴滴——


在一串电报声响起后,背景音乐中传出了由远及近的枪声。


【同志们、永别了!】


孙道临老师熟悉的声音,震的台下的评委或半张着嘴看向舞台、或紧盯着舞台观察下一步行动。


更多的观众则多是一副越看越兴奋、越兴奋便越期待的模样。


在一句孙道临的经典台词说完后,黑暗中仅存一束光亮的舞台,又啪的一声,投下了另一束灯光。


对比先前的右后方,这一会点亮灯光的方位是整个舞台的左前方。


灯光的笼罩下,身穿白色警服的龚雪,在舞台上方落下的一面五星红旗下,头戴耳机,敲击电报。


滴滴滴、滴滴滴——


【李白前辈,今天是1980年8月5日,


我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向您发送这份迟来的回复:您期盼的黎明已经实现了。】


忽的一下,之前调低的背景音乐再次响起。


无论音乐如何变化,“滴滴滴、滴滴滴”的电报声,始终与音乐融为一体、悠扬致远……


帷幕落下


哗——哗——哗——


满场掌声响起,包括前排的评委在内,所有人都起身为台上的精彩表演鼓起了掌。


当帷幕再次升起时,15位重新走上舞台的姑娘、与陈佩丝、龚雪,一边鼓掌、一边看向同一个方向。


在他们微笑的目光中,江山第一次以舞蹈编导的身份走上了舞台。


下一刻,立于舞台最中央的江山,左手牵着周洁、右手牵着董智芝。


高举双臂,面向所有评委、观众,鞠躬谢幕。


满场随即又响起了一片更加热烈的掌声。


观众席间的几位同志,在啪啪鼓掌的同时、还会忍不住抹一把噙在眼角的泪花。


……


兴奋的笑脸、乱舞的双手,《渔光曲》的全班人马,各个都是一副欣喜若狂的模样。


一个挨一个走到后台后,姑娘们立马开心的抱在了一块。


从头到尾,浦江电视台的摄像机始终没离开过半分。


“同志们,你们刚刚的表演简直棒的不能再棒了,”


江山这会也特激动,一想到自己的任务终于圆满结束:


“在这,我要代表一位隐蔽战线的领导,向你们说声感谢。


感谢你们传颂了那些牺牲在黎明前的英雄事迹。”


说完,江山面向大家深深鞠了一躬。


这一鞠,当即把姑娘们的泪腺给拉垮了。


“你这是干什么呢?江编导。”


“该说感谢的人,应该是我们。”


“江编导……”


“江编导~~”


说话间,一帮身着旗袍的姑娘,全都照着江山扑了过去。


一群人扒在江山身上,哭的那叫一个激动呀……


吓的江山,赶紧高高举起双手,任凭组织如何考验,他就是一动都不动。


忽的一下,张路同志的摄像机镜头,被江河、陈佩丝二人的大手同时给盖住了。


江河:“打住!”


陈佩丝学着老二的冷漠表情:“这段别拍了。”


张路一秒就明白了对方的意思:“放心吧,江山也是我哥们。”


……


“经评委们一致研究决定,本届全国舞蹈大赛,团体舞蹈一等奖的获得者是:浦江舞剧院选送的作品《渔光曲》。”


掌声雷鸣,欢声四起。


经过两个月的刻苦排练,浦江舞剧院终于在江山同志的帮助下,超乎预期的捧走了一尊金灿灿的一等奖杯。


与此同时,江山也因为同时编排二等奖的《上春山》、一等奖的《渔光曲》,获得了最佳编导的光荣奖状。


依照大会流程,凡获此奖的编导,都要前往燕京参加为期40天的交流学习班。


虽然主办方的这一流程令江山颇感意外,但他还是服从命令的坐上了一列开往燕京的火车。


于是,便发生了十多个美丽的舞蹈演员,集聚在站台挥手与江编导告别的经典场面。


“回去吧,大家都回去吧,”


江山和陈佩丝一块挥着手:“我也舍不得你们,放心吧,我们很快还会再见面的。”


呜——


……


燕京,中一南一海。


坐在办公室里的李强,弹了弹手里的烟灰继续看向电视。


电视中的一座舞台上,翩翩起舞的《渔光曲》中,一袭浅灰色长衫的孙道临,巧妙的在其间穿梭着。


几分钟后,随着胶片的由彩变淡,孙道临也从舞台走到了现实之中。


颗粒感明显的黑白胶片,给此刻的电视画面度上了一层历史的滤镜。


【夜幕下,李白漫步在旧上海的街道上,穿过一处石库门时,他抬头凝视着窗边爱人的身影。


窗内,一位身穿素色旗袍的背影,也在凝望着桌上的一张合影……】


看到这,李强的双眸微微一颤,桌上的那张照片,正是自己交给江山的一张李白同志的遗照。


一声叹息后,电视里的背景音乐仍在继续。


【这一会,李白缓缓路过的一家报馆。


一帮同样战斗在隐蔽战线的地下工作者,正在秘密印制一批传单……


接着,在经过一家旗袍店时,李白看见了自己的同志潘红,在试穿旗袍的同时,将情报悄悄传递了出去。


继续向前,继续回首。


看似漫无目的的路线,实则却是多条抗战时期的秘密战线。


在一座悬挂着“福生无线电”招牌的小楼前,李白回想起了他的老师:李强……


渐渐地,黎明的时刻到了。


在太阳缓缓升起的同时,四周的景象也在阳光的照耀下,变成了一派80年代的新气象。


这一会,前方的一家新华书店引起了李白的注意……】


之后,电视里陈强与刘小庆的熟悉画面,令办公室里的外贸部领导忍不住笑了起来。


【“不错,真不错!”


走出书店后,喃喃自语的孙道临,继续向前方走去。


这一次,面带微笑的李白,一直向前,再也没有停下脚步。】


隐隐约约间,李白同志的前方,出现了一片温暖的霞光。


霞光中,一大群面含微笑的革命战友,正在对他挥着手。


这一次,李白同志没有再说那句经典的“同志们,永别了。”


而是,坦然大笑着走向了自己的战友:【同志们,原来你们都在啊!】


【我们一直都在这呀……】


天际间的霞光愈发明亮,一群曾经奋斗在敌人心脏的地下工作者,肩并肩走进了一片光明之中。


随着他们身影的消失,电视上出现了一长串字幕。


在这片字幕当中,李强看见了好几个熟悉的人名。


片尾,当滚动的字幕结束后,一行醒目的大字跃然而上:


【致曾经奋斗在隐蔽战线的英雄们,你们从未被遗忘,你们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随着《渔光曲》在比赛现场的出现。


浦江电视台的《致敬:永不消逝的电波》纪录片,也随后上线播放。


这一会,看完整部短片的李强,靠在沙发上久久不能平静。


也不知怎的,刚刚在电视中看着自己的战友,走向一片光明后。


一种长期压抑在内心深处的痛,仿佛得到了一丝释放。


或许旁人尚不知晓,这位六边形的领导,一直在用自己的几百元工资,贴补着钱壮飞等烈士的后人。


在他的心里,就一直舍不下那份生死之交。


几分钟后,闭着双眼陷入沉思的李部,缓缓勾起了一抹微笑:“小江同志,干得不错。”


喃喃自语后,颇感欣慰的李强,睁开了眼睛向窗口走去。


忽然,他的脚步一顿。


窗户外、花园间,江山同志在一片骄阳中,笑得晴空万里、万里无云。


“首长,浦江春风度江山,特来向您报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