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秦人的悠闲生活 > 第三十四章 公子的权力

第三十四章 公子的权力

作者:张九文 返回目录

直到太阳西斜,公子扶苏还站在章台宫前,当值的侍卫已换了一队,但廷议依旧没有要结束的架势。


后方站着的几个内侍已站得脚发酸,但看公子扶苏依旧站着,像是闭眼在思索,就这么站着不动。


终于,有杂乱的话语声传来,接着就是断断续续的脚步声。


脚步声密集显得所有人都走得很着急。


扶苏抬眼看去见到穿着朝服的众人,正三三两两说着话,从章台宫的台阶走下来。


走在最前方的是齐鲁博士们,如今在朝中的齐鲁博士越来越多了。


听着他们的话语,所讲的都是一些有关周礼的事。


走在这群齐鲁博士最前方的便是淳于越。


说来扶苏觉得自己与这个淳于越并不是相熟,但见对方走来行礼。


扶苏也双手作揖行礼。


比之前两年见到淳于越,自从李斯成为大秦的丞相之后,淳于越好像在这两年间老了十余岁。


“听闻公子将咸阳桥修成了。”


扶苏回道:“嗯,特来呈报父皇。”


淳于越稍稍颔首,就带着一队博士离开了。


章台宫更高的台阶上,廷议之后还未走下台阶的张苍也注意到了公子扶苏。


李斯漫不经心走上前,道:“公子大可以让别人来禀报咸阳桥修建好之事。”


张苍缓缓低下头道:“这件事本该,让苍去向陛下禀报。”


李斯又笑道:“这也是你教公子的?”


“不知道丞相是何意思?”


听对方的语气略带忐忑,李斯低声道:“这样也很好,他们不知公子为何站在这里等着廷议结束,你与老夫岂会看不出来?”


张苍稍稍退后一步。


李斯轻拍他的后背,小声道:“公子长大了,公子想要权力了。”


张苍依旧蹙眉保持着行礼的姿势。


“秦自商君变法以来,一直是有功者得权,公子建成了咸阳桥,想要得到更多的权力,自然是需要亲自来章台宫的。”


听着丞相的话语,张苍依旧是躬身行礼的姿势,一言不发。


李斯笑得意犹未尽,难道他张苍看不出来吗?


呵呵,那淳于越……多半都看出来了。


这张苍讲话始终滴水不落,令李斯不知该如何拿住此人。


一个想要权力的公子扶苏当然不是坏事了,李斯觉得秦国有这么一位进取的公子,是天大的好事!


公子的举动与动机,让李斯打心里地高兴,不然大秦的将来还能交给谁,自然是现在这位正在长大,且已展露些许锋芒的公子扶苏。


谁说,公子在咸阳桥边住了近一年,都快忘记朝中政事了。


谁说,公子在咸阳桥边的这一年无所事事了。


谁说,主持挖了两年河渠,修桥一年的公子无心政事。


近一年不见,李斯才发觉,公子真的不一样了。


李斯还觉得身边的张苍教导得很好,以前张苍在参与朝政之前,就是站在章台宫的台阶下,等候皇帝召见。


并且,李斯心中断定,公子想要得到权力,这就是张苍教的。


“丞相,陛下召见。”


闻言,站在殿前的李斯转身走向殿内。


张苍还是站在原地,愣神了片刻,这才走下台阶。


走下石阶,张苍行礼道:“公子。”


扶苏道:“老师,有两月不见了。”


张苍道:“丞相去见陛下了,很快就会召见公子。”


话音刚落,就有内侍脚步匆匆而来,“公子,陛下召见。”


“扶苏先去见父皇。”


张苍思量了片刻,就快步前往了丞相府。


扶苏走入空旷的章台宫内,而在殿内始皇帝依旧坐在那里,借着烛台的火光看着一卷竹简。


丞相李斯就站在一旁,正在讲述着迁民之策。


扶苏走到边上,听着丞相的话语。


这个天下还是有隐患的,其中就有跃跃欲试的北方匈奴,以及六国旧贵族的复国之心,现在南边纷争不断。


扶苏安静站在边上,听着丞相李斯的话语。


话语中,丞相李斯主张先是迁民五万,就在蜀中以南的地界,主要位置大概是在西南一块。


按照丞相的说法,先迁民,若迁民还不能安定,那就打。


扶苏站在一旁始终没有开口,安静地呼吸着,听着丞相讲完。


而始皇帝依旧坐在那里,竹简已看了好几卷,依旧没有发言。


殿内很安静,只有丞相李斯的话语声,甚至还有李斯讲话时的换气声,都清晰可闻。


大概,李斯说了小半个时辰,始皇帝依旧看着竹简只是低声说了一句,道:“让屠雎去蜀中看看。”


闻言,李斯作揖行礼。


嬴政这才注意到了站在殿内的儿子,深吸一口气,沉声道:“咸阳桥建成了?”


“回父皇,咸阳桥已建成。”


“任少府丞,修造关中水渠。”嬴政稍稍抬眼看了眼这个长高了不少的儿子,近一年不见了又长高了不少,又吩咐道:“王贲近来还要忙碌军中诸事,蒙恬又在北边修长城,少府令一职空悬,你领少府丞领少府一应事务,往后监禄任都水长。”


“儿臣领命。”


嬴政微微颔首。


李斯会意行礼道:“臣告退。”


扶苏闻言,跟着一起退出了章台宫。


两人在章台宫殿外重新穿好鞋履,扶苏道:“老师近来还在与博士们争论?”


李斯穿好鞋履,走了两步道:“公子勿念,淳于越之辈,不足为虑。”


这是当然了,老师岂会将那些人放在眼中。


一边走下章台宫,李斯落后公子半步,又道:“淳于越之辈无非希望秦遵循周礼。”


朝中为了争这件事,都吵了多久了,不说李斯是不是烦了。


扶苏都觉得自己的耳朵快要听出茧子,而那些人又一次次地提及,乐此不彼。


走到御史府门前,见公子停下了脚步,李斯道:“如今,公子身为少府丞,应当多看文书。”


“老师教诲,扶苏谨记。”


当公子扶苏走入御史府内,原本在这里忙碌的御史们纷纷抬头,愣神了片刻。


右相冯去疾起身行礼道:“臣听闻公子素来喜看各地文书,臣安排了一个位置。”


在御史府的书架边,放了一个专座,甚至边上还放着烛台。


扶苏看到一些较新的竹简,问道:“这都是今年新收上来的文书吗?”


听到公子问话,也不知道是不是大家都紧张了,竟然一时间都没有人立即回话。


见状,程邈搁下笔,扶着桌案站起身,小步且快速地走到公子身边,解释道:“公子,这都是入秋后送到咸阳的文书。”


他一边说着,指着其中几卷,道:“这是燕地送来的,这是上郡的文书,还有这是楚地的。”


扶苏听着他的话语,又到:“咦?程邈,一年不见你还在这里啊。”


“程邈与公子确有一年未见了。”他面带笑容行礼,道:“臣本就是御史府官吏,就该在这里的。”


此言一出,御史府的其余人都讶异了,这个程邈是何时结交了公子扶苏?


再一想当初寒冬似乎只有程邈在御史府,而公子又十分好学。


有人低声道:“公子扶苏修咸阳桥都有一年没回宫了。”


确实,这一年间都没有见过公子扶苏。


修一座桥就是一年不归,现在好不容易回来了,也不想着休息,就来御史府查阅文书了。


有人又道:“公子递交修桥卷宗时,还在章台宫外站了一个晌午。”


那说话之人,将语气压得很低,一边说还很确信地向周围几人点头。


如今始皇帝多么的勤政,人们都知道。


公子扶苏也不愧是始皇帝的儿子,有人觉得大秦的后继者定会众望所归。


这些话语,有好的也有坏的,零星几句飘到右相的耳中,冯去疾瞪了眼,众人才悻悻收住议论。


扶苏一边看着文书,还要问程邈几句,程邈也干脆坐在了公子边上。


一边看一边将各类文书要点记录下来,大概就是魏地哪个县多少田亩,几亩一地一户,或者是哪个县查明人口有多少,秦一统六国刚起步的这几年,大抵都是这些事。


这些文书,可以让扶苏更充分了解各地的大致情况。


临近黄昏时分,在御史府的官吏纷纷离开。


屋外已完全入夜了,程邈坐在边上靠着墙角正似睡非睡。


直到一缕香味飘入鼻中,程邈稍稍睁开眼,眼前多了两个炉子,还有一个穿着内侍衣裳的高瘦老人。


再是揉了揉眼睛,程邈看清了是公子正在炉子边煮吃食,意识到自己睡着了还很失态,起身道:“公子,臣……”


扶苏盛了一碗面,递上道:“无妨,先吃点。”


正是肚子饿的时候,程邈捧着公子递来的碗,看着碗中的面汤,不争气地老脸一红。


扶苏道:“这是羊肉面,慢点吃。”


程邈一边吃着一边点头。


扶苏再问道:“平时,这卷文书我抄录了下来,带回去看,原来的那一卷放回原位了。”


程邈痛快地吸着面条,不住点头。


公子用了晚食就离开。


程邈还在回味这碗羊肉面,独自一人掐灭御史府内的油灯与烛台,这才走到外面,关上了御史府的大门。


深秋夜里,冷风呼啸而过,大概是吃了那碗羊肉面的缘故,程邈觉得今晚的风都不冷了。


翌日,扶苏早早就去廷议了,今天廷议说起了修筑长城,以及第二次往北面迁民戍边的大事。


下午时分,廷议这才结束。


今天,扶苏没有去御史府,而是回了高泉宫。


商颜山的挖渠工作有了不小的成效,扶苏正看着章邯让人送来的军报,甚至还说了谁家多生了几个孩子。


田安脚步匆匆而来,道:“公子,老奴让人去询问了,公子的书信确实送到了张御史府上。”


一般来说,交给老师张苍的书信第二天早晨就会给回信。


这一次没有送来回信,多半是真的为了书同文,车同轨的大事,忙得无暇他顾。


扶苏又将商颜山的诸多人事进行了划分,将人手细分,按照现在人们的工作方式以及工序,分成一个个岗位。


往后他们都是有岗位的家仆,扶苏试着将岗位这个概念,当作一棵种子,种在了商颜山。


扶苏希望有更多人敬岗爱业,有更多能够在关键时候守住岗位。


写到一半,扶苏问向正在清理炉子的田安,“我若是想着要所有事都办到最好,是不是太贪心了。”


田安拿着一块布轻快地擦着炉子,回道:“公子吩咐的事,老奴一定会办到最好的。”


扶苏无奈一笑,这老人家会错意了。


也罢……扶苏继续书写着,将细分的岗位一一写下来。


其实大秦的将士都是极为忠诚的,只不过扶苏希望能够有更多人,做好他们的工作,未来数年,商颜山会一直很忙。


这并不是挖了河渠就了事的。


公子写了三卷竹简,当即就被送出宫,一路送到了商颜山。


主持修渠的章邯,正坐在河渠边,身后还挂着一张图,这张图所画的正是整条河渠的模样。


“将军,公子书信。”


三卷竹简放在了桌案上,章邯将手中的芹菜一口气吃完。


这一次公子送来的书卷内容有很多,章邯越看越是蹙眉,随后叫了毛亨与叔孙通。


如果这个时候张苍在这里,说不定三两句话就将公子的嘱咐办好了。


叔孙通道:“其实这些事也不难办。”


叔孙通平日里都教孩子们读书识字,这位老夫子很是有办法,总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智慧。


又因为自己的婚事,章邯如今十分依仗他。


叔孙通道:“安排岗位其实并不难。”


章邯点头。


“但要人们爱岗敬业,需要有人去说。”叔孙通缓缓点头,道:“老夫教孩子们读书,可以让孩子们每天说给人们听。”


章邯道:“夫子所言在理,孩子们都懂得的道理,爹娘不会不懂,也不敢不懂。”


叔孙通笑着点头。


“末将这就写下对策,让人交给公子。”


屋外又传来了孩子们的玩闹声,叔孙通发现这个章邯虽有依仗,但他却也不会对自己这个老夫子听之任之,秦的将领果然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