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 第213章 帝王像

第213章 帝王像

作者:眀智 返回目录

景道士是银行的常客,听说有上百万的存款,经理专门为他开了一间贵宾室。


将将安排好,一行四人进了大厅,眯眼一瞅,景道士打了个突:


郝钧是他请的,为什么和买主是一起来的?


心中狐疑,老道士动作一点都不慢,忙迎了上去。


两人握了一下手,郝钧笑着介绍:“景道长,无巧不成书。想来你还不知道,这位是林长青林教授的贤孙……”


老道士愣了愣,心里一咯噔:怪不得这俩凑到了一块?


东王庙时而就搞民俗活动,动不动就办斋醮科仪,老道士经常去帮忙。


没怎么搭过话,但他知道:郝钧、林长青,还有一位公安局的什么主任,都是市文物中心、民俗博物馆,并东王庙(三位一体)的顾问。


三人关系也极好:十次有八次,见到其中一位,就能见到其余两位。


但问题是,当初民俗博物馆的万馆长就是请郝钧看的香炉,包括三十万的估价也是他出的。


关系好到这份上,他能眼睁睁的看着林长青的孙子花一百万,买一樽就值三四十万的香炉?


搞不好,今天的生意得黄……


心中猜忖,老道士把人请进了贵宾室。


几人坐定,林思成开门见山:“道长,东西带了吧?”


“当然!”


老道士心里犯疑,但还是把香炉拿了出来。


将放到桌上,赵修能往前一凑。


造形极简:圆形,无耳,镂空钮盖,三足乳钉。


但感觉稍有些怪:斜肩,束颈,鼓腹。乍一看,像是仿鬲式炉的器型,但肩线极利,如刀削斧劈。


再回忆一下,不管是《宣和博古图谱》(宋徽宗敕撰,王黼编纂,专载商至唐铜器),还是《宣德鼎彝图谱》(明代皇室礼器图录),都没有这种炉型的记载。


造工倒是挺好,红铜质地,炉型匀称,通体光滑不见铸痕。手摸上去,有一丝微微的磨砂感。


纹饰虽简单,但全为錾刻错金工艺:正面饰双鹤,背面饰古松,边地以海波与祥云点缀。


再看包浆:通体呈现一种质朴的黑釉感,很亮,且润,咋看咋新。


如果是以前,赵修能只知道这是香炉经年烧香而造成,却不知道具体是怎么形成的。


但和林思成混了这么久,他现在还真能说的上来:长期高温,香灰中的钾、钠、碳等元素浸润香炉,形成了致密的铜化合物和积碳层。


说明这炉一直在用,基本没断过香,年代也极老,少说也在两百年以上。


再看底款:破尘居士。


赵修能努力的回忆了一下,着实没什么印象。


便如这般,来来回回的看,赵修能皱起了眉头:“郝秘书长,这什么炉?”


“错金双鹤炉!”


“这炉型呢?”


郝钧顿了一下:“不知道?”


“看包浆和烧痕,应该是清中左右!”赵修能端详了一下底款,“破尘居士……郝秘书长,这是谁?”


郝钧没吱声,瞄了他一眼:赵总,你故意的吧?


我要知道这是谁,这炉能轮到林思成捡漏?


两人一对眼神,赵修能就知道了:不是他眼力不够,还是这东西太冷门,连专精杂项的郝钧也是一知半解。


反过来再看,正因为造型古怪,且来因不明,即便造工极好,还是极为少见的错金纹饰,但估价也就三四十万。


可林思成敢以一百万入手,肯定有什么说头。


正转念间,林思成手一指,赵大拉开包,一样一样的往外拿:银行卡,合同,印泥……


景道士瞳孔微缩:这怎么和他想的不一样?


看郝钧,眼神中透着怀疑,神情中带着疑惑,摆明还和之前一样,觉得这炉也就值个三四十万。


但他别说提醒,连话都没多说几句?


那小孩也是够随意,就只瞄了两眼,看都没有多看。包括昨天他也没怎么看,甚至于连手都没上过?


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景道士再是不懂,至少知道正常的古玩交易是什么样的。


反正绝不是眼前这样。


但老话说的好:过了这个村,哪有这个店?


一百万,他得提心吊胆的骗多少年?


只是稍稍一犹豫,道士翻开了合同。大致一扫,心里一松。


所谓买定离手,他当然不会反悔,他怕的是林思成反悔。


三两下签上了名字,银行经理带着柜员,当场转了账。


“叮咚”一声,短信到账,一位数挨着一位数,来回数了三遍,一百零九万五千,有零有整,清楚无误。


没有他所想像的圈套,更没有什么波折,从头到尾按步就班,就像是在市场上买菜,你装菜,我付钱。


狐疑间,赵大收起了香炉和合同,林思成装好了卡:“道长,就此别过!”


还是那幅神情,不悲不喜,波澜不起。就感觉,他刚掏的不是一百万,而是一百块……


顿然,老道士的心思又活络起来:这么豪爽的财主,多少年才能遇到一位?


闲着也是闲着,他有枣没枣先打一杆子再说,万一呢?


暗暗思忖,道士和林思成握了握手,又笑了笑:“不瞒檀越,观中还有几件,皆是历代祖师遗蜕。原本想请郝秘书长掌一眼,如果方便,一道看看!”


还有?


而且是好几件……


林思成眼睛微亮,点了点头:“好,一道看看!”


说是道观,其实就是那间静堂。正对着交大校门,就拐个弯。


没有开车,几个人直直的穿过马路。


店中有人守着,一位约摸二十六七的青年,同样一身道士装扮。


景道士说是徒弟,让泡了茶,他拐进里间去取东西。


也就三两分钟,景道士抱着一堆盒子走了出来。


长的短的,方的扁的,足有五六件。


盒是新盒,也擦的比较干净,但打开后,几人的眉头都皱了起来。


一幅短轴,松木轴头,但已辨不出原本的颜色,通体漆黑,油亮如墨。


再看裱背,颜色黄中显黑,像是被火烤过一样。


解开绑画的丝带,刚一展开,一股浓郁的烟香味扑面而来。


构图很工整:脚下有溪,剑下有石,岸边有松。但保存的不太好,已通体泛黄,好几处都被烟薰的变了颜色


所以,这是挂在庙里薰了多少年?


再看画心:绢本设色,一个衣衫褴褛,束着头箍的头陀赤脚站在水中。双手挽剑,在石上磨砺。


“腰里挂葫,脚边有拐,这是铁拐李?”


“画的还行,线条流畅,构图工整,静物层次分明,人物飘洒生动……”


“雍正十二年,甘肃兰州府樊正则仿……樊正则……没印像?”


“郝秘书长,这仿的哪一幅?”


“不知道……画八仙的画家很多,但画铁拐李磨剑的,好像没听过?”


郝钧和赵修能你一言,我一语,看的极为仔细。


林思成大致一扫,眼神微微一动:《仿黄济砺剑图》?


黄济是明代宫廷画家,官至镇衣卫镇抚(虚职),嘉靖时奉旨作画,作八仙图,其中之一就是《铁拐李磨剑除妖图》,又称《砺剑图》。


再看眼前这一幅,不敢说一模一样,至少有八九成相似,绝对是照着画作精摹。


但问题是,黄济的《砺剑图》从明传到清,又传到现在,从没出过故宫。那这一幅,是从哪里临摹的?


再看题印,樊正则……稍一思忖,林思成恍然大悟:这幅画与那樽炉,十有八九是一块来的。


算不上名家,价值也就一般,但可以用来佐证铜炉的来历……


心中思忖,林思成用手指点了点:“景道长,这一幅多少?”


老道士不假思索:“八十万!”


“多少?”


“八十万!”


林思成怔了一下,郝钧和赵修能的齐齐的抬起头:不是……这老道真把林思成当冤大头了?


郝钧和赵修能各有专攻,对字画只是不精,而非不懂。别说八十万,哪怕只值八万,也定然是小有名气的名家,他们也不可能没印象。


再看这个樊正则,压根就没听过。


看两人直戳戳的盯着他,道士笑了笑,朝着神龛合了个什:“我派师祖上樊下正,字正则,号龛谷真人。”


郝钧和赵修能齐齐的回过头:搞半天,是老道的开派祖师。


但林思成又不信道,再看这画,要说画的多好,其实也就一般。


他们就觉得,八千都嫌多……


林思成往画心一指:“这画补过!”


顿了一下,赵修能和郝钧往前一倾。


林思成指的是铁拐腰里的葫芦,两人瞅了好几眼,面面相觑。


要不是林思成提醒,他们真就没留意:葫芦嘴上被虫蛀过,之后补的色。


林思成笑了笑:“道长你仔细看,是不是补过?”


道士不动声色:“老道并不是很懂!”


“仿的是哪位名家?”


“老道不知,但定然是名家高士!”


你一不懂画,二不知道仿的是哪一幅,就敢要八十万?


林思成比划了一下:“五万!”


道士想都不想就摇头:“檀越见谅!”


林思成又一笑:“好!”


一声好,道士反倒愣住了:价出的太高了?


他当然知道这画不值八十万,甚至于,五万都高。但道士就想: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都是祖师爷传下来的东西,香炉卖上百万,这画一半总值吧?


五万,落差着实有点大大……


道士收起了画卷,又展开第二幅:


同样是绢本设色,一位高士身穿道衣,乘于槎舟之上,行与天海之间。


仔细再看,无论是构图、线条、氛围、意境,都要比之前那幅更强一些。


同样,没有印,就只有一句题词:雍正十年,甘肃兰州府樊正则仿!


林思成大致一瞅,又笑了笑:“道长,还是八十万?”


纵是老道脸皮极厚,嘴角也忍不住抽了抽。


他想了好一阵,伸出了两根手指:“二十万!”


林思成摇了摇头:“嗯,道长先卷好!”


道士盯着他:“檀越觉的多少合适?”


“五万!”


又是五万?


道士摇摇头,卷起了画轴。


林思成也不在意,又让道士展开了第三幅。


同样是绢本设色,古松之下,云海之畔,两个道士相对而座,一个悠然斜倚,一个正襟谦逊,两人之间摆着一樽仙气缭绕的葫芦。


比之前两幅,构图更是严谨,线条更为细腻,景物更为生动。


甚至于意境,也要比之前的两幅高上许多。


还是同一位作者,除了题,还有跋:


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


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舒高洁。


万化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


浩气清英,仙才卓荦,下土难分别。


之下又留了跋:贺长春真人寿,雍正十三年乙酉壬辰,弟子樊正敬上。


大致看了看,郝钧恍然大悟。


这四句词他有印象,是南宋全真教掌教丘处机所作的《无俗念》的下半阙。


出自《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意喻高人不染纤尘,玉壶冰清。


丘处机后隐居六盘山龙门洞(陕甘交界处),创龙门派。自元始,与龙虎山分庭抗礼,掌道教半壁江山。


再看最底下那句,“贺长春真人寿”,应该是丘处机寿诞时,景道人的祖师所作。


又瞅了一遍,郝钧抬起头:“景道长出自龙门派?”


“正是!”景道士打了个稽首,“师祖为龙门派第十代宗师,于栖云山(甘肃)潜修,创自在门……”


自在门,没听过?


郝钧不置可否,又看了看林思成:“这一幅怎么样?”


“还行!”


林思成微微一点头,心中却说不出的古怪。


三幅都是仿作,要说构图,笔力,设色,乃至意境,离名家还有些差距,也就居于中上的水平。


关键的是,里面画的人物:


前一幅,也就是那幅《高人乘槎图》,仿的是《胤禛行乐图册·乘槎成仙》。


画里面乘着槎舟行于海上的那个道士,就是雍正。


后一幅,仿的则是《胤禛行乐图册·道装双圆一气图》。


再看题词:贺长春真人寿,雍正十三年乙酉壬辰,弟子樊正敬上。


这里的长春真人不是丘处机,而是雍正登基后赐给乾隆的道号。


还有下面,雍正十三年乙酉壬辰,按天干地支推算,应该是1735年农历八月十三。


恰恰好,这是乾隆的生日。所以,画里面斜倚的那个男道士,就是乾隆。


关键的是,还是工笔设彩,这意味着什么?


这是两幅清代帝王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