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超神祖宗 > 第一百七十六章柱国李家

第一百七十六章柱国李家

作者:刘归源 返回目录

李朝歌听到这话,眉头微蹙。


这柱国李家,貌似对老大的态度有些暧昧呐。


“父亲,此事,该不该接茬?”


李策之也是犹豫不决,向父亲请示道。


“接了看看吧。”


李朝歌沉思半晌,最终开口道。


不管如何,柱国李家都和陇川府,乃至自己前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虽说眼下,李策之已是皇党门生。


但未必非得和柱国李家成对立之势。


毕竟柱国世家和皇室之间不管如何斗争,那都是上层大人物之间的博弈。


陇川府李家甘为皇党做马前卒,也未必能够夹缝求生存。


李朝歌作为老祖宗,得为家族整体利益考虑。


虽不至于首鼠两端,但对他来说,所谓忠于天子这种口号,喊喊便是。


还不至于因为天地君亲师这种礼教便死心塌地,为了皇族肝脑涂地。


“还请赐教。”


李策之听从父亲的话,不再迟疑,当即认真道。


“我出一题,你就题赋诗便是。”


李天都沉吟片刻,缓缓道:“便以,少年为题。”


他说着,文会众人,都将目光放在了李策之身上。


虽说将进酒一篇着实惊艳,但在此前,李策之声名不显,此后也一直没能再做出同等诗篇来。


坊间难免会有一些质疑之声。


这次文会,若是李策之还能扣题赋诗,让众人信服,应当对遏制这些流言,也有不小的帮助。


李策之表面上不动声色,暗地里正在和父亲商量沟通。


过了半晌,他举杯拔步,缓缓吟诵起来。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


肝胆洞。毛发耸。


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


.......


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李策之所吟诵的这篇诗句,乃是李朝歌前世极有名的一篇文赋。


全词风格苍凉悲壮,叙事、议论、抒情结合紧密,笔力雄健劲拔,神采飞扬,而且格律谨严,句短韵密。


虽比不上诗仙绝句,亦是绝佳名篇。


当李策之的声音,掷地有声的落在金玉楼内。


众人议事之声渐缓。


楼内一些侍奉贵人的青楼女,皆是目送秋波,含情脉脉。


听着李策之吟诵之声,少年英才的形象,仿佛跃然纸上。


李天都静静的听着,眼神倒是越来越亮。


当他将最后一字念完,李天都眼神微亮:“能做出此等诗句,倒是盛名之下无虚士。”


“我自幼作诗,在神都也颇有才名。


前些日子,你一首将进酒,引得坊间好事者,时常拿来与我作比较。


今日,我倒是服气,论诗词之道,确实不如你。”


李天都很坦然的说道。


他乃明王世子,身份显贵,自小便是天潢贵胄。


所以,并不需要用一些色厉内荏,颠倒黑白的话语,来强行抬高自己。


也自然有承认不如他人的勇气。


“今日过来,只是想见识见识这位名篇传士林的诗道奇才。


如今一见,果然非虚。”


李天都朗声道:“既已得见,别无他想。”


“诸位,李某先走一步。”


他离开之际,压低声音,在李策之耳畔道:“我观你有几分才气。”


“若是跟来,我可引荐你去见见老太爷。”


说完,他转身便走,毫不留恋。


这让许多想看热闹的好事者,不由有些失望。


“还以为,能看到针尖对麦芒的戏码呢。”


“这明王世子,怎么来的快,走的也快,毫无留恋。”


“不过,李策之确实有些本事,这首少年侠气,怕是很快也要传遍士林了。”


金玉楼内,一些声音窃窃私语,此起彼伏。


李策之没心思搭理。


他正在和父亲沟通。


“爹,我要不要跟上去瞧瞧看?”


“这是个机会,去瞧瞧柱国李家的态度也无妨。”


李朝歌沉吟着,开口指点道。


听闻此话,李策之很快,便选择向许庆师和钱汉升告退,提前离开文会。


他一走,文会的热闹气,也少了大半。


一些学子和儒生,吟诗作赋,推杯换盏了一番,也就散去了。


待到曲终人散,众人尽数离开。


钱汉升从座位上起身,恭恭敬敬的站在一旁:“陛下,觉得如何?”


这珠帘背后,竟是皇帝曹辛的声音。


“诗词才气,名不虚传。”


珠帘后的另一侧,曹辛执笔伏案,所书所写,竟是李策之先前在文会上所吟诵的那首少年侠气。


“我观此人,文运颇高,加上诗词造诣,应当是个大才。”


曹辛漫不经心的将毫笔丢在一旁,淡淡道。


“那明州李氏,手伸的倒是长。


明知李策之已入了皇党门下,竟还敢出言招揽亲近。”


他双手覆在身后,脸上的神情似笑非笑。


先前他虽未露面,但对于李策之和李天都的低声耳语和眉来眼去,却是看得清清楚楚。


“陛下的意思是......”


钱汉升微怔,这才反应过来,李策之提前离场的缘由。


“要不然,老臣亲自去寻他回来,让陛下见一见?”


“不急,朕虽对他诗词颇为喜爱,但还拎得清。”


“诗词和文运再足,也不一定是可堪大任的良才。


朕要的人才,得有经天纬地的本事。


否则,单有聚拢气运的文运本领,和朝堂上那些尸位素餐之辈有何分别?”


曹辛摇了摇头,慢声道:“更何况,此人出身李家旁支,和柱国李家终归关系难断,先看他一段时间吧。”


.......


.......


另一头,李策之提前离场。


在神都天安街畔,寻到了驻足等待的李天都。


“你果真来了。”


李天都瞧见李策之追了出来,脸上带着一抹笑容。


“我爹曾在柱国世家任职。


出来寻你,主要......是想知晓些关于我爹的往事。”


李策之认真的道。


对于他来说,接触柱国李家,看看他们的态度不是坏事。


但也仅限于此,至少,在目前,不管是李朝歌还是李策之,都认为皇党前途更好。


李天都闻言,倒也不见怪。


他自顾自的走在前头,李策之在后头亦步亦趋。


两人很快,来到了明王府邸。


这座府邸,位于神都西南方位。


一切都是以王府规格制造,恢弘大气,富丽堂皇。


但这座明王府邸,平日都无人入住。


身为柱国李家的主心骨,头上顶着明王头衔的老太爷李泰,其封地终归是明州,而非神都。


所以极少会住在此处。


这一次,也是因为李天都来神都科考,才陪孙儿过来散散心。


李策之府邸之外等候。


而李天都,则是长驱直入,来到王府院落之中。


院里,执掌柱国李家的老者,宛如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一般,躺在藤椅上,自顾自的闭目养神。


直到李天都走到身旁,恭恭敬敬的轻声道:“爷爷,我回来了。”


听到李天都的声音,名副其实的明州王李泰,才缓缓睁开双眼。


“我听您的话,去见了朝歌伯伯的子嗣,李策之。


名不虚传,也算是个人才。”


李泰闻言,浑浊的老眼中,也透着一丝光亮,脸上露出笑意:“朝歌呐,可是个会办事的主。”


“他的孩子,自然是有几分本事的。


说起来,若不是当年他性子过于执拗,不肯低头服输认错,如今在咱们柱国世家中,也是执掌一方权柄的实权人物了。”


当年,李朝歌凭借旁支血脉,能在柱国世家中混出一席之地,自然是相当不易。


哪怕是这位见惯了良才的明州王,也对李朝歌念念不忘。


“但此人......已是皇党门生,连带着陇川府李家,都有靠近皇党的念头。


文会上头,我已将他寻来,李策之现在便在府外候着。


老太爷是否要见他?”


李天都轻声问道。


“谁让你把他带过来的?”


李泰眉头微蹙,有些不悦:“我只让你看看朝歌的子嗣如何,可没让你将人领过来。”


“我不见他,找人,把他乱棍打出去吧。”


李泰蹙着眉头,沉默很久,最终开口道。


乱棍打出?


李天都微怔,有些不解:“爷爷,此人既是我柱国旁支血脉,又是朝歌伯伯的子嗣,还颇有才华,为何要拒之门外?”


眼下皇室和柱国世家都在争人才。


李策之是个绝好的苗子,又和柱国李家有旧,应当是个可争取的对象。


可李泰,似乎根本没打算用他。


李泰没有回答自己最宠爱的孙儿,而是幽幽一叹,问了句没头脑的话。


“柱国世家,与国同龄,风光了这么多年。


如今陛下要收权,要将我们这些柱国世家连根拔起。


你说,有可能吗?”


李天都摇了摇头,没有半点迟疑:“莫说是五大柱国世家,便是我李家一门,陛下想动都不容易。”


“此举是携泰山以超北海,荒缪的紧。”


五大柱国世家,在各自封地耕耘了这么多年,早已积蓄了足够的力量。


若是团结一心,便是举旗谋国,都是轻易的事情。


皇帝想对付,哪有那么容易。


“但陛下,信心坚定,手段狠辣,可不像是个没信心的主。”


李泰喃喃着,开口道。


当今天子是雄主,便是明州王李泰这样经历过近百年风雨的人精,都有些把不准他的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