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笔趣阁 > 篡清:我初恋是慈禧 > 第216章:清廷大败!沦陷!沦陷!

第216章:清廷大败!沦陷!沦陷!

作者:沉默的糕点 返回目录

朝堂上。


在文武百官不安的气息中,皇帝通过了任命。


罢免了闽浙总督,浙江巡抚,署理江西巡抚,另派三人。


三位新封疆大吏上殿,领旨谢恩。


看这模样,竟然是一派视死如归的情形。


文武百官陷入了集体的惶恐,一时间无声。


这么大的动作,就是要强行,彻底拆解南方七省联盟。


而且南方兵权也没有完全瓦解,就这样强上。


不怕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吗?


而且皇帝的旨意是即刻上任,竟然是几天时间也等不及了。


赵德辙,罗遵殿,耆龄三人用尽了所有的办法,在京城拖五天。因为要招募各种幕僚,还有安排家人等等。


但是皇帝派来催促之后,几人也不得不立刻出发。


皇帝直接派遣了一千多名士兵,护送三位封疆封疆大吏上任。


三位封疆大吏经过商议后,决定全部走海路。


闽浙总督赵德辙,直接乘坐海船,进入闽江就可以到福州城。


罗遵殿走海路,进入杭州湾,也可以到杭州城。


唯独耆龄最危险,要么乘坐海船到上海,进入长江口,通过长江航道进入九江。要么在杭州登陆,走陆地到九江。


但不管是走陆路,还是走水路,都要穿过苏曳的地盘,危机四伏。


几个人在天津码头上船,在几艘水师战船的护送,沿着海路南下。


……………………


海面上,三个封疆大吏的船队。


酒入愁肠,一声叹息。


“我等三人这一行,算得上半生半死吧。”赵德辙道:“遵殿兄,你这个浙江巡抚大概有八成生机,我这个闽浙总督大概有六成生机,至于耆龄兄……”


耆龄道:“我直接入虎穴,大概只有五成生机了。”


“啊……”三人再一次叹息。


好好的荣华富贵,谁想死啊?


但是皇命压下来,又有什么法子?谁能抵挡?


皇帝发怒了,轻飘飘一道旨意,他们这三個封疆大吏就要拿命去飘。


“你们说苏曳为何啊?”罗遵殿道:“他本是皇上第一宠臣啊,按照他的本事和圣眷,三十岁就可进入中枢,不到四十岁就做首席军机,或者内阁大学士,为何要这样自毁前程,和皇上对着干呢?”


“又是满人,又是宗室,又是科举出身,又有军功。当年傅恒的起步,都没有他这么好啊。”


赵德辙沉默了一会儿,道:“子非鱼啊!”


罗遵殿道:“应该说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吧。”


而后,两人对视一眼。


二人都是科举精英出身,很多事情完全看得明白了。


他们当然知道苏曳为何走向今天这一步,因为理想,因为他要做大事。而且他做的事情,注定是不被皇帝所接受的。


一旦迈出了第一步,就没有回头路,也没有退让的空间。


“哼!”耆龄冷道:“还有什么?这就是乱臣贼子,口口声声为国为民,办什么工厂,办什么洋务,有祖宗江山重要吧。办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只会败坏了人心。”


“两位,你们食君之禄,皇上对你们有天高地厚之恩,这一趟差事,难办也要办,哪怕丢了性命,也要办。”耆龄寒声道:“我知道这这一行九死一生,但那又如何?为了祖宗的江山,我粉身碎骨,也要把他这个南方七省联盟给拆了。”


“两位大人,我们要同进同退,就任之后,我第一个上,你们二人立刻要跟上。”


“有胆子,苏曳就杀了我!杀了我们三人,届时天下人就能看穿他谋逆叛臣的嘴脸。”


接着,耆龄举起杯子。


赵德辙和罗遵殿无奈,也只能举起酒杯。


皇命难违,他们怎么想的不重要,死也要去做。


耆龄道:“反正,我遗书也已经写好了,哪怕死在江西,也是死得其所。”


赵德辙道:“谁又不是写好了遗书呢?”


罗遵殿道:“一样,一样。”


耆龄道:“好,好,好,能够和两位仁兄同生共死,实在是我的荣幸。我等三人若活,便拆了南方七省联盟。我等三人若死,也揭露苏曳真面目,让天下万民共弃之!”


接着,耆龄大口喝酒,大口吃肉。


酒醉之下,直接来到甲板上舞剑。


月色皎洁,照射在甲板之上。


耆龄慷慨激昂,一边舞剑一边高呼:“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省略若干)……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旁边的赵德辙和罗遵殿,一边鼓掌叫好,一边恍然若失。


耆龄此人算是豪杰吗?


仿佛算是的,他连死都不怕,为了向皇上尽忠,他抱着必死的决心去江西。


但是……


这是是非非,谁又能看得清楚。


唯有饮酒消愁。


罗遵殿猛地饮下一大口酒道:“忠于皇上,就是忠于社稷。是是非非,这便是……是!否则便是非,我等无错!”


赵德辙道:“对,我等无错!”


就这样,三人一边喝酒,一遍看着耆龄舞剑。


一首接着一首悲壮的诗词从耆龄嘴里呼啸而出。


他的剑舞得越来越快,越来越狂草。


甚至也越来越充满了英雄气概。


三位封疆,直接喝到不省人事,被下人抬去舱房睡觉。


………………


次日!


三人被猛地惊醒。


“当当当当当……”船队上响起了刺耳的钟声。


耆龄在梦中猛地挥舞拳头,大声高呼:“杀贼,杀贼……”


接着,他猛地坐起。


片刻后,幕僚飞奔而入道:“大人,不好了,不好了……”


耆龄寒声道:“是苏曳派人来劫杀了吗?来,来,来……”


“这次本官定要血战到底,用我大好人头,揭露他叛逆的丑陋面目。”


幕僚道:“大概,不是……”


片刻后。


耆龄,赵德辙,罗遵殿三人带着宿醉,来到甲板上。


而后,看到了无比惊人的一幕。


整个海面上,全部都是舰船。


延绵几十里,遮天蔽日,无边无际。


挂着英,法,美三国的旗帜。


而这一幕,对于耆龄来说,又是何等的相熟?


只不过,规模要大得多得多。


几个月前,他作为钦差副使跟着桂良,就是在海面上和洋人的舰队汇合,然后杀入长江口。


结果,关键时刻,洋人舰队直接翻脸,对着朝廷的船队开火。


桂良被俘,他耆龄被俘,成为终身的耻辱。


“苏曳好大的手笔啊,竟然让这么多洋人舰队来劫杀我们,哈哈哈哈哈!”耆龄放声大笑。


旁边的赵德辙和罗遵殿朝着他望去一眼,忍不住道:“大概,和苏曳无关。”


“不,不,你们没有经历过,你们不知道……”耆龄大声道:“这就是苏曳的阴谋,一定是!”


接着,他直接冲回舱房内,拿出一支宝剑,仗剑而立。


赵德辙和罗遵殿又对视一眼,怀疑这耆龄是不是还没有醒酒。


片刻之后,朝廷的船队就被包围了。


英方的士兵,毫不客气地就登上这艘大船,直接要将三个大臣俘虏。


赵德辙和罗遵殿没有丝毫反抗。


耆龄却挥舞宝剑大吼道:“我这一次,再也不会束手就擒了,有种就杀了我,杀了我……”


他手中的剑,舞得越来越快,越来越疯狂。


一名英国上尉道:“他,到底在说什么?”


旁边的士兵摇头道:“不知道。”


然后,十几个人就静静地看着他狂舞剑。


那个英国上尉直接拔枪,扣动扳机。


“砰!”


耆龄低头,看着肚子染血,而后缓缓倒下。


旁边的赵德辙和罗遵殿见到这一幕,也不知道是悲壮,还是荒诞。


……………………


三月二十五日!


联军分出两支舰队,攻陷了烟台和大连湾。


这一次,直接派遣了两千名士兵,驻守两地。


额尔金伯爵,依旧采取了封锁渤海湾的策略。


但这一次,占领烟台和大连湾,就是很有必要了。


因为,这一次出动的陆军非常非常多,在登陆天津之前,需要有两个稳固的进攻基地。


上一战,之所以惨败,一是因为兵力不足,二是因为太过于轻敌。


这一次,额尔金伯爵打算步步为营。


拿下了烟台和大连湾后,联军再浩浩荡荡,杀向了天津。


…………………………


朝堂上!


皇帝一直在等,等三位封疆大吏的奏报。


等着南方传来的一阵雷霆巨响。


要么,是三位封疆大吏被杀。


暴露出苏曳谋逆叛贼的丑陋嘴脸,


要么是三位封疆大吏,直接强行撕裂南方七省联盟。


结果,一直杳无音信!


而后,传来了一个真正的惊天噩耗。


洋人杀过来了。


烟台和大连湾,再一次沦陷了。


洋人的舰队,杀到大沽口了。


这是真正的晴天霹雳,朝廷很难理解,上一战明明打赢了啊。


而且打赢了之后,朝廷并没有得理不饶人,桂良屡次去和上海领事麦华佗谈判的时候,态度也很软,依旧愿意做出很多退让。


而且,麦华佗态度也很好啊,非常软,完全没有兵戎相见的意思。


为何忽然之间,直接出动了几万大军来攻打?


紧接着更加诛心的是,那三个大臣被送回来了。


人家洋人甚至都不要这俘虏,耆龄重伤,赵德辙和罗遵殿毫发无损,被送回京城。


三人的船队刚出天津大概六百里,就被俘虏了。


皇帝沙哑道:“朕知道了,朕知道了,苏曳之所以最后几个月完全不反击,任由挨打不还手,就是因为知道洋人大军要来。”


“居心叵测,乱臣贼子!”


“桂良,桂良……”皇帝吼道。


桂良叩首道:“奴才在。”


皇帝道:“洋人主帅还是额尔金伯爵吗?”


桂良道:“是的。”


皇帝道:“你去谈,伱去谈。他们不就是为了要利益吗?不就是要我们履行天津条约吗?”


“除了公使入京,除了开放天津,剩下都答应他。”


“另外,你和他说,九江现在有千万现银,而且还有几千万产业,朕答应了,统统都给他。”


“九江成为通商口岸城市后,苏曳在九江的产业,全部给他。”


“长江航道,也全部给他。”


“叫他去灭了苏曳。”


“他和苏曳不是政敌吗?上一次洋人的指挥官,也是苏曳炮击的,他们是生死大敌。”


“让他调转方向,去灭了苏曳。”


桂良几人脸色无比凝重,也幸亏这是在三希堂,否则群臣听到皇帝这样的话,那是何等之颠覆?


桂良道:“臣,遵旨!”


…………………………


接下来,桂良马不停蹄地去天津,登上洋人的旗舰,和额尔金伯爵会谈。


他把朝廷的条件复述了一遍。


不过对于九江这次收了多少银子,额尔金伯爵比桂良还要清楚。


额尔金伯爵道:“苏曳这次大概收了一千二百万两现银,九江经济实验区的总资产根据评估,应该超过了四千万两,这还是很保守的估计,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数字会越来越高。”


桂良道:“这是何等天大的利益,所以你们更应该调转方向攻打九江。”


“至于你们想要从朝廷得到的,除了公使入京,除了开放天津,我们都可以答应,整个长江航道,还有几处海关都可以给你们。”


额尔金伯爵轻轻一笑。


这么天大的财富,我们当然想要。


但是你们对大英帝国的政治生态,完全一无所知啊


在他离开伦敦的时候,已经被强烈警告,别说九江了,就连舟山都不能打。


更准确说,南方七省都不能打。你让我去打九江,去收缴几千万两资产?开什么玩笑。


额尔金伯爵没有说话,就只是笑。


桂良道:“额尔金伯爵,你和苏曳是政敌不是吗?上一次他趁机偷袭烟台,偷袭大连海湾。而且在关键时刻,还炮击了你们的最高指挥官何伯。”


顿时,联军司令何伯将军出现。


他的脸上,出现了一道深刻的伤痕,几乎贯穿了上下。


桂良道:“何伯将军,你身上的伤,就是苏曳炮击导致的。”


“所以,不管是为了仇恨,还是为了利益,你们都应该去攻打九江。”


额尔金伯爵道:“回去吧,不用谈了。”


桂良道:“天津作为通商口岸,也不是不可以谈的啊,除了让四国公使进京,剩下都可以谈啊。”


额尔金伯爵道:“不,这已经无关利益,而是荣誉之战。”


“来人,送桂良大人出去。”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不管对于额尔金伯爵,还是对于英法两国来说,这都是挽回威严的一战。


不但要得到足够的利益,还要得到足够辉煌的胜利,彻底证明两国的实力。


……………………


桂良回京!


洋人联军舰队,依旧包围大沽口。


之所以还没有开战,是要在大连湾和烟台港口构建战争基地。


大量的陆军,需要集结。


桂良将消息报告给了皇帝。


僧格林沁怒道:“那就打,上一次能打赢,这一次依旧能打赢!”


“上一次,我们出动了一万三,这一次就出动两万人!”


“荣禄的天津新军,已经扩编了到一万人了!”


“奴才发现了,洋人擅长海战,但不擅长陆战。不管是攻陷广州,还是第一次攻陷大沽口,都是通过海军,他们的陆军不行的。”


皇帝再一次找来了荣禄。


直隶提督,一等侯爵,镶蓝旗都统,领兵部侍郎衔,兼太子少保荣禄觐见。


此时,他的官职已经远远超过苏曳的巅峰期了。


皇帝问道:“荣禄,上一次朕问你们,能不能打赢,你们说能打赢,结果真的打赢了。而且还是前所未有之大胜,那这一次朕再问你们,能不能打赢?”


去年的第二次大沽口之战,确实是辉煌大胜。


洋人舰队被击沉,击伤无数,完好的战舰,仅有四艘而已。


洋人的海军陆战队,更是伤亡过半。


荣禄咬牙跪下道:“回皇上,奴才觉得能赢!”


皇帝道:“桂良,额尔金伯爵那边,完全拒绝了吗?一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吗?”


此时人多了几个,皇帝就不好意思在说,让额尔金伯爵率军去攻打九江,并且把几千万两的产业全部给他之类的话。


桂良道:“对,额尔金完全表示出不可谈判的意志。”


皇帝怒道:“那就打!”


…………………………


次日!


大朝会,又是统一口径,统一意志的时刻了。


因为上一次大胜的刺激。


满朝文武,再一次高呼大战洋夷。


而这个时候,俄国公使和美国公使前来求见,说能够调解英国和大清之间的矛盾,能够避免战争的发生。


于是,皇帝充满了幻想。


一边在朝堂上,继续主战,继续强硬到底。


另外一边,又秘密召见和俄国公使和美国公使。


俄国公使的条件很简单,让皇帝正式承认《瑷珲条约》,并且在北京换约,即刻生效。


而美国公使的条件,则是让清廷答应之前双方签订的《天津条约》,并且在北京换约。


只要皇帝愿意答应,那美利坚和沙俄两国一定竭尽全力,阻止战争的发生。


两位公使给皇帝灌输一个概念,大英帝国世界第一,沙俄世界第二,美利坚世界第三。


世界第二和第三联手,就可以阻止世界第一。


在历史上,皇帝早就答应两国公使的换约了。


而在这个世界上,苏曳之前攻击朝廷丧权辱国,其中核心就是《瑷珲条约》。


而皇帝打赢了第二次大沽口之战,要对苏曳发动政治攻击,高举大义的时候,也是否定《瑷珲条约》的。


于是,朝廷一再强调,美俄两国是否能够阻止英国,是否真的能够阻止战争。


美俄两国公使,信誓旦旦,坚决保证,一定能阻止战争。


于是,皇帝正式答应换约。


至此,《瑷珲条约》正式生效。


清廷正式将外东北大约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正式割让给沙俄。


这一次,就不是奕山的个人签约了,而是朝廷的权威签字。


得到丰硕果实的俄国公使,美国公使心满意足离开京城,带着皇帝的期望,前往天津海面,调停大英帝国和清廷之间的战争。


结果到了海面上。


两国公使象征性地调停了两次。


额尔金伯爵直接拒绝。


然后,宣布调解失败。


皇帝震怒,再一次觉得自己受到了羞辱,但是已经无济于事了。


……………………………………


“哈哈哈哈哈……”


华丽的舱房之内,俄国公使、美国公使、法国公使、英国公使举杯庆祝。


“看到了吗?在其他地方,我们可以是敌人,可以互相斗争,但是到了清国,我们一定要团结,这样才能猎取最大的利益。”


“可笑的清廷皇帝,竟然还幻想着我们真的会阻止战争,会调解两国的矛盾。”


“哈哈哈哈哈!”


美国公使华若翰道:“额尔金伯爵,我有一个提议。”


额尔金伯爵道:“请说。”


华若翰道:“按照常规的思维,你们想要攻打天津,攻打京城,就一定要拿下大沽口是吗?”


额尔金伯爵道:“当然。”


华若翰道:“清廷也是这么想的,这一次清廷的主帅依旧是僧格林沁,因为上一场战争的胜利,使得他这一次也充满了信心。这一次镇守大沽口的,依旧是直隶的军队和荣禄的军队,总数超过两万多人,所有火炮超过了三百多门。”


真是离谱,清廷的军事部署竟然被美国公使知晓。


“而且僧格林沁一直认为,英法联军强大在海军,陆军却非常薄弱。”华若翰道:“所以我建议你们不要拿下大沽口后再登陆,而是派遣大量的陆军从北塘登陆,绕到大沽口的背后,然后和海军一起前后夹击,如此拿下大沽口就会变得非常轻松。”


俄国公使道:“对,而且至少到现在为止,清廷在北塘依旧没有任何防守,而且可能也不准备防守。”


额尔金伯爵点头道:“我会考虑这一点的。”


…………………………


随着美、俄调解失败的消息传来。


皇帝和朝廷,都已经别无选择,只能一战到底。


但是关于如何军事部署,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分歧,确实有人提出,应该防守北塘。


万一洋人陆军在北塘登陆,那就会非常被动。


于是皇帝咨询僧格林沁。


“皇上,洋人不善陆战,擅长海战,所以基本上不会登陆北塘。”


“最关键的是,如果要分兵去守北塘,那大沽口防线的兵力就会减少。”


“奴才觉得,要把所有力量拧成一股绳,一个大拳头,强过两个小拳头。”


皇帝不太懂军事,但是听完之后,觉得有理。


而且僧格林沁是主帅,上一次大沽口之战赢得那么辉煌,已经有路径依赖。


于是,他同意了僧格林沁的主张,主守大沽口。


……………………


大沽口炮台防线。


这里的军队,比起历史上要多得多。


甚至,已经到了极限,每一个地方都武装到了牙齿。


这里和历史还是不大一样的。


历史上,清廷的战争意志很不坚定,只想着赶紧议和。


而这里,整个清廷大战意志坚决。


甚至,整个大沽口防线的军队也士气高涨。


不论是天津新军,还是直隶总督恒福的军队,每日都在打气。


大沽口炮台,如此固若金汤,一定要让洋夷撞个头破血流。


上一次赢了,这一次,也一定赢!


僧格林沁再一次高呼,再一次进行战前动员。


“皇上在看着你们,你们的父母在看着你们。”


“天下在看着我们。”


“祖宗在天之灵,一定会抱有我们,再一次获得胜利。”


“只要打赢了这一战,升官发财,皇上和朝廷一定不吝封赏。”


…………………………


五月十九日。


额尔金伯爵一声令下,大战爆发。


比起历史上,整整提早了两个多月。


无数战舰的火炮,疯狂地轰击大沽口炮台。


大沽口守军,英勇作战,猛烈反击。


这里联军并没有如同历史上那么坚决从北塘登陆,而是依旧想要尝试直接攻取大沽口。


结果,见到了守军的意志之后。


额尔金伯爵当机立断,派遣一部分战舰,护送大量的运兵船进入白河。


几日之后!


英法联军开始在北塘登陆。


清军也立刻发现了英法联军的举动,赶紧汇报给了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大惊,但是……依旧坚持原来的路线,也和历史上的选择一样。


不动如山,继续坚守大沽口。


而且,现在分兵过去早已经来不及了。


而且他觉得,英法联军再怎么也绕不过大沽口。


几日之后,超过两万英法联军完成了在北塘的登陆。


紧接着,联军攻打塘沽。


清廷在塘沽的守军不多,当然守不住。


很快,塘沽沦陷。


接着,英法联军从塘沽南下,连同海军一起,攻打大沽口北部炮台。


顿时间,大沽口炮台面临水陆夹击,危险之极。


直隶总督恒福立刻派人禀报皇帝,该如何是好?


是应该继续坚守大沽口,还是应该撤退。


……………………


历史上,这个时候的清廷是直接选择放弃坚守大沽口。


甚至天津都没怎么守,直接退到了通州。


而在这个世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僧格林沁和荣禄非常坚定地认为,应该继续防守大沽口。因为他们手中掌握的力量,比历史上要大得多。


最关键是,天津新军成立以来,百战百胜,几乎没有真正的败绩。


一时间,皇帝无法抉择。


而军机处,一下子也做不出决策。


这个时候,忽然有人开口提出,能否让南方七省联军,再一次北上支援呢?


再一次让苏曳率军支援?


但这一句话刚刚说出口,就立刻被所有人否决了。


开什么天大的玩笑。


上一次苏曳北上支援,立下了赫赫战功,结果非但没有封赏,而且遭到了德兴阿之子的刺杀。


朝廷非但没有捉拿凶手,皇帝甚至给凶手封爵升官。


皇帝当着朝廷众臣的面,说苏曳是逆臣,逆贼,死有余辜。


苏曳也表态和朝廷彻底决裂,只要皇帝在位一日,绝不复出。


不仅仅是苏曳,甚至田雨公、王有龄、徐有壬、沈葆桢也全部都皇帝罢免了。


张国梁和冯子材,也被罢免了。


现在整个南方七省的兵权,名义上在曾国藩和李鸿章之手。


你下旨让他们北上支援还差不多。


三希堂内,几个重臣争论不休。


“既然僧格林沁和荣禄觉得,应该继续防守大沽口,证明他们有意志,有决心。”


“但是直隶总督恒福却觉得,大军应该借着还没有合围的时机,直接退守通州,大沽口毕竟只是炮台防线,没有坚固的城池。而通州不一样,有坚固大城,洋人的海军无法进来,他们的舰炮也就发挥不了威力。”


听上去,双方都很有道理。


“瑞麟呢?他曾经和僧格林沁一起打过林凤祥和李开芳,他懂兵事。”皇帝问道。


很尴尬,这个世界的瑞麟已经被皇帝罢免了。


瑞麟其实在朝堂上并没有非常公开站在苏曳一边,但是他的儿子怀塔布,却在九江跟着苏曳做事。


所以,上一次皇帝公开说出苏曳是逆臣,逆贼之后,就罢免了瑞麟。


肃顺道:“皇上,要不要召瑞麟入宫?”


皇帝道:“不用。”


接下来,两方的意见依旧争论不休,一直到深夜都没有定下来。


但是,一定要快。


不管是守,是撤,都要立刻做决定了。


……………………


后宫。


皇帝依旧在沉思。


刚才其实没有人开口说,但是很多人都起了同一个心思,如果是苏曳来指挥这一场战事呢?


是应该守大沽口,还是应该撤到通州?


苏曳是指挥官的话,他会选择继续坚守大沽口。


因为一旦后撤,表面上撤退到通州,就有坚城在手,而且能避开洋人的大量炮舰轰击。


但实际上,几万大军内心崩溃,士气凋零才是致命的。


索性在大沽口狠狠打一战。


当然,不管是坚守大沽口,还是撤退到通州,这一战都是输。


因为双方的力量太悬殊了。


但是坚守大沽口,战果应该会好一些。


皇帝忽然问懿贵妃道:“你觉得大沽口那边,是撤还是该守?”


懿贵妃道:“有祖制,后宫不得干政。”


皇帝道:“让你说,你就说。”


懿贵妃道:“臣妾不通军事,所以也说不好的。但是僧格林沁和荣禄都说应该坚守大沽口,总兵乐善也说该守,那就证明他们心中是有斗志的。若是撤退到通州,虽然可以避开洋人的军舰火炮,但是将士们心中的斗志也就没有了。”


皇帝道:“所以,你觉得应该守?”


懿贵妃沉默了一会儿道:“是的。”


…………………………


不管如何,皇帝都要做出决策。


历史上,他让撤退。


而这个世界,他内心更多的是愤怒,苏曳带给他的愤怒,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消散。


而通常愤怒能驱散一部分恐惧。


“守,就在大沽口和洋人打到底!”皇帝道,最终他还是做出了和历史不一样的决定。


于是,朝廷钦使用最快的速度把皇帝的旨意送到了大沽口前线。


僧格林沁,荣禄,恒福,乐善四个大臣,全部接旨!


然后,历史上没有发生过的第三次大沽口之战爆发。


……………………


朝廷的意志坚定了之后,前线的军队意志,也就坚定下来了。


总体而言,清军打得非常勇猛。


固定炮台的近二百门火炮,天津新军炮兵营的一百多门火炮,猛烈开火。


某种意义上,复制了第二次大沽口战役的画面。


英法联军的战舰,再一次遭受了不小的伤亡。


荣禄的天津新军,再一次成为地面军队主力,顶在北边炮台,抵御英法联军的攻击。


战局,分成了两部分。


炮台和联军战舰之间的战斗,清军打得蛮好看。


英法联军的战舰,一艘接着一艘起火。


何伯将军派遣几次登陆行动,全部被清军炮兵制止。


洋人派出的登陆舢板和小船,也一艘接着一艘被击沉,不知道多少海军陆战队,葬身于大海之中。


而陆地这边的战争,和僧格林沁想象中的不一样,他一直觉得洋人的海军厉害,但是陆战不行。


结果……洋人的陆战,非常勇猛。


天津新军,已经算是很猛的了,而且兵器上也不太落后,还占有防守地利。


但是,他们就这么排列得整整齐齐杀过来的画面,实在太让人震撼了。


今天,英法联军的陆军,大约出动了三千人攻打北炮台。


但是,终究是被天津新军挡住了。


尽管,伤亡很不小。


但是,英法联军攻打了几个小时后,天就昏暗下来了,对方撤退,停止攻打。


其实,今天他们就只是试探性进攻,主力并没有完全压上去。


因为上一次大沽口战役的失败,使得联军也谨慎一些。


甚至,他们陆军和清军精锐还不算真正交手过。


毕竟天津新军,不管是武器装备,还是军容军装,看上去和他们都没有什么两样,除了拖一条鞭子。


甚至军服是苏曳设计出来的,比英法联军的军服还要威风漂亮一些。


而今日试探性攻击之后,发现天津新军确实挺厉害的,觉得不能低估这支军队。


而在天津新军这边。


荣禄、奕劻、伯彦讷谟祜三人,面色阴沉。


“打不过的,真打不过的。”奕劻道:“当时不应该坚持守大沽口的,应该撤退到通州的。”


荣禄道:“我们这一万新军,有一大半是新兵。当然,如果我和伯彦两个主帅,身先士卒,勇猛战斗到底。那……会有一个相对体面的结果。”


伯彦道:“体面的结果就是,我们全军覆灭,给洋人带来不小的伤亡,为国争光。”


奕劻道:“然后呢?”


“我们的前途,都在这支军队上,在这里全部拼完了,接下来怎么打?”


“朝廷在京城周围,有十几万大军,胜保手中还有军队,僧王还有几万骑兵。”


“但是在大沽口,就全部指望着我们,拼完了有意义吗?”


“应该撤退的,我们跟着几万大军,一起在通州打!”


奕劻不断地泼凉水。


伯彦讷谟祜寒声道:“现在说这个有什么意义?几个主帅都坚持要守大沽口,朝廷也同意了,结果刚打了一天,就撤退?皇上如何看我们?朝廷如何看我们?”


“既然战,那就血战到底!”


奕劻心中一凉,你伯彦是科尔沁亲王世子,你的前途并不完全指着天津新军。


新军没了,你那边还有几万科尔沁骑兵。


而我奕劻所有的前途,就在天津新军,你荣禄也是一样的。


而且,苏曳倒台之后,天津新军就是我和荣禄在带,我负责管钱,荣禄负责练兵,你伯彦是中途横插一杠子进来的。


所以,奕劻目光朝着荣禄望来。


荣禄内心也非常为难,他当然想要保住新军实力。


但是,他坚守大沽口的话已经喊出去了。


而且不管如何,今天新军的兄弟打得实在可以。


“听说洋人承受不了伤亡,只要多打死打伤一些洋人,我们对朝廷也有一些交代。”


“所以,明日依旧血战到底!”


“坚守几日,然后相对体面地撤退。”


…………………………


次日!


大战再一次爆发。


而这一次,就完全不一样了。


英法联军陆军直接出动主力。


在特殊的鼓点之下,军官就在最显眼的地方,指挥着一列一列的军队。


无数的英法联军,就这么押了过来。


这一幕从视觉冲击力上,还是非常强的。


“打!”


“打!”


荣禄和伯彦,也不能说不勇敢,二人也在最前方指挥战斗。


天津新军,不断射击。


几十门火炮也调转方向,不再攻打战舰,而是直接瞄准英法联军的陆军。


英法联军也出现了伤亡,甚至一炮打过去,也直接掀倒了一片。


一轮密集的射击之后,也倒下一片。


可是,这些洋人陆军连阵列都不乱,身边的战友死就死了,完全熟视无睹,连前进的步伐都没有乱。


甚至,指挥官死了也就死了,立刻有副手顶替上来。


密密麻麻,整整齐齐的军队,依旧排山倒海一般,毫无畏惧地席卷而来。


这一幕,真的把清军惊呆了。


天津新军的训练,不可谓不好。


武器也很先进。


甚至,射击也很不错。


这比历史上的清廷军队,好了不知道多少。


但是面对英法联军这个阵列,这个军容碾压过来。


他们的心抖了。


他们的手脚抖了。


内心开始害怕,意志开始崩塌。


这种情绪,开始传导,开始酝酿,最后变成看溃退。


一直以来,战绩辉煌,甚至称之为战无不胜的天津新军,第一次出现了大面积的溃败。


荣禄怒吼:“不许退,不许退!”


伯彦也大吼:“后退者斩,后退者杀!”


“督战队,开火!”


随着一声令下,督战队开始枪杀溃退的天津新军。


前面是潮水一般用来的英法联军,背后是几百人的督战队。


谁知道该怎么选择。


天津新军,疯狂地溃逃。


接着,督战队也开始溃逃,最后直隶行省的军队,也开始溃逃。


军队是骗不了人的。


你荣禄和伯彦都另有打算了,都不想着坚守到底,只想着坚守几天,给联军造成一定的伤亡,给朝廷有个交代。


你还想着士兵血战到底?!


僧格林沁惊怒,通过昨天的战斗后,他知道英法联军的厉害,和他想象中不一样。


但是,按照他的推断,也能坚守好几日的。


到时候再退,对朝廷也有交代。


谁知道,一直以来引以为豪的天津新军,今天刚刚开打几个时辰,就直接崩溃了。


整个局面,演变成为了大溃退。


一万多大军,就这样疯狂地逃跑,朝着天津城跑去。


而这一刻,天津新军终于算是显出了原形。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伤亡顶替,新军的意志,新军之魂也在消散。


但是因为银子给得足,武器装备好,平常训练够。


所以之前天津新军,往往能够表现出惊人的战斗力,甚至看上去和苏曳的新军相差无几。


现在遇到真正强大的敌人后,终于露出了这支军队的底色。


如果换苏曳新军来打,能打赢吗?


也打不赢,肯定打不赢。


但是,至少他最核心的那部分军队,不会溃退。


至少会坚守阵地到最后。


僧格林沁看着遍体的溃兵,内心发凉。


上一次大沽口之战胜利带来的信心,仿佛化为了泡影。


天津新军啊,引以为傲的新军啊。


就这么破灭了啊。


僧格林沁大声高呼:“撤退,撤退,撤退……”


军旗挥舞。


僧格林沁的帅旗,也开始后退。


直隶总督,天津总兵,直隶提督等旗帜,也跟着后退。


见到这一幕,英法联军的军官错愕了。


为何会这样啊?昨天试探性一战后,他们还肯定了天津新军的战斗力,今天还颇有如临大敌,觉得千万不能轻敌,做好苦战的准备。


结果……仅仅开战几个小时,这支被他们重视的军队,竟然就这么溃败了。


离奇的清国,离奇的军队。


我到底是该轻视你们?还是该重视你们啊?


上一次,我们轻视,结果遭遇大败。


这一次你们军队更多,我们刚刚要开始重视,结果莫名其妙大胜。


就这样,英法联军很快占领了大沽口炮台。


……………………


僧格林沁、荣禄等人率军,进驻天津城。


几个人开始商议,要不要坚守天津?


“天津就在白河边上,洋人的炮舰可以直接打到天津城。所以大军索性直接退到通州,永定河和运河之间已经淤积堵塞了,洋人的军舰到了不了通州。”


总兵乐善怒道:“之前我们向朝廷怎么说的,要坚守大沽口,结果呢?仅仅不到两天时间,大沽口就丢了。现在连天津都不守了,直接退到通州?皇上知道了后,会怎么看?要退到通州,当时不退,现在退?”


荣禄和僧格林沁都后悔不已。


早知道这样,当时真应该退到通州去的。


天津新军怎么如此没用?之前的胜仗是怎么打出来的啊?


接下来,该怎么办?


如果朝廷让退守通州,那僧格林沁可以大方率军撤退,但是现在,没有朝廷的旨意,他敢不战而退,朝廷能饶得了他吗?


所以,天津不守,也要守!


历史上,清军几乎是没有怎么守天津,洋人没有太费劲,攻陷了天津。


在这个世界,僧格林沁却不得不守天津。


洋人的动作很快,强大的舰队沿着白河,直接开到了天津城附近。


几日之后,英法联军的两万多陆军,也开拔到天津城下。


稍作休整后,洋人的炮舰,陆军火炮猛烈开火。


顿时间,整个天津城天摇地动。


清军的两万多守军,面如土色。


这里虽然有坚城,但是洋人舰炮太厉害了,直接压得人抬不起头来。


大沽口那边,还有几百门火炮,天津城哪有这么多火炮?


所以除了城墙之外,这里仿佛还不如大沽口防线,甚至大沽口那边也有很长的城墙堡垒。


而且洋人也不像是发逆那样,用攻城梯之类。


就这样,洋人不断地炮击。


天津几个守军主将面如土色,连坚决主战的总兵乐善也觉得,这一战没法打了。


荣禄道:“僧王,洋人舰炮太厉害了,这里不像大沽口,我们甚至都无法用火炮反击。完全被动挨炸,士气低落到极点,不能再打下去了。”


奕劻道:“对,僧王,不能再打下去了。我们只有两万多人,洋夷也有两万多人。”


“天知道洋夷有这么多军队啊?他们疯了吗,之前每一次来攻打的只有两三千人,这一下子来了两三万,没法打的。”


“我们应该保住有限力量,先后撤到通州,然后集结个五六万,七八万大军,再和洋人打啊。”


“人多了,才有士气,大家才不会害怕。”


伯彦讷谟祜没有说话,却也望着僧格林沁,那意思也是一样的。


“父王,让朝廷谈判吧,不能打了。”伯彦说出了一句掏心话。


僧格林沁咬牙道:“既然如此,那就算有天大的干系,也由本王担着!”


“大军撤退,撤退!”


…………………………


而这边的英法联军,望着天津坚城,也在微微头疼。


攻城战,在任何国家的军队来说,都是痛苦的。


都意味着重大的伤亡。


但是不管如何,天津城都是必须拿下来的。


拿下天津后,才能毫无顾忌地进军清国的京城。


于是,联军指挥部开始部署如何攻城,甚至还找来了好几个清军俘虏,询问在清国一般的攻城战术。


“最常规的,当然是直接用攻城梯,爬上城墙。”


“发逆,也就是南边的太平军,他们最喜欢挖掘地道,一下子挖十几条地道到城墙下,然后用几万斤火药炸开城墙。”


“而苏曳最喜欢的战术,就是用炮兵和密集的子弹进行区域掩护,派遣敢死队去炸城门。”


英法联军指挥官觉得挖地道实在是太久了,所以决定用炮火掩护,派人去炸城门。


就是采用苏曳的常规战术。


结果,他们这边刚刚部署了攻城战术,就有士兵进来汇报。


“将军,清国人撤军了。”


“全部撤走了。”


啊?!什么?


顿时,英法联军的军官都呆了。


我们还没有正式攻城,你们就全部撤退了?


他们努力找到一个高处,用望远镜眺望,就看到西边的城门,清国的军队潮水一般涌出。


而白河上的舰队也没有放过这个机会,对着撤退的清军拼命开炮。


……………………


就这样!


几个时辰后,两万多大军撤退得干干净净。


英法联军在错愕和懵逼中,率军进驻天津。


至此,这个北方重要大城,直隶总督府所在地。


正式沦陷!


………………


注:近一万三送上,我去吃饭了呀!恩公们,如果有月票的话,记得投给我好不?


谢谢您了,叩首叩首。


(本章完)