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 > 第四百二十一章 央视的“国庆献礼”

第四百二十一章 央视的“国庆献礼”

作者:如意键盘 返回目录

浦江电影制片厂,早在今年五月就已经成立了电影《南昌起义》的拍摄剧组。


为了拍好这部耽误了20多年的大戏,浦江制片厂的领导给足了剧组最大的支持。


《渡江侦察记》的导演、《红色娘子军》的摄影师,《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作曲家,全国各大话剧团挑选征用演员。


很多知名演员在获悉此事后,纷纷给上影打电话毛遂自荐。


不仅如此,上影还通过协调,令剧组在南昌拍摄“铁军进城受欢迎”一场戏时。


得到了南昌胜利步行街全封闭一天,商场店铺全部闭店歇业,800多名警察、5000多位群众充当临时演员的顶级拍摄条件。


《南昌起义》是我国电影史上,首次出现多位一代功勋真名实姓,直呼不忌的电影。


也是浦江电影制片厂,为明年的“八一献礼”专门拍摄的大制作。


这一会,刚从庐山、南昌、九江,实景考察回来的摄制组,正在做开机前的最后一次工作确认。


“基本情况就是这样,大家再看看还有什么可以补充的?”


曾执导过《渡江侦察记》的导演汤晓丹,虽已到花甲之龄,却在此片中做出了多项突破:


“如果都没什么异议的话,《南昌起义》的开机时间,就定在下个月的……”


“汤导,”


忽然,两位男同志一前一后从隔壁办公室跑了进来。


进门的第一件事,就伸手扑向了拐角的电视:“您快看看这个……”


哒哒哒的一通旋扭,电视里出现了央视的画面。


这一通操作给屋里人看的,整个就一莫名其妙。


导演汤晓丹刚准备发火,却在张嘴的一刹那,被电视机里的画面给劝住了……


一座绿荫、阳光、轻风、蝉鸣、车铃……组合而成的大学校园里。


一位身穿白衬衣的男同学,低头捧着书本走在一条绿植环抱的小径上。


他的脚步很慢,嘴里念念有词,目光已完全被手上的书本吸引:


“不过80年的时间,咱们这个国家已经变成了世界上最贫穷、最没有尊严的国家……”


校园内的另一条小道上,一位身穿背带裙的女生,也在低头看书:


“军阀混战、盗匪横行、百姓流离失所,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


就在陈宝国、朱琳捧着书本念念有词的时候。


抱着书本的张光北,正满脸悲愤的站在师大校园的一棵梧桐树下:


“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要步步退让、任人宰割?”


镜头渐渐向高空拉远。


这一会从上往下,能看见燕京师大的新老教学楼间。


多路手捧书本的当代学生,穿行在校园之间。


“这历史没有年代,满本都写着两個字——吃人!”


“这样的国家还有救吗?”


“国民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


画面一转,身穿礼服、气场全开的陈道明,出现在了一束聚光灯下:


“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中国政府拒绝接受这个可耻的合约!”


一场满是泥泞的风雨在飘渺。


电视里的画面,又重新回到了师大校园——这个当年策划发起五四运动的摇篮。


“不破不立!”


“此时的中国需要勇士和斗士!”


“中国是我的中国,也是你的中国!”


“同学们,历史的重要时刻就要到了——”


“……”


渐渐地,在学生们一句句破击长空的内心独白伴随下。


遍布在校园里的多路学生,同时出现在了同一个地点。


他们肩并着肩、手挽着手……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一大群80年代的大学生组成的队伍前方,


退伍军人张光北、谢园、陈宝国、赵宝刚、朱琳、沈丹萍……满眼愤慨的合举一面鲜红的旗帜。


“上街——”


张光北的一声振臂高挥,全部的学生齐齐高举旗帜冲了出去。


忽然间,画面一晃。


一大群80年代装束的大学生,刹那间变成了一群身着五四式青年学生校服的大学生。


“还我青岛!”


“保卫主权!”


……


上影厂的办公室里,所有人的双眼忽的一亮。


各个都被电视里的转折画面为之一振。


也就几秒的功夫,电视里的师大校园已经回到了1919年。


整座校园……整座燕京城,遍布挥舞着标语、高喊口号的抗议学生。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还我青岛!”


“还我主权!”


李大钊、谢绍敏、匡互生……


一位位打着姓名字幕的五四运动组织者,在镜头里高声呐喊——


“我们要跟他们血战到底——”


“我们今天的行动是中国美好未来的先声——”


“誓死力争——”


“血战到底——”


“我愿意!”


“我愿意!”


“我愿意!”


“背黑暗而面向光明——”


“将终身致力于弘扬这种伟大的精神!”


“为此而奋斗终身——”


“虽九死而无悔;”


“虽千万人——吾往矣!!!”


……


镜头再次拉远,几横字幕出现在了屏幕之上——


【北洋政府的失败外交,引发了全国民众的强烈不满。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接着,在一曲悲昂的背景音乐落下帷幕后,电视里的画面逐渐宁静致远。


嘉兴南湖之上,一条静静向前的小船上。


十二位刚刚做出重大决定的年轻人,手握拳头、齐齐发声: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召开!】


此时此刻,无论在哪一座城市。


所有电视机前的观众,都已经被电视里的画面完全吸引住了。


就在这时,电视画面再次转换。


夜幕下的一座民国公馆内,多位身着青色军装、领系红带、右臂绑白的青年军人。


在一位帅气逼人的青年军人带领下,箭步走出大门。


“南昌起义,定于8月1日凌晨4点举行,三枪为记,口令——山河统一!”


乒乒乒!!!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


看到这一秒,浦江电影厂《南昌起义》的剧组成员,刷的一下睁大了眼睛。


尤其是导演汤晓丹,刚刚在电视里出现的画面,虽只是短短几瞬。


但每一位拥有字幕的青年领导人,已经看的他头皮发麻。


“到底是央视,还是走在我们前面去了。”


“瞧见刚刚他们的站位没?真是太帅了!”


“我早就说过,”


汤导的目光依旧没舍得离开电视:


“谁都可以不帅,但唯有一位角色的扮演者一定要帅!”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28年,4月28日,井冈山会师,


壮大了革命武装力量,开创了革命根据地的崭新局面!】


此时此刻,电视里已经出现了井冈山胜利会师的画面。


满山红旗挥舞、遍野举枪欢呼的历史名场面,就这样出现了……


直到这会,已经熟悉了电视里套路的广大观众,正睁大双眼期待着下一幕的出现。


电视机里的镜头忽的一暗。


在日军的包围下,八位身受重伤、拒不投降的东北抗日联军女战士。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向自己的党、自己的人民、以及身边的战友,敬以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军礼!


【八女投江,壮烈殉国!】


“沈参谋,这就是你修好的桥吗?”


面对32位妇女同志搭起的木板桥,一千多名战士无一愿意踏足。


“时间就是胜利,”


妇救会主任朱琳,站在冰冷的河水里对着岸边喊道:


“同志们,还有更重要的事在等着你们去完成……”


随后,咬牙坚持的妇女同志,硬撑着木板扛起了战士们快速过桥的脚步。


【1947年,为了驰援孟良崮战役,沂蒙32位妇女同志跳入刺骨的冰冷河水,用自己的身板搭出了一座通往胜利的“火线桥”。】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从身穿革命军装的战士大合唱,到总政歌舞团整齐划一的齐声高唱。


一样的铿锵、一样的有力。


历史与现今的画面,不断的重合交替,相互呼应: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热血沸腾的画面,仍然在继续……


“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怎么不行啊!”(钱老的原声播放)


砰——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们主张,任何国家的事,要由这个国家的人民自己来管!”


【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


随着电视里,一个个重要历史画面的腾飞……


一张张形势喜人的《人民日报》跟着也冲了出来。


【1978年12月18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1980年5月18日,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的第一枚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


【1980年8月26日,同意在深一圳、珠一海、汕一头、厦一门设立经济特区。】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阳光。


重新出现在镜头中的燕京师大校园里。


一群刚经历过历史洗礼的大学生们,握紧拳头,大声对祖国说: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画面的最后,在中央歌舞团气壮山河的大合唱中。


1949年、1950年……1959年,历年的阅兵式画面相继跃出。


威武雄壮,吼声震天。


最后,当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中国大地上时。


一行苍劲有力的字幕,也随后定格在了最后的画面:


【忆峥嵘岁月,看今朝辉煌,祝祖国繁荣富强,愿人民幸福安康!】


……


浦江电视台,台长办公室。


看着电视里澎湃激昂的画面。


台长古铮铮与到此一游的胡啸,直到画面结束仍忍不住在跟唱。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嘿,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胡啸还知道给自己打拍子:“我的老天,这片子也太好看了,这会我感觉有使不完的劲儿,对吧老古?”


“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古铮铮当然也赞同老友的看法:“本来以为我们台的献礼片已经够好看的了……”


“高兴早了吧,”胡啸笑着点了支烟:


“别以为只有你会连跳带演,人家也不是吃素的。


瞧瞧,这片子才短短几分钟,讲了多少件历史大事件。


按小江的话怎么说来着?对了,叫信息量庞大!”


一听这话,之前还在整理新剧情、灌输新思想的古铮铮,忽的一愣:


“江山最近去哪了?”


“……”下一秒,胡啸也愣住了:“那小子目前在……燕京!”


……


浦江电影制片厂,《南昌起义》剧组。


导演汤晓丹,终于把电话打到了央视周也明的办公室里。


“是周台长吗?你的电话可真不好打呀。”


“您是?”


“我这边是浦江电影制片厂,”汤晓丹道:


“我们最近正在筹拍一部描写《南昌起义》的电影。


就在刚刚,我正巧看见了你们台播放的一部纪录片。


我感觉它的视角和站位非常有看头,想向你们打听一下,


如此重要的历史时刻,你们参照的是哪份资料?”


别说是站位,就连《南昌起义》中的具体参与者,汤导当初都查阅了很多资料。


在很多历史记载中,只提到了一个总参与名单。


并没有细说“三枪为信”的那一刻,到底有哪几位同志在场。


要说别人可能不在意,可他却正在创作一部记载历史重要时刻的电影。


周也明一听对方这话,立马深信这真是遇到同行了。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的每一个镜头。


尤其是红色镜头,可都是要经过审核的。


当时确定分镜头时,周也明和王扶林,也专门就此事询问过江山。


“在咱们国家博物馆里,收藏了三幅分别名为《南昌起义》、《八一起义》的油画,”


周也明就喜欢江山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


“我们的编剧,就是参照了那上面的具体站位。


据我们了解,这三幅作品都已经经过了相关人员的一再对比确认。”


“是吗,”汤晓丹对着电话点了点头:“感谢周台长的介绍,我马上就派人去确认一下。”


这下好了,一部央视的纪录片,省了自己多少事。


“原来还可以通过油画来参考历史,”汤晓丹又学会了一招:


“那个谁,等下回再播放纪录片时,记得看一下编剧的姓名!”


……


对面那边刚挂上电话,周也明的办公室里又响起了电话铃声。


整整一个下午,央视的多部电话一直都在响个不停。


机关单位、兄弟单位……最积极的还得数人民群众。


在看完了央视的“国庆献礼片”后,四面八方的观众,纷纷激动的或提笔写信、或拿起电话。


一部视角独特、编排新颖的高燃纪录片。


正像一枚星星之火般,在这个伤痕文化遍野的中华大地,再次点燃了所有中华儿女的热血与希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