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 > 第四百四十四章 咱们干的就是这个活

第四百四十四章 咱们干的就是这个活

作者:如意键盘 返回目录

“老三,”


就刚刚江山说的那一段,着实让江海明白了什么叫离了大谱。


明明是扛着枪去打仗的,半道上居然还能搁一块过个年?


“这他娘就是老外跟咱们不一样的地方,”


江海虽是一介书生,但:“这要换作是咱们,还踢什么罐头呀?


直接就把小鬼子的脑袋拧下来当球踢!”


“说的好,”


江山把烟含在嘴里,使劲给老大鼓掌:


“要不说就该您来领导我们呢,今儿早上刚收了索尼和夏普的广告费,晚上就要把人脑袋拧下来了。”


江河这会什么话也没说,只抿着笑对着热茶吹了吹。


“一个年代一个政策嘛,”


如今在报社,江海同志是一人把社长和书记的活,都揽下来了:


“如今不是不让杀鬼子嘛,那咱们就得换个方式加以剥削。”


“对对对,”江山点头如捣蒜:“老大说什么都对。”


1980年底,燕京的王府井、浦江的南京路,三分之二的广告都给小日—本包了。


没办法,人家出的实在是太多了。


也正是从今年开始,政府宣布了“减少個人宣传”的决定。


大批具有时代性的标语和画像,被拆除。


“不过你刚刚说到了足球,”


江海翘起了二郎腿:“我还真想起了一件事,咱们国家曾经还真有一支足球队,


不但和小日--本踢过球,还连赢了小日本17年不带输的。”


江河一听:“这么厉害?”


打后世过来的江山,只觉得听见了一条最美妙的新闻:“哥,快给我们说说。”


“那你听好了……”


江海话头刚起,门外就传来了江小白的声音:“二叔,我窝好了~”


这一嗓子下去,半个院的人都知道小白窝好了。


通常情况,只要是二叔在家,小白绝不会去喊三叔。


至于他爸么?


还真没什么机会得手。


这一会,江河习惯性的站了起来。


瞄着蹲痰盂的江小白就准备过去。


下一秒,却被江海给摁了下去:“今天就不劳烦二弟了。”


眼瞧着俩孩子跟老二老三越来越亲,他这当爹的必须得抓住机会表现一下了。


“小白,爸爸来了!”


看着老大夺门而出的背影,江河面无表情的脸上毫无表情:“我去趟厕所。”


“等我一下,”江山赶紧跟上:“我也去。”


喝了半天水,也该去放放了。


当江海同志怀着幸福的微笑重新回来时,江山和江河已经毕恭毕敬的在沙发上入定了。


江总编这会心情颇好:“刚才我们说到哪了?”


江河:“说到了咱们国家的足球队。”


江山:“赢了小日本17年。”


“那咱们接着往下说……”


江海低沉的嗓音,配合着屋里的袅袅薄烟。


还真有点往事如烟的意境。


“要说到这支足球队,就必须先说说一个人。


几年前,这个人被一场世界球王的评选活动,推选为了世界五大球王之一。


也就是在那一刻,我才注意到了这位李惠堂同志……”


1976年,德一国的《环球足球杂志》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投票活动。


芭西的贝利、英—国的马修斯、阿根庭的斯蒂法诺、匈牙莉的普斯卡什、中国的李惠堂,被一致推选为“世界五大球王”。


“之后经过我的一番详查,”


江海接着道:“发现这位李惠堂同志,早在之前就已经拥有了亚洲球王的称号。”


江山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人现在还在吗?”


如果还健在的话,怎么也得去采访一场!


“唉,去年就已经走了,”


江海叹了口气:“可他老人家这一生,活的真叫一个精彩……”


在大哥的循循叙述下,江山与江河仿佛见到了一段咱们国家足球史上的波澜壮阔。


1911年,6岁的李惠堂被家人从香江送回了老家广东。


刚学会踢足球的李惠堂,每天都会在上下学的路上,盘球走路,风雨不变。


几年下来,这段经历不断提高了小惠堂的带球技术,还提高了他的身体素质。


1922年,16岁的李惠堂报名参加了南华足球队。


一届“香江甲级联赛”踢完后,全香江都被这个从广东回来的少年惊住了!


担任前锋的李惠堂,不但是全场进球数最多的球员。


还因为出神入化的带球技巧,被对手们送上了“球怪”的称号。


第二年,一战成名后的李惠堂,代表中国足球队前往大阪。


参加了日——本举行的第六届远东运动会。


第一次出国远征,就率中国队以5:1的比分击败了日—本队。


控球技术诡异刁钻的李惠堂,给国外的多支球队留下了极为震撼的印象。


紧接着,继续随南华足球队出征的李惠堂。


又带领球队远赴澳洲,与全澳冠军南威尔士足球队交战。


结果李惠堂上演的一场帽子戏法、独中三元。


一雪“东亚病夫”之耻。


在这场球赛之后,凹大利亚的体育总局,专门为李惠堂颁发了一枚金质奖章。


消息传回后,香江的各大报刊都以特大号标题报导了此事。


【万人声中叫球王,碧眼紫髯皆颂扬。】


同时,上海的报刊也在集体欢呼。


【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


……


窗外月黑风高的时候,一只狸花猫悄然而至。


可惜屋里的同志这会都没搭理它,两双眼睛都在看着自家的大哥。


“到了1936年,柏林的奥运会向中国发出了邀请,”


江海说起故事来很有一套:


“在当时,中国足球队如果要去参加这场奥运会,就必须准备22万的经费。”


“这都是奥运会了,”江山认为:“肯定得政府拿钱呀!”


“政府要是会拿这笔钱,还能叫政府?”江海提醒道:“你也不想想那是什么时候。”


江山点点头:“此话有理。”


“在经过有关人士的努力后,”江海道:


“国民政府最后同意拨款17万,社会又各界捐了3万。


李惠堂一见还有2万的资金缺口,当即决定即刻出发。


他们要以球养球,以沿途参加球赛挣取收入,一路踢到柏林去。”


此后,这支在海上转战了83天的球队,像疯了一样的拼命接球赛。


只要听说哪里有球赛,整支球队立刻下船。


为了不让球队扑空,每一位队员都是咬着牙玩命的踢。


因为只有赢了球赛,才能拿到相应的奖金。


最后,他们终于在踢出了23场胜4平,共计27场球赛后。


挣够了经费,支撑着整个球队抵达了德—国柏林。


可惜一路疲惫不堪的征战,以及海轮上两个多月的颠簸,让他们最终以0:2的比分遗憾负于英—国。


“虽然这场球输了,”江海看出了两位弟弟眼中的失望:


“但你们知道这支球队最绝的地方在哪吗?”


江河:“路上赢的那23场球?”


“跟后面比起来,那都不算什么,”江海摆了摆手:


“他们既然能一路赢球,就肯定不是李惠堂一人的功劳。


这支球队可以说是人才济济,各个单拎出来都是有说法的……”


其中,人送外号“谭铜头”的左后卫谭江柏。


一招投球绝技,独步足坛。


1937年抗日战争打响后,从柏林回国后的谭江柏,随即加入了北上抗日的队伍。


实际上早在1932年上海抗战时。


谭江柏就作为华侨运输第12大队的队长,负责为滇缅公路运输抗日物资。


抗日战争结束后,定居香江的谭江柏还有了一个特别出名的儿子。


他便是日后组织“香江明星足球队”的谭校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惠堂率领队友们创建了一支‘航建’足球队。


之后,他们辗转多省市举行了120多场足球义赛。


将所得的善款,全部用来购买飞机、军械、汽车等抗战物资。”


江河:“这么厉害?”


江山:“而且还是在乱世之中。”


看来足球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是一项极其赚钱的体育项目。


江海嘴一咂:“你们以为去看比赛的人,就光买一张门票?


很多不看球的人民,在听说了球队的义举后,专程赶去为他们捐款捐物。”


江山:“我就说嘛。”


江河:“换我我也去。”


“抗战胜利后,李惠堂依然在忙活足球的事,”


江海缓缓道:“之后,他不但被聘为了亚足联的秘书长,还被当选为国际足联的副主席……”


当之无愧的中国球王李惠堂,同时享有了亚洲足坛、世界足坛的深厚威望。


“哥,”


江山一场故事听下来后:“这么好的真人事迹,咱们应该说给更多的人来听。”


“你的意思是说……把它登出去?”


“咱们干的不就是这个活嘛,有现成的好故事,干嘛不登?”


“那就老三你来写,”江海顺手就把任务给发布了。


“我?”


“你干的不就是这个活嘛!”


“……”江山没想到自己说出去的话,绕一圈又回来了:“好好好,我写!”


“另外还有件事,”


江海忽然皱起了眉:“9月份的时候,荣斌就在咱们市的机场拍下了一组照片。”


江海这么一说,江山也想起来了:“运十首飞的那天?”


“可不就是那天嘛,”


江海介绍道:“当时整个机场都在播放贝多芬的《英雄交响乐》,


眼看着运十大飞机的28分钟首飞仪式,圆满落地后。


跑道两旁浦江飞机制造厂的上千名职工,激动的都蹦起来了。


那么轰轰烈烈的一场活动,荣斌还以为肯定会迎来一场举国欢庆。


可直到现在也没有任何一家报刊对此进行报导。


到现在一个多月过去了,还是什么动静都没有。


我上午还和荣斌这一块商量来着,实在不行干脆咱们报社首发得了……”


十年磨一剑,立项于1970年的大飞机项目,直到1980年首飞成功。


作为新中国自主研发制造的第一架大型飞机,运十没有辜负国人的期望。


但这个在国外早已经飞上天的好消息,在这会却没有任何一家国内媒体进行报导。


江山记得,这消息得等到第二年,才会被浦江的《文汇报》简单说两句。


究竟原因,只因为此项目的上马时间是1970年。


这一特殊时期上马的项目,此时无一都成了烫手山芋。


其它的弯弯绕江山不清楚,但运十接下来的半个世纪是真的过得不容易。


此次运十飞机一共试制了两架。


在设计和研制中,共计进行了300多项技术攻关、160多项大型试验。


许多科研成果直至几十年后,仍具实用价值。


运十的成功,意味着中国已进入“国际干线飞机俱乐部”。


之后,从1980年10月至1985年2月,运十先后转场试飞了多个省市。


共计130个起落、170个安全航行时间。


然而,到了1985年2月,数度成功穿越青藏高原的运十却还是被叫停了。


接到命令的那一刻,运十领导班子的心都碎了。


究其原因,内外都有。


除了主动过来表示要合作经营,但十年都没给一个字技术的“麦道”。


还有民航局领导的强烈反对。


拼尽全力的挽留,还是什么都没留住。


为了给麦道腾出厂房,运十生产线上的所有机架,夹具、模具全部肢解。


被当成废铜烂铁统统卖掉。


不仅如此,跟运十同时荒废的,还有整批的飞机研发人才。


在运十项目叫停后,这批高科技人才,被下放到大街上推销浦江交通手册……


直到2000年,在遭到麦道、波音、空客,接二连三的霸道制约后。


中国商飞才意识到先后数十亿的投资、20年的等待,只换来了一场空。


于是,在踏遍了几乎能踩的所有坑后,国家决定不再听某些人废话了。


时隔20年,自主研发民航工业的路线再次被激活。


而扛起这支研发大旗的,竟还是当年的运十老团队。


2020年11月,运十再次亮相浦东。


这是即1980年9月首次试飞成功的第二架原型机。


而此时早已经带着中国商飞原地起飞的“运十技术团队”,已经为国家累计接下了超过千架飞机的订单。


直到那一刻,媒体才纷纷争相报导:


《被波音空客联合绞杀半个世纪后,中国的大飞机终于一飞冲天》、《生不逢时的运十》、《几经沉浮、曲折前行,从运十到C919》、《走进运10内部:上世纪大客机原来这么先进下马太可惜》……


……


“哥,伱这个决定我看行,”


江山对大哥的决定表示支持:“既然照片都拍好了,那咱们《东方都市报》就直接发吧。”


江河也觉得:“咱们自己国家生产的大飞机成功首飞,当然要好好宣传一下。”


“那就这么定了,”


江海这会也不想等什么主报的首发了:“反正咱们干的就是这个活!”


三兄弟一起哈哈大笑后,江山知道他今晚该做什么了。


而此时从米国军舰访问回国,下狠心要大力发展海军的某位老领导。


为了得到更多的支持,正在连夜给《解放军报》、《海军杂志》、《光明日报》、《红旗杂志》等报刊亲笔撰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