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飞扬年代:从返城知青开始 > 第十五章 一样买卖百家做

第十五章 一样买卖百家做

作者:一息千念 返回目录

昏暗路灯下。


杨沛东带着小妹朝着西打磨厂胡同赶去。


闲扯了几句后,他问道:


“沛霞,你搁山东饭馆干临时工也有好几天了吧?”


“嗯,算上今天一共是五天,其中拖班了两个晚上,按一块钱结的工资。不过明天再去一天,后面就没活儿了。”


小妹杨沛霞坐在车后座上,详细说道。


“饭馆里负责冷菜的大师傅你认识吗?”


“你是说姜师傅啊,我认识他,但他可不一定认识我。


其实姜师傅就住在东打磨厂胡同,跟小花家一个院子,也是他推荐小花去饭馆干临时工的,然后小花干了一天觉得还成,这才又找了我跟大兰。”


“这个姜师傅大概多大年纪?他做的冷菜真像顾客们说的那么好吃吗?”


“估摸着得有五十多岁吧,人家做了大半辈子冷菜,那味道绝对没的说,嘿我说三哥,你没事打听这些干嘛?”


杨沛东闻言放缓了自行车速度。


低声说道:“我想跟这个姜师傅认识一下,有个事要请他帮忙,你看能不能让小花从中给我做个介绍?放心,帮忙的事儿等熟悉了我自己提,不用小花开口。”


“我明天跟小花说一下吧,应该问题不大,不过姜师傅愿不愿意帮你,我可不敢打包票。”


“成,这事儿兹管你办成了,想买啥样的自行车,包在三哥身上!”


“又来!您快歇着吧,但凡你现在骑着的这辆自行车没那么旧,我都能信你三分,敢情真拿我当三岁小孩子哄呢!”


“……”


杨沛东无声笑笑,懒得过多解释,只是脚下微微用力,加快了自行车速度……


一夜无话。


第二天早上吃过饭。


杨沛东骑车出门,去了趟柳叶胡同。


冯大勇特意早收了会儿摊,此时已经把装着八十斤带壳花生的麻袋扛到路边等着呢。


见面打过招呼,然后付钱,装货,一切都很顺利。


杨沛东倒也不担心对方会少他的斤两,毕竟已经交易过几次,况且对方都把住址告诉他了,要真在分量上动手脚,肯定也会担心惹上麻烦。


“先说好,明天还是这个点儿,帮我备妥八十斤带壳干花生,没问题吧?”


“放心吧哥们儿,保证不带差事儿的!”


“成,那我先走了,回见!”


杨沛东驮着八十斤带壳干花生离开了柳叶胡同。


等回到家,他再次投入到了浸泡、煮制花生的劳动中,忙活的那叫一个热火朝天。


八十斤干花生,一半煮制出来,另一半继续浸泡在水桶中吸收水分。


杨沛东擦了擦汗,进屋喝了些凉白开,把煮好的两桶五香带壳花生提进车后座两边的木架子中,上面盖上了鸽子市买回来的高粱杆盖帘儿。


此时母亲也已经把炉子点好了,关掉气门,把火苗调整到最低,往车后座中间一放,用铁丝穿过煤炉子两边的耳环固定好,就这么推着车子走出了院门。


杨沛东算过了,一次出摊差不多要耗费一块蜂窝煤,成本只有不到两分钱,可经过小火保温的煮花生,散发出的香味更加浓郁,就更容易招揽顾客。


除此之外,一直泡在汤水里的带壳花生,也会继续吸收水分,从而增加分量。


三岔口。


杨沛东跟老麦头打了个招呼,熟练的卸下煤炉子、水桶,去胡同院里接水摆摊。


时间不长,五香味儿飘荡出来,勾动着路人们的食欲。


今天摆摊更加顺利,杨沛东从容应对,几乎是一直在称重、包货,然后收钱装包。


等过了中午最热闹的那一阵儿,他用四十斤干花生煮制出来的成品,已经卖的差不多了。


“如果只是在三岔口这里售卖的话,一个饭点儿估摸着最多也就能卖四十斤干花生的量了,想再多卖根本不现实。


虽然这附近几个工厂的工人数量加起来足有上万人,但毕竟我卖的煮花生不是什么主食,不可能有人天天买这个回去吃。”


杨沛东守着摊位歇息,暗自分析今天的售卖情况。


“接下来先这么卖着,八十斤也不算少了,相当于每天有八九十块的纯利润,只要不出现意外情况,凭这一个月两三千的收入,接下来的日子再也不用为钱发愁!”


这年头,面粉一毛多一斤,新鲜猪肉也才八毛六分钱,两三千块在老百姓眼里那都是巨款了,每个月这些收入,花不完,根本就花不完。


念及此,杨沛东的心情莫名畅快、惬意,并且充满期待。


可当他下午驮着余下的煮花生又来到三岔口摆摊的时候,却不由得微微皱起了眉头。


“小杨,看开点儿,一样买卖百家做,看到你挣钱,自然就有人眼馋,跟在后面吃肉喝汤,这很正常。”


老麦头凑到近前,用眼神朝斜对面的摊位示意了下,递了根烟卷儿低声劝慰。


只见在斜对面的路边,同样出现了一个卖五香煮花生的摊位。


就连家伙事儿都跟杨沛东整的差不多。


一辆自行车驮着两个冒着热气的铁皮水桶,也用上了煤球炉子,此刻摊主叼着烟卷儿,迎着杨沛东的目光,毫不介意的点头轻笑,顺带着吐了口烟雾。


对方是个三十多岁的男子,长得黑瘦黑瘦的,此时的神情怎么看怎么有恃无恐,根本没当一回事儿。


杨沛东看着看着,很快脸色一动,也朝对方笑了下,主动隔着马路打起了招呼。


“哥们儿,来的够早嘛!”


“嗐,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以后还得跟您多学习!”


对方明显也是个经常摆摊的,嘴皮子贼溜。


“小杨,这人我认识,叫侯三,前段时间我去进货的时候,还在东城鸽子市见过他倒腾票儿,不知这小子在哪儿闻到味儿了,也干起了你这个买卖。”


杨沛东开始整理摊位,旁边老麦头凑过来小声说道。


“嗯,没事儿,他干他的,我干我的,各凭本事,这没什么好说的。”


杨沛东语气自然,脸上始终挂着一抹轻松笑意,跟之前一样表现的气定神闲,没什么变化。


没有门槛的买卖,始终长久不了。


这个问题其实他早就考虑到了,并且也在积极的想办法提升五香花生的口味。


只有把口味提上去了,才能让买卖最大限度的不受影响。


别的你能模仿,可这煮制花生的配方,就没那么容易了。


“对,小杨你这心态是真好,就该这么想,省的心里置气,犯不上!”


老麦头点点头,接过递来的烟卷儿,夹在了耳朵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