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 第0433章:苏良砸门!南京国子监有问题,有大问题

第0433章:苏良砸门!南京国子监有问题,有大问题

作者:上官不水 返回目录

深夜,四更天。


哗啦!哗啦!哗啦!


书页哗哗作响。


苏良几乎是一目十行,将面前的十余份文书看完后,他便看完了屋内的所有资料。


当下,依旧是无任何新发现。


二更天时。


孙胜为其拿来了一些干果点心。


但苏良一口未尝,全身心都投入到了核查资料当中。


就在这时。


苏良突然停下了手中的动作。


然后骤然站起身,拿起一旁桌子上的两份文书,看过之后,高声道:“孙胜!孙胜!”


外面的孙胜吓了一跳,急忙奔了进来。


“速速将吴副相、包学士和张先生都喊过来!”


还没待孙胜回答,苏良又道:“算了,还是我亲自去吧!”


说罢,苏良便快步朝着外面奔去。


孙胜连忙跟在后面。


……


很快。


苏良率先来到了参知政事吴育的门前。


门外的护卫见是苏良,自然不敢阻拦。


其还未曾开口问询苏良为了何事唤吴相公,便见苏良一拳头砸在了门上。


砰!砰!砰!


苏良的出拳力度甚大,一边砸门,一边高喊着:“吴相公!吴相公!”


一旁。


吴育的两名护卫都是一脸无奈。


若是一般的官员,敢在半夜砸当朝副宰相的门,无论是何事,他们都会立即制止,甚至将其抓起来。


因为这是他们作为护卫的职责。


但苏良不是一般人。


他们也在禁中值过班,官家午睡时,苏良可都是敢扯着嗓门将其叫醒的。


屋内的吴育瞬间被惊醒。


“是景明吗?出何事了?”


苏良道:“吴相,速到后厅集合,我有事要讲!”


“好好好,我穿上衣服就过去。”吴育语气柔和,没有一丝气恼。


紧接着。


苏良用拳头也迅速砸开了包拯的房门,张茂则的房门。


紧跟在苏良后面的孙胜不由得长呼一口气。


幸亏不是自己去喊人。


这三人。


一个是副宰相,一个是大学士,一个是官家面前的红人。


他若敢如此砸门。


回京后,即使这三人不追究,枢密院和三衙也会重重责罚他们。


……


近五更,府衙后厅。


吴育、包拯、张茂则、苏良四人聚在了一起。


苏良道:“三位,我发现了一个疑点。”


“依照常规,外巡官入一城,最先巡查的一定是民事与地方主官的官声。但周正言入城后,派人打探的却是科举改制后三舍法的执行情况,有些奇怪。”


官员外巡,先查民事与官声。


实乃常例。


查这两项可迅速了解一座城的基本情况。


并且一些官员经常会在巡查初期便被当地主官发现,发现后,一些主官率先隐藏的就是一些民事纠葛与他们的官声。


“其次,周正言在城内查了三日三舍法的执行情况后,又住在了南京国子监。”


“他与南京国子监监丞许徽之连聊两夜,看似正常,但是了解周正言的人都知他不喜在公中掺杂私,即使与许徽之是故友,也不会闲聊两個晚上,更不会为了私事而入住国子监,所以他一定是为了公事。”


“此外,五月七日,他溺亡的前一日晚上,书桌之上,放置的依然是关于南京国子监的三舍法执行情况的文书。”


“这些不合常规的情况,都与南京国子监的三舍法执行情况有关。”


说罢,苏良看向三人。


吴育面带疑惑,道:“景明,我没有听太明白。这些能说明什么?或许周正言只是对三舍法感兴趣呢,我们已经核查过了三舍法的实施情况,完全没有任何问题啊!”


苏良摇了摇头。


“从表面上看,确实没问题,不过,我们有个地方还没有查。”


“哪里?”吴育、包拯、张茂则三人同时问道。


三人自认已将涉及此事的地方查了个遍,不可能有遗漏。


苏良道:“考生卷库。”


“景明,你是不是疯了?那里面估计有数万份考卷,其与周正言溺亡又有什么关系呢?”张茂则不解地问道。


考生卷库,即南京国子监学生的考试卷库。


自科举改制,施行三舍法后,上到国子监,下到府学、州学、县学,每月有月考,每季有季考,每年还有年考。


考试又分为私考和公考。


外舍生升内舍生,内舍生升上舍生,全靠这些考试。


当下,南京国子监有外舍生三千人,内舍生二百人,上舍生一百人。


其中,上舍人有资格担任学正、字录、字谕等,结业后可直接为官,也可跨过省试,直接参加殿试。


成为南京国子监的上舍生,几乎就是拥有了半个官身。


吴育看向苏良,疑惑地问道:“景明,咱们查考生卷库的目的是什么?是要查出什么?”


苏良想了想,道:“直觉,我觉得这里未查,一定有问题!”


要是一般人以“直觉”来断案,崇尚法治的吴育一定给他两耳光,但出自苏良之口,却让他觉得可查。


这时。


包拯开口道:“我觉得可查。”


包拯向来都是一个只相信证据而不相信直觉的人。


但他相信苏良。


吴育道:“就听景明的,咱们去考生卷库再查一查,待查无果后,再定案。”


当即,四人便奔向了考生卷库。


周元在五月六日抵达国子监,八日清晨溺亡。


随即,护卫队长彭盛便控制了整个国子监,一直等到张茂则到来,才交接了权力。


苏良相信,若里面真有纰漏,一定来不及转移。


天微微亮。


吴育、包拯、苏良、张茂则四人出现在了满是卷宗的考生卷库中。


满屋都是令人窒息的墨香。


为了避免遗漏证据,四人皆是亲力亲为。


同贡举法一样。


三舍法政策下的所有考试都施行的是封弥誊录。


这为苏良等人查阅试卷添加了一些难度,还要处处与考生的名姓对照。


不过,四人很快就找到了所有考生的资料。


……


眨眼间,就到了近午时。


这时。


张茂则道:“吴相,包学士,歇一歇吧,我已让人准备了馄饨,吃完再查!”


包拯和吴育都已年逾五十,论精力远远比不上苏良。


根本经不起这样折腾。


苏良也道:“二位,歇一歇吧!”


吴育胸膛一挺,道:“老夫还有劲力,等会儿再吃。”


吴育面色有些苍白,但他还是要坚持。


他不想待回朝后,在官家眼里留下一个查案时体力不支的坏印象,他还想着往上爬一爬呢!


朝内的富弼、欧阳修、宋庠都在努力。


他才五十岁,五十五岁能任首相,都算得上是年轻的首相。


就在这时。


包拯突然道:“吴相,景明,我有新发现。”


“这些试卷皆是今年年初的月考试卷,竟然还有诗赋考试,并且还算在总成绩中,这不对劲啊!”


科举改制后,三舍法的考试是不再考诗赋的。


而今还依然存在诗赋考试且计入了考生的总成绩中,显然是不合规矩的。


仅从这一项看来,南京国子监监丞许徽之便有失察之罪。


片刻后。


吴育也有了新发现。


“自今年年初,擢升为内舍生和上舍生的生员,皆是富贵家庭或书香门第的子弟,而落选的学子,所作文章比他们好,分数却不高。此外,这些人的策论观点有些雷同,几乎同时升了上舍和内舍,不对劲!”


当即,苏良、包拯和张茂则三人围绕这个发现,认真研究了起来。


最后,四人得出了两个结论。


其一,南京国子监月考、季考中,存在已被淘汰的诗赋考试,且被算入总成绩内。


其二,今年擢升为内舍生和上舍生的生员,策论雷同化甚高,有些比他们还要优秀的策论或是低分,或因品德有失,丧失了晋升机会,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家贫。


这两个结论说明——


南京国子监三舍法的考核规则与朝廷的规则严重不符,存在大问题。


苏良虽不知此问题与周元溺亡有何关联。


但能够确认的是,南京国子监监丞许徽之有问题。


包拯喃喃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京国子监的源头,不就是许徽之吗?”


吴育点了点头。


“三舍法施行后,学官之权甚至远大于科举官之权,他们完全能决定一众考生的仕途,看来许徽之没有对咱们说实话啊!”


吴育胸膛一挺,朝着外面的护卫道:“立即唤许徽之!”


张茂则苦着脸道:“吴相,先吃碗馄饨吧,身体最重要,没了身体,什么都没了。”


听到此话,吴育也不再犟,当即道:“行,先吃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