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 第342章:元光二年的世界

第342章:元光二年的世界

作者:雪山藏狐 返回目录

元光二年,


东方的大汉皇帝在积累了足够的力量后,终于大刀阔斧的掀起了自己的第二次革新。


对内,


他撤去了很多老臣的职务,强令他们回家养老。


随即,他又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独尊儒术,表彰六经”的主张——


虽然这位大儒在江都之时,有过跟两位隐世的贤人展开激烈的辩论并且落败;


之后动用儒家传统,高举公羊儒大复仇的旗帜,以四十岁的高龄对两位八十岁的壮士发起比武挑战却也惨遭落败的经历。


但这并不妨碍他坚定自己的主张。


在“天人感应”这方面,他的确可以退让。


但在“大一统”上,他宁死不屈!


对此,


孟轲和荀况这两个老鬼也没有办法。


在逼迫董仲舒将其主张中太过涉及鬼神的内容进行修改后,


他俩便拂袖而去,懒得再跟他多纠缠了。


只是私底下,


商鞅韩非几个法家凑在一块,仍旧会忍不住的抱怨:


“这两个老东西,就是得了便宜还卖乖!”


不过,


他们心里也明白,


在天下太平安定的时候,


儒、道之说,的确比法家要更加吸引他人。


人都是有惰性的。


治乱世可以用重典,那是因为再严苛的法度,也比没有法度要好。


但乱世过去,


谁还愿意遵守旧时的规矩呢?


何况儒家“君君臣臣”的主张,


也是符合君主统治要求的嘛!


要不然,


年轻气盛的天子刘彻,又凭什么接受儒家呢?


他就是要用扶持儒学,打击黄老的方式,告诉天下人一个道理:


“朕作为大汉皇帝的权力,是无限的!”


“你们这些上上下下的官吏、豪强、游侠,随意勾结不奉法令,朋党比周武断乡曲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而在此之后,


为了展示自己的决心,


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进一步的打压朝堂上的守旧之臣,


皇帝跟自己那些同样年轻气盛的伙伴们,进行了许久的军棋推演,最后率军奔赴马邑,成功在那里,对匈奴进行了一次伏击。


他用对外军事的胜利,


证明自己并不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天子。


他是可以战斗的,


他是不怕战斗的!


朝野因此叩拜在他脚下,承认这位年轻帝王,的确拥有着至高无上的统治能力,


匈奴人也因此震怒。


于是,


当汉朝内部因为革新而出现剧烈变化时,


漫长的汉匈战争,也伴随着无尽的烽烟,还有那纷乱的马蹄声,拉开了帷幕。


生活在中原的君子们在用将近六百年的春秋战国的混战,消化完了大江大河附近的广袤土地,并逐步将岭南收入怀中后,


再次向更加遥远的地方,展开了探索和扩张。


他们就像啄破自己蛋壳的雏鸟一样,


毅然决然的跨过长城界限,迎接一个民族全新的阶段。


“……不过在震撼世界这件事上,汉朝还是晚了一步。”


“老秦人在耕战这方面,还是很给力的!”


与此同时,


在西海之地,


被秦人崇拜的玄鸟,大环水的水伯,正高高的飞在空中,俯瞰着下方的战斗。


当那些穿着清凉的罗马战士失落的向西方退去,秦人得意洋洋的进入那座为两国所争夺的城邑时,何博便发出了如此感慨。


去年的时候,


罗马那边,迎来了一位出身平民的保民官。


跟几十年前一样,


当这位饱受民众爱戴的国家领袖招摇的站在车架上,高举自己的双手,在一片欢呼中走向罗马的中心时,


秦国的使者同样在一旁亲眼目睹。


甚至因为两国长久结盟、互派使者,以及秦国如今已是大国,而非当年蜷缩在偏远角落,未曾扬名域外的小国的缘故,


这位秦使还能够与之见面对话,交流许多东西。


而在交流之后,


秦使便做出了一个跟几十年前,太宗嬴端出使时全然不同的评价。


他在私底下向同伴说道:


“罗马应该要动乱起来了,你赶紧返回国中,为大王禀报这个消息!”


“夺取西海海峡,在域外重新设立陇西郡的时机,马上就要到来!”


虽然秦罗之间,


曾经签订过《互不侵犯条约,


也曾默契十足的,将夹在两国之间的马其顿国划分殆尽,


甚至在秦国征服两河之前,


两国还有着亲密的往来。


但在近几年中,


两国的关系就因为利益冲突,而显得诡谲难测起来。


罗马希望将自己的疆域向东扩张,将那广阔的,夹于两块大陆之间的海洋化为自己的内海,


秦国想要向西扩张,用手里的刀剑,夺取更多可以耕种的土地,还有那可以保卫国家腹心的天险关隘。


谁让秦夏之间的那块区域,着实贫瘠呢?


秦国之所以要在那里设立关隘和要塞,更多是希望凭借那里的山脉地形,阻挡来自东方的敌人。


即便秦夏约为兄弟之国,


可“兄弟阋墙”这种事,也不是不可能的嘛!


该做的防备,还是要做的!


新夏方面,自然也是如此。


这样一来,


秦国可以觊觎,能够占有的,也只有西方了。


那个被蛮夷称之为“安纳托利亚”的地方,


那被秦人命名为“西陇之地”的所在,


就是秦国的下一个目标!


不过,


秦国在旋灭西边的蛮夷之国塞琉古之后,并没有因为跟罗马大面积接壤,而直接对之发起战争。


他们只是静静的消化着,那已经被吞吃入腹的资粮,


静静的等待着,罗马这个纵横于海上的霸主,爆发内乱,无暇顾及东方的时机。


而当秦使了解到那位保民官有心改革,


罗马民间也对公民长期征战却没有获得足够回报,贵族静坐元老院却能吃的满嘴流油这样的情况极为不满时,


他就意识到:


秦国的机会已然到来!


毕竟改革国政这样的大事,,


怎么可能轻易实现,


又怎么可能毫无波澜呢?


尤其是对罗马这个国家来说,


贵族的力量犹如大树,


即便其根本已经腐朽不堪,


也不是一时之间可以推倒的。


而且这颗大树倒下之时,也必然掀起无数尘土,砸死无数草木。


在秦使眼中,


那名为提比略的保民官,其结局已然可以预料!


他对此有些叹息。


秦使很欣赏这位年轻有为、身居高位却心怀国民的官员,


但他并没有对他说什么,


只是转头告诉秦王:


预备好充足的粮草、将士和武器,做好结束秦罗友好的准备!


果不其然,


当秦使找理由返回秦国,踏入安都城之时,


罗马城中便因为保民官主张土地制度进行改革,想要割取贵族的庄园,将之分给公民时,爆发了激烈的内斗。


提比略和他的拥护者们,在国民议会的场所被公然杀死,尸体被抛入流经罗马的台伯河中。


亲历这场变乱的罗马学者们甚至不知道该用何等残忍的文字,记录下当时的惨烈。


于是在思考良久之后,


学者们抬起笔,决定引用来自遥远东方,那位能文能武,长相十分英俊的先贤名言,来描述这场刚刚开始,便以鲜血告终的革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随后不久,


许多罗马国民也因此发起暴动,要求那些骑在自己头上,毫无作为却侵占了大量土地的贵族,将财富吐出来,还给自己。


元老院的披袍者们气的跺脚。


他们先是出动罗马附近的军队,要求镇压这些刁民,结果并没有成功。


老爷们随后便感慨:


连本土的军队都搞不定,


这已经不是普通的暴民了!


哪里还能犹豫,


必须要出重拳!


于是,


元老院的命令又往下传,传到在外征战的将军手中:


赶紧率军返回!


给老爷我狠狠镇压这些刁民!


罗马布置在安纳托利亚地区的防备力量因此空虚,


秦国的虎狼之师,


便趁着这样的机会,紧随其后来到这里,攻占了原本为罗马所占据的土地。


大秦与罗马的浓情蜜意,


在动人的利益面前,


终究化为了那海中的浪,河里的流水,一去不回。


不过,


这又有什么问题呢?


为了让鬼神以后能够更好更轻松的管理那属于他的山川、那依附于祂而存在的阴间冥土,


域外蛮夷们牺牲下自己的生命,让诸夏的种子凭借他们化身而成的养分生长繁衍,


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