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火红年代,开局大学演讲 > 第81章 土“光刻机”!

第81章 土“光刻机”!

作者:笔落烽火 返回目录

李暮谦虚道:“没有学校的培养,我也不可能有这个机会,所以归根到底,还是我沾了学校的光才对。”


这话说得黄新华忍不住哈哈大笑。


笑过之后,他才继续道:“还有极薄金刚石砂轮切割机,现在也在试制当中,不过这回估计不会像单晶炉那么盛大了。”


“我们国家的半导体工业化缺少应用领域,再往下走,就需要更多的技术突破。”


“而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突破集成电路这个难关!”


“道阻且长,我们还需努力啊!”


听着黄新华的话,刘泽和汪洋心潮澎湃,恨不得立刻就把集成电路搞出来。


“黄教授,我们现在的研究进行到哪一步了?”李暮也被感染,忍不住脱口而出。


闻言,黄新华苦笑着摇了摇头:“这几天我们都在搞光刻工艺的问题,可刚刚开始就被卡住。”


“此前国内甚至没有光刻机这个概念,之前对这方面的理解也还停留在国外的期刊杂志的理论上。”


“但即便是现在有你的报告帮助,我们想在短时间内搞出光刻机来,也是很困难的事情。”


李暮听得一愣一愣的,怎么会没有?


按照资料上,现在应该已经弄出了“土光刻机”来啊!


他赶紧去翻资料,发现王绶觉搭建出土光刻机的时间记载并不详细。


“土光刻机”只是条件简陋的情况下不得已的产物,算不上什么重大成果,相关部门可能会留档记录,但具体信息流传到网上的概率几乎没有。


“大概是61年到62年弄出来的,可我总不能等個一年半载吧!”李暮暗自皱眉。


——不管了,如果是对国家的发展有帮助,他觉得王绶觉也不会介意被提前“抢”这份功劳。


李暮深吸了一口气,打破沉默:“黄教授,我倒是有一个办法。”


黄新华还没说话,刘泽和汪洋就完全摸不着头脑地开口道:


“师弟,你别说笑了,连国家都弄不到的东西,你能有什么办法?”


“难道你还能从国外买一台不成?”


“要是能买,国家早买了,OM帝国列强,怕我们强大起来,这些高精尖的东西,是一点儿都不愿意让我们知道!”


听着两个学生的话,黄新华心底也觉得不太可能。


但他清楚,李暮绝不是那种喜欢空口说白话的人,既然敢这么说,一定有可行的依据。


于是问道:“你别管他们两个,有什么办法就说出来,咱们一起讨论讨论。”


甭管是对是错,有思路都是件好事。


至少可以避免日后的研究走歪路。


刘泽和汪洋将看着李暮,颇有点看笑话的意思。


他们承认李暮牛,单晶炉和极薄金刚石砂轮切割机都能弄出来。


但光刻机这一块,国内可是几乎完全空白。


李暮缓缓道:


“其实最早的光刻技术出现在1822年,那时的光刻就是把带有印痕的油纸放在玻璃片上,再在上面涂满植物油中溶解的沥青。”


“后续经过暴晒后,透光部分的沥青就会变硬,而不透光部分就可以用松香和植物油洗掉”


“那么我们推导出集成电路光刻工艺基本原理,它主要就是基于光学投影技术,将光源投射到需要光刻的物体上。”


说到这里,李暮顿了顿,刘泽忍不住插话:“就算知道了原理,我们也做不出光刻机啊!”


话音刚落,黄新华就瞪了他一眼:“别打岔。”


李暮笑了笑,也没有介意,继续道:


“我们是做不出光刻机,但是却可以搞一台‘土光刻机’。”


“光刻机采用的光线,是波长为240-400nm的工业紫外光线,然后通过特殊镜头系统进行较高的聚焦,然后投射到硅片上,完成光刻。”


“那么我们不妨简化流程,使用两台显微镜和一台紫外线曝光机,搭建出简易的‘光刻机’。”


“虽然在效果上,肯定没法和真正的光刻机相比,但应该可以暂时满足我们的实验需求。”


随着李暮的说出心中的想法,实验室内陷入漫长的沉默。


刘泽和汪洋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


“师弟,这听着也太不靠谱……”刘泽小声地开口,只不过话才说到一半,就被突然响起的笑声打断。


黄新华忽然想通了什么,哈哈大笑道:“你这个办法好,乍一听好像不靠谱,但仔细想想,真有可能成功!”


“老师,这真能行?”一向沉着的汪洋都惊了。


黄新华道:“既然原理想通,那么效果就肯定是有的,没有光刻机好就没有吧!”


“现在条件简陋,只能将就将就,先把光刻这一步骤完成再说!”


“伱们现在就去找显微镜和紫外线曝光度,我们马上开始实验效果!”


有了方法,黄新华是一刻都不想等,马上就准备开始实验。


安排完任务,黄新华又看向李暮,道:“你身体还没有恢复,暂时先休息一段时间,等身体好了再参与进来!”


“黄教授,您放心,我身体没事,可以参加实验。”


黄新华摇头:“身体才是革命本钱,身体不好再厉害的天才,也做不出多少成就。”


李暮:“我真没事!”


……


几次三番的拉扯后,黄新华最终拗不过他,无奈同意了李暮现在就加入。


心态逐渐转变后,李暮终究还是渐渐融入了这个不顾个人得失,一心为集体,为国家做贡献的火红年代。


……


说干就干,李暮加入到实验当中。


不过因为具体的操作经验不足,他没有上手,而是指导刘泽和汪洋怎么用显微镜和紫外线曝光度搭建出来。


花了两个小时,一个土光刻机被搭建完成。


黄新华看着土光刻机,眼中满是笑容,扭头看向两个学生,道:“接下来就是实际效果的测试,刘泽汪洋,你们赶紧去准备。”


“如果光刻机没有效果,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有一场硬仗要打了!”


光刻的流程,整个世界都在摸索着前进,只能慢慢的实验,用时间去试错。


黄新华又看向李暮,调侃道:“李暮,你弄出这台土光刻机已经是很大的功劳了,我看就先回去休息,不要和我们抢功劳了。”


黄教授显然还想再劝劝李暮保重身体。


“黄教授,您这是说得什么话,我真没事!”李暮无奈,但也知道现在确实不是直接拿出光刻工艺的时候。


至少要等光刻机实验的第一次数据出来,他才能把光刻工艺流程拿出去,还不能一次拿全。


不然没有实验依据,国内这方面又是一片空白,李暮根本解释不了它的来源。


“好吧,黄教授,不过明天我会再来看实验数据的。”李暮想了想,这次不能想之前那样一直拖着,既然决定要为国家做点什么,就要认真做。


至于暴露的问题——反正现在他天才的人设已经深入人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