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 > 第四百一十七章 从未出现过的场面,来了

第四百一十七章 从未出现过的场面,来了

作者:如意键盘 返回目录

1980年,8月份的最后几天。


本以为顶着烈日的一趟长城游,会相当刺激。


没想到比市区低了好几度的八达岭,竟时不时会吹来阵阵凉风。


放眼望去,遍野绵延壮丽、绿意盎然。


“形势喜人啊~”


江山像个老农民一样,撩起挂在脖子上的毛巾擦了把汗。


一旁的陈佩丝,干脆就把一条毛巾直接顶在了头上。


两个人一起往前看了看仍在继续向上的四位老人。


又回头看了眼,和余思归、江川一块坐在台阶上的小鱼和小白。


“二子,”江山拍了拍陈佩丝:“你留在这照顾几个小的,我去跟着那几位老同志。”


“行,”陈佩丝对这个分配很满意:“去吧同志,我在这里等你们凯旋。”


就这样,直到外贸部的两辆小汽车开到颐和园门口的时候。


四位呼呼大睡的老同志,才舍得睁开眼睛。


卢旭章替他们在听鹂馆订的一桌酒菜,好吃的都没法夸了。


李若诚几乎每尝一道菜,都要对着老伴点头笑一眼。


而一直没收过笑脸的江爸和江妈,也总算是尝到了令老二念念不忘的宫廷御膳。


……


一顿饭吃完,等一行人终于乐乐呵呵的回到招待所时,天都黑透了。


老远的,就瞧见一個人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对着他们招手:


“小江,你终于回来了。”


江山定睛一看:“王导,你怎么来了?”


招待所三楼的一间屋子里,很快就亮起了灯。


等黄永钰和王世襄,提着两保温桶的冰棍进来时,很自然的就拿起了桌上的两片西瓜。


“怎么样,”王扶林捧着一片西瓜:“这瓜还不错吧?”


“倍儿甜~”


屋里的几位,坐在一块夸。


“王导,这大热天的还跑过来给我们送西瓜,”


江山特感动:“真是难为您了。”


“这有什么,”王扶林就不觉得这算事:


“按说我这个地主应该请你们好好吃一顿,可惜被大地主抢了个先手。”


“您千万别觉得可惜,”


早就和王导打成一片的江山,笑道:“咱们明儿的伙食,还没有着落呢。”


一旁的王世襄赶紧道:“明儿该轮到咱们了。”


“明儿丰泽园,”黄永钰跟着道:“咱们老几位连粮票都预备好了。”


王扶林点点头:“那我就后天。”


见此情景,一声都不敢吭的陈佩丝,埋头啃着西瓜。


这一会,江山笑了:“还是下次吧王导,明天下午我爸妈他们就要回去了。”


“这么快就要回去了,这才来几天呀?”


“厂子里一堆事在等着我爸,”江山道:“再说,我小妹的学校也快开学了。”


来燕京的这几天,江爸始终惦记着车间,生怕鲍师傅镇不住场子。


距离9月1日《庐山恋》上映的日子可没几天了。


但江山一点都不着急。


他知道,在外贸局点名指定了“春风度服装”为试点项目后。


不但令自己的服装表演队,在商场里行走自如。


还令浦江服装二厂,严格执行了一整套的代加工、代发货流程。


“那行,反正以后有的是机会,”王扶林也不是个矫情的人:“我听说你妹妹这次考上戏剧学院了?”


“昂,”江山点点头:“等过几年毕业了,就可以帮您打下手了。”


相比拍戏,江山更愿意让小妹去幕后折腾。


“你是想让她进电视台吧?”王扶林笑道:


“那还不好说,只要你小江一句话,别说是古台,周也明也会出手安排的。”


“您这话可千万别给那丫头听见,”江山真心感谢:“不然,学都上不踏实了。”


西瓜干完后,冰棍接着上。


“江山,”王扶林开始说正事了:


“今儿下午台里接到了一个通知,一个命题为《好山好水好风光》的全国纪录片大赛,这事伱有听说吗?”


听此一问,早已是局中人的陈佩丝继续嗦着冰棍,眼皮都没波动一下。


“这么快就下通知了,”


来京头一天,就跟王导透露过进京目的的江山,根本就没打算瞒着对方:


“王导,这事其实是外贸部牵的头,其中一个目的,是为了给我现在负责的一支广告添些素材。”


“我当时一听就猜这事与你有关,”王扶林道:“怎么样小江,能说说具体的评选要求吗?”


“怎么?”江山直接问道:“您想拿奖?”


“不是我想拿奖,是我们台想拿奖,”王扶林:


“你想啊,这可是全国38家电视台搁一块比赛,能不在乎嘛!”


“原来您是担心这个,”江山道:“那我就再跟您透个底。”


王扶林:“你说。”


这一会,屋里的几位全跟着竖起了耳朵。


“其实广告倒是次要的,”江山:


“外贸局牵头办这事,主要是想编辑一部有关祖国大好河山的纪录短片。


让全国人民好好瞧瞧,咱们祖国的好山好水。这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噢~”


王扶林明白了:“难怪发动全国的电视台都出去拍,原来是为了这事啊。”


“您接到的拍摄主题是什么?”


“《好山好水好风光》。”


“这不就对了,”江山:“全国38家电视台,共同组成的一部祖国大好河山,想想都令人期待。”


“简直就是史无前例啊,”王扶林已经开始激动了:


“我感觉我应该去拍一些长城和故宫的镜头。”


“您忘了,”江山提醒道:


“上回为了在《紫禁城奇妙夜》的开头加一组全国风景名胜,首都哪里的景点咱俩没拍过?”


“对呀,怎么把这茬给忘了,”下一秒,王扶林:“但我总不能什么都不做吧!”


江山:“这事目前是您在负责?”


“还没最后定,但估计也差不离了。”


“那还不简单,”江山道:“后天我们就出发去青岛了,您要不跟咱们一块?”


“你们准备在青岛架机器?那我可不能跟你们抢一个景,”


王扶林正色道:


“就像小江你先前说的一样,这个奖拿不拿倒是次要的,我现在倒是想好好拍一组大好河山的镜头了。”


“那我给您出个主意,”


知道王导也是位对自己有要求的人,江山便把原本自己想干的一件事推荐给了他:


“既然38家电视台一块拍山水,您干脆就拍点不一样的。”


“拍点不一样的,”王扶林:“拍什么不一样的?”


“眼瞧着马上就到收获的季节了,您不如就拍点大丰收的镜头。”


江山一说这话,在场的全都笑了起来。


“我当是什么呢,”王扶林:“这丰收的新闻呀、纪录片呀,哪年断过?老百姓早瞧腻了。”


“您先别笑,我说的这场面,别说是你们央视,”江山道:“哪家电视台都没播过?”


屋里的几位,好奇的瞧着江山。


“因为,”江山:“这景象它就从来没出现过。”


“哪呀?”


“小江,你说的是哪里的庄稼?”


“我们什么样的庄稼没见过?”


江山看着大家:“你们谁听说过鲁棉一号?”


除了王扶林,其余的几位都在摇头。


“知道这玩意是什么吗?”


江山可找到神秘兮兮的时候了:


“山东原子能研究所的高科技。有了它,咱们以后再买衣服时,很可能就不要布票了。”


陈佩丝眼一大:“不要补票?”


黄永钰:“还有这样的东西?”


“我知道这东西,”王扶林:“我们台去年还专门去研究所采访过。”


“今年,是鲁棉一号大面值种植的头一个的收获季,


咱们不妨闭上眼睛想一想,850万亩地的棉花,将是怎样一个壮丽的景象。”


江山这会说的,就是号称“布票终结者”的鲁棉一号。


自1979年投产成功后,便开始大面积的推广种植。


到了1980年,鲁棉一号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年。


只要再过个两三年,这种经伽马射线培育而成的新品种,不但结束了棉布的计划经济。


还因为高产、抗逆性强的优点,让人民群众见到了打折促销棉布的神奇景象。


“好,”王扶林越想越觉得可行:


“我就上山东拍这个壮观的场面去,也该让老百姓瞧瞧,丰收的农田也是祖国大好河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豪言壮语说完后,王扶林再次看向了江山。


“小江,这下我还真要和你一块出发了。”


“那是,咱们的目的地都是山东嘛。”


“倒不是因为这原因,”王扶林不好意思的笑了:“主要是我们台没有多余的摄影机了。”


“嗯?”


“我寻思跟你一块出发的话,也就不用向北影厂伸手借了。”


“没有摄影机?”黄永钰惊了:“你们这么大一个电视台才几台机器?


“您是有所不知,”王扶林苦笑道:“不止是我们台缺机器,连北影厂的机器都不够使呢!”


陈佩丝在一旁点了点头,这话他相信。


别看《瞧这一家子》里又是刘小庆、方舒,又是陈强、陈佩丝,但剧组的摄影机还是到别处蹭来的。


“那正好,咱们到时候一块出发,您也好帮我们把把关。”


江山明白,别说是现在,就是再过个几年央视还是缺机器。


“那干脆把我俩也带上吧,”


黄永钰一点不藏着掖着:“我还没去过青岛呢,老王你呢?”


“我就更不用问了,”王世襄哪里没去过?“我哪都没去过。”


……


隔壁一间三人间里。


江小鱼和江小白,正满眼惊喜的伸着小胳膊。


坐在他俩面前的余思归、江川,正一人抓着一只小胳膊给孩子戴手表。


粉蓝粉红的卡西欧电子表,一摁就是一串音乐。


“真是谢谢你了思思姐,”


江川搂着小侄女,好奇的把每个键都摁了一遍:“不过你怎么到现在才拿出来?换我早忍不住了。”


“其实,我一直想等到他俩看《铁臂阿童木》的时候,再拿出来,”


余思归:“可惜来了燕京后一直没找着机会。”


“哎呀,”江川:“要是那样的话,他们俩还不开心死了。”


“我现在也开心死了,”江小鱼靠在小姑的身上,真的开心极了。


见此情景,余思归也特开心。


下一秒,她又从包里拿出了一只白色的电子表:“小川,这一只是姐姐送给你的。”


“啊~”


江川砰的一下就站了起来,差点没把江小鱼给冲倒喽。


“我也有?”


这是一只拥有白色表带的电子表,把江川看得眼都直了:“好漂亮的电子表呀,谢谢思思姐。”


“你喜欢就好,”


余思归抱着小白摇啊摇啊:“我们小白也喜欢对吧!”


“十万马力~”


江小白举着胳膊就冲了出去:“爷爷,你快看看我的手表……”


……


第二日,在火车站送别了家人后。


江山和余思归一块走进了燕京电视台。


“小江,还记得两年前,咱们一块去东京参加广告节的那一趟吗?”


这一会,副台长的办公室里,周也明横竖都很满意的看着江山。


“那哪能忘,当时还是您和古台长一块带的队,”


江山瞧了眼身边的余思归:“我记得您当时还去和思思的父亲,商量了一会《铁臂阿童木》的事。”


“没错,就是那一趟,”


周也明看着面前的两位年轻人:


“我记得当时有天晚上,咱们几个一块下楼去日-本面馆吃了碗面。


结果就在那个小店里,看见了东京电视台的天气预报。”


一提这事,江山也笑了起来:“我记得当时您和古台都说回国后就办一个天气预报的栏目。”


“两年了,”周也明一脸的感慨:“《铁臂阿童木》和《天气预报》终于都开始播出了。”


1980年7月7日,准备了两年之久的《天气预报》,终于登陆央视。


和后世不同,这一会的《天气预报》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除了一幅手绘的天气预报图,便什么也见不着了。


但,那首《渔舟唱晚》的背景音乐,倒是打一开始就出现了。


“今早,扶林向我递交了前往山东拍摄鲁棉一号的申请,”


周也明继续道:“小江,我觉得你这个建议相当不错。


咱们央视每天的信息量虽然很大,但可惜总是会错过一些与时俱进的新闻。


这次幸亏你提醒了一句,不然保准又错过了一件民生大事的始发点了。”


“瞧您说的,”江山的表情特别扭:


“说的我都不好意思了。再说,您帮了我那么多忙,有什么好事我肯定得想着您啊。”


“我就爱听你讲这话,”


往事重提,是最好的铺垫。


既然王扶林不好意思提,那他周也明只好亲自出马了:


“其实,我们台最近接到了好几个政治任务,其中有一个我想听听你的想法。”


“政治任务?”


江山立马开始敲退堂鼓:“这不是我的强项呀!”


“谁说的?”


周也明看了眼一直在抿着嘴笑的王扶林,然后继续道:


“今年,是小日本宣布投降的35周年纪念日。


宣传部让全国的电视台都准备一部公益广告,你就说这是不是你的强项吧?”


“公益广告?”


江山:“有关抗日战争的公益广告?”


“只要是和抗战主题的都行,”周也明道:“主要是为了向国庆献礼。”


每年一到这个时候,宣传部门都在忙这事。


“我怎么没听古台长提过呀?”


“他还用提吗,”周也明反问道:


“你前段时间帮浦江电视台拍摄的《致敬:永不消逝的电波》,不就是最好的公益广告嘛!”


“对啊,”江山眼睛一亮:“还真是正好能派上用场。”


“可我们台呢?”


周也明看着江山:


“眼瞧着十一说话就到,可咱们一连拍了好几支,没一支能与浦江电视台的相提并论。”


“据我们私下了解,”王扶林道:“广东电视台为了这事,还从香江请了位导演过来。”


“说起来,我们好歹是央视,”周也明道:“总不能输的太难看吧?”


“抗日战争?”


江山像个算命先生似的嘀嘀咕咕:“公益广告?国庆献礼?”


周也明、王扶林,一声不啃的等着江山解签。


“有了,”


江山忽然想到了一个绝的:“咱们这么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